封面新闻记者 粟裕
唐代彩绘十二生肖陶俑中的蛇陶俑、蛇身装饰的商代“妇好”青铜鸮尊……1月23日,“四海一堂春——乙巳蛇年新春文化展”在国家博物馆展出。此次展览甄选近200余件(套)馆藏文物精品,涵盖青铜、玉器、钱币、陶瓷、金银器、漆器和书画等多个品类。
“四海一堂春——乙巳蛇年新春文化展”。封面新闻记者粟裕摄影
“四海一堂春——乙巳蛇年新春文化展”。封面新闻记者粟裕摄影
据介绍,此次展览深入挖掘春节在传承弘扬中华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反映春节所蕴含的深厚内涵,让观众在浓浓年味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珍贵唐代彩绘生肖蛇陶俑
最早鸟形铜酒器妇好鸮尊
蛇年即将到来,展览有哪些“蛇文物”?其中重点展品是彩绘生肖龙陶俑、蛇陶俑,这是国博馆藏中极为珍贵的唐代文物。陶俑作兽首人身造型,兽首分别为十二生肖中龙、蛇形象。人身直立,穿交领宽袖衣,长垂至足,两手笼袖拱于胸前。早期的生肖俑形象较为写实,为陶质,见于北朝时期,形象是单纯的动物形,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其艺术成分逐渐增加,成为以动物和人物相结合的形象,显得生动有趣。
彩绘生肖龙蛇陶俑。封面新闻记者粟裕摄影
妇好鸮尊是商朝晚期青铜器代表作,也是目前为止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鸟形铜酒器,它的双翅部位各装饰一条盘曲状的蛇。蛇首近桃心形,蛇身装饰棱形雷纹。蛇的盘曲造型与翅膀部位的羽翅形象近同,似乎暗示着蛇与鸮之间的某种幻化与结合。这是蛇类纹饰作为装饰题材出现在商周青铜礼器之上的典型代表。
妇好鸮尊。封面新闻记者粟裕摄影
蛇纹铜提链罐流行于春秋时期的山东地区,是地方风格浓郁的青铜器。尽管数量稀少,却是转变期向更新期过渡的代表物证,开启了更新期造型艺术新风。青铜器的造型艺术以容器本体为实,提链附件为虚,器物的造型艺术呈现虚实分明的功能价值与审美情趣。
蛇衔蛙铜饰。封面新闻记者粟裕摄影
“人首蛇身”展现久远信仰
桃花洞釉灯笼瓶带来“年味”
追过《仙剑奇侠传》的观众,都对女娲后裔“人首蛇身”的外形印象深刻。唐代的伏羲女娲像立幅也亮相此次展览,描绘的伏羲与女娲为“人首蛇身”,他们手持规、矩,画卷上方有日,下方有月,四周的小圆圈则象征满天星辰。在古代神话传说中,伏羲女娲是华夏民族先祖。自汉至唐代的800余年间,吐鲁番地区多民族混居,中原文化在此处有较好的保留,异域文化又很好地融入当地,伏羲女娲这一久远的文化信仰,通过绢帛画在当地传播。
唐代的伏羲女娲像立幅。封面新闻记者粟裕摄影
他们为何是“蛇身”?据了解,这源于中国人长久以来对蛇的崇拜,视它为多子多福的象征,也认为其具有某种神秘力量,可抵御自然威胁,比如蜕皮、冬眠,有重生、永生之意。
记者注意到,桃花洞釉灯笼瓶吸引观众驻足观赏,感受浓浓喜庆的氛围。此瓶因形似灯笼而得名,线条流畅,比例匀称,透露出古朴而典雅的气息。釉色绚丽多彩,白色外壁上以吹釉法施黄、蓝、绿、红等釉色,将多种颜色巧妙融合,内壁为松石绿釉,色彩对比鲜明却又色调柔和,形状不规则的色块如同绽放的烟花,极具晕染效果,给人以朦胧梦幻之感,体现了乾隆时期瓷器制作的高超技艺和独特审美。
桃花洞釉灯笼瓶。封面新闻记者粟裕摄影
青玉蛇形坠。封面新闻记者粟裕摄影
铜胎掐丝珐琅凤耳福寿瓶。封面新闻记者粟裕摄影
“展览通过多种手段让文物活起来,展陈形式上推陈出新,百花图卷与形态各异的玉蝴蝶构成富有韵味的装置性展示,各类寓意吉祥的文物与空间布景形成呼应。”国博展陈设计、副研究馆员邓璐向记者表示,互动屏、交互式投影拉近观众与文物的距离,重点文物对应开发系列文创,满足观众“把博物馆带回家”的愿望,让文物及其丰富内涵在创新发展中焕发生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