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后,随着地产经济和人口的大量迁徙,没有“川东-川西”二元概念的外乡人和乡下人来到成都定居,本土文化出现迅速断层。加之甘孜阿坝的旅游火热,于是他们便把四川西部的康区叫做“川西”,让人有一种浑身掉鸡皮的怪异感觉。“川西”自古就是指成都平原一带,一度成为了整个巴蜀汉文化的代表和符号,是不允许这样飞来峰似的张冠李戴。


川西林盘

一、“川西”的范围

1.1“川西”含义的语用学辨析

  • 单独说“川西”二字不带宾语时,原本特指成都一带,这里自古就有“川西”“西川”“西蜀”“蜀西”的说法,川西是整个巴蜀地区汉文化的代表和符号;
  • 成都平原又称川西平原、川西坝子,被称为“天府之国”的仅仅是指这里,而非四川省内其他地方,后来被扩大到相对比较富庶的四川盆地。什么大巴山区、秦巴山区、大小凉山、峡江地区等等都不属于天府之国。
  • 川西高原”作为定+宾结构,不拆开使用,特指一种地貌单元,而非指代地名和作为文化符号。且产生时间很晚,不应早于现代地貌学在中国出现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

1.2.四川内部文化分区

传统四川被分为九大区域,其中川东南西北仅仅指四川盆地内部划分:

川西:成都平原一带,含眉山北部、德阳南部等地。典型特征:平原地貌,砂岩砾岩发育,稻作农业,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开放包容;岷江以东操成渝口音,岷江以西操西蜀口音;川西民居,精雕细琢,双挑出檐,出檐深远,川西林盘,商品经济,茶文化,诗书文化,上河帮川菜,春节有说春活动,文风兴盛,多出文学家。是四川文化的代表和符号。


川西林盘和平原稻作农业景观

川东:川东平行岭谷一带,重庆、达州、广安,广义上还包含峡江地区、酉秀黔彭。典型特征:大多为低山、中山山区,少量丘陵,构造上属于红砂岩丹霞地貌或喀斯特地貌,砂岩和石灰岩发育,紫色土壤。农业不发达,码头文化,大江大河;操成渝口音,部分区县操西蜀口音;‘’建筑多牛角状单挑,出檐深远,勤劳拼搏,黄桷树,军事文化,下河帮川菜,火锅的故乡,柑橘的故乡,有安世敏的传说;尚武,多出名将。文化势力与川西匹敌。


川东平行岭谷:长江中断中梁山脉形成的猫儿峡

川南:川南丘陵沱江流域,含资阳部分区域、眉山中部南部的川南丘陵区,乐山、内江、自贡、泸州、宜宾一带。典型特征:丘陵地貌,紫色土壤,红砂、页岩,盐运文化、码头文化,大江大河,小河帮川菜,气候炎热,酒文化,甘蔗、荔枝、桂圆等南亚热带水果产地,操西蜀方言,部分地区有卷舌音。是四川文化第三重心。


金沙江穿过川南丘陵:宜宾旧州白塔

川北:川北丘陵及秦巴山区嘉陵江、涪江流域,含南充、遂宁、绵阳、广元、巴中一带,广义应包含汉中安康部分地区。典型特征:丘陵地貌,红砂岩发育,紫色土壤,码头文化;发音多h/f 不分,er读e大舌头;阳平+入声组合时,重音在阳平并拖长音;建筑多用红砂岩作梁柱,出檐短小,挑檐平盘多假栌斗,春节有送瘟神活动(所谓的“蛴蟆节”)。文化势力较弱。


川北丘陵:蓬安县周子古镇

川中:特指遂宁一带,川北内部一个亚概念。


川中丘陵:蓬溪县赤城镇

峡江地区:川江下游地区,涪陵、万州等。典型特征:高山深谷:喀斯特地貌发育,漏斗天坑发育;农业不发达,码头文化、大江大河,饮食粗放,性格刚毅,安世敏的传说,船工号子,柑橘故乡,文化势力较强。


峡江地区:长江中断黄草山形成的黄草峡

酉秀黔彭/武陵地区:武陵山区,黔江、酉阳、秀山等地。典型特征:高山深谷:喀斯特地貌发育,码头文化、大江大河,具有巴人、百越、苗族文化等色彩,呈现文化融合现象。在川内存在感不强,没有固定称谓,有时纳入川东。


酉秀黔彭地区:秀丽的阿蓬江与武陵山区

大小凉山/攀西:乐山南部、凉山州、攀枝花、云南楚雄、昆明北部一带。典型特征:高原地貌:高山夹杂坝子,红土发育;农业集中在山间平坝,农业产量低,气候干燥,日光充足,红黄黑配色,瓦板房,多层平面斗栱出檐;土豆、坨坨肉,主要是彝区。


大小凉山/攀西高原:河谷中的扇城喜德

康区:康巴藏区:广义上应包含雅安,毕竟是康区的省会,狭义上雅安是个汉藏交汇的过渡地带,同时具备川西和康巴文化特点,属于四不像地带。典型特征:高原地貌:高山深谷,雪山,植被稀少,日光充足(雅安除外),气候严寒,游牧文化,多地震。藏羌聚居地。


阿坝州理县:高山、荒凉、蓝天、藏族羌族爱用的碉楼

二、为什么“川西”是成都一带?

很简单,因为自有“蜀”的概念以来,历经秦代蜀郡、汉代益州部、唐代剑南道(含西川节度使)、宋代川峡四路、元明四川省,清康熙前的四川省,成都平原一直在四川地区的最西边。

清康熙年间,将康巴藏区划归四川以后,成都才开始位居四川省中部,但1997年重庆、涪陵、万县、黔江四个地区直辖后,成都为“川西”的地位始终都没有动摇。

★也就是说自康熙年间(1662-1722)至2010年左右,成都变成四川省中部近300年间的时间里,“川西”=成都一带的观点一直未变。

直到2010年代以后,00后长大、外乡人进川、乡下人进城,他们本来就没有本地人的和有一定文化素养的人的“川西”的概念。因此看着地图张口就来,把康巴地区改称“川西”。笔者第一次听到“川西”指代康区的用法是2014年,一个河南洛阳的大学老师这么称呼,当时我进行了纠正,没想到到了2016年,一些四川省内的外地同学也越来越多地称呼康区为“川西”,再后来就是广告、媒体宣传等越来越多这类用法,已经多到不可逆转的程度。这一时间段正是房地产最火热、城市扩张最快、成都迎来大移民的阶段。


西汉益州部



宋代川峡四路



明代四川省



传统四川盆地文化分区

三、为什么“川西”只能是指成都一带?

3.1 “川西”是巴蜀汉文化的符号和象征

无论是古诗词还是走在外地的四川人,“西川”“西蜀”“蜀西”“川西”的概念一直是文学家们乐此不疲的意象,如:

杜甫:《诸将五首》“西蜀地形天下险,安危须仗出群材。”
薛涛:《筹边楼》“平临云鸟八窗秋,状压西川四十州。”
李商隐:《送崔珏往西川》“一条雪浪吼巫峡,千里火云烧益州。”
刘禹锡:《和河南裴尹侍郎》“他日陪貂珰,清才仰西蜀。”
李清照:《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西蜀万里尚能反,南内一闭何时开。”
陆游:《纵游归泊湖桥有作》“西蜀东吴到处游,千岩万壑独吾州。”
苏轼:《别海南黎民表》“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
京镗:《满江红·壬子年成都七夕》“被西川七夕,四回留住。此地关心能几辈,他年会面知何处?”
魏了翁:《水调歌头·杨提刑子谟生日》“帘卷峨眉烟雨,袖挟西川风露,满眼绿阴愁”

如果有人狡辩说:“西川”是唐代的官名和地名,而“西蜀”是指“西边的蜀地”,是相对于全国的方位来说的,而非成都在川内的的地理方位。且不说为何当时要把成都一带叫做“西川”,而非“东川”“中川”,就以下诗句、文章便能直接能够证明成都的川西地位,以及人们把成都称为川西的古老习俗:

李隆基(盛唐时期皇帝):《幸蜀西至剑门》“剑阁横云峻,銮舆出狩回。”(向蜀西逃难的中途所作)
王之望(南宋诗人):《留题修觉山绝胜亭》“古寺幽岩万木稠,蜀川一览尽西州。”(修觉山在新津县)
薛能(晚唐诗人):《西县作》“三年西蜀去如沉,西县西来出万岑......从此渐知光景异,锦都回首尽愁吟。”(薛能曾任嘉州刺史,在成都寓居多年,西县指的是陕西沔阳县,即今勉县)
李馨(清乾隆年间郫县令):《春日村行》“满园桑柘绿依依,蚕事川西亦未稀。”
《川马行》(清代商业著作,作者不明)“松潘马大如牛疲,建昌马小如驴蹇,川西川北马中适可骑,川南川东马少难为选。”
黄炎培(1878-1965):《蜀游百绝句》“川西男女白缠头,此俗相传念武侯。”

可见①根据薛能、王之望的诗句,成都无不与“西”相关;②根据李馨、黄炎培的诗句,清乾隆时期就有“川西”的叫法了,民国时期也沿用;③根据《川马行》,清代中期,川西和康区便有明显区分。尽管民国时期康巴地区已经划归四川有两百来年了,即成都早就位于四川省中部有两百来年了,但川西=成都平原的认知依旧没有改变。


罗中立《父亲》具象化了黄炎培诗句中的四川人形象

3.2 “川西”是四川人的名片和乡愁

除了以上诗词中外省文人大量用“西蜀”“蜀西”“川西”“西川”指代成都一带,还有本省人在外地“西”这一方位词指代成都一带,寄托对四川的思念,同时作为自己面向外人的身份符号


贵州贵定的“西蜀饭店”

——贵州省贵定县西蜀饭店,建于1932年,老板是江油县人,理应属于川北。但西蜀作为四川文化的代表和符号,被他作为了饭店名称。

苏轼:《寄黎眉州》“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

——“站在胶州的高处遥望我的故乡西川,它应该就在日落的孤云那边”——西川是苏轼心里挥之不忘的故乡,当时眉州属于西川节度使的管辖范围内。

3.3 “川西”是与“川东”相对的概念,若无“川西”,“川东”乃至“川北”“川南”等也会土崩瓦解


川东大道简介里川东-川西的相对概念

——成渝古道又叫“东大路”“川东大道”,是相对于在西边的成都而言的,因此成都为川西,重庆为川东。重庆作为与成都抗衡的另一种四川精神,除了具备二者共性外,还具有成都所不具备的刚毅、顽强、直爽等地域性格,具有成都所不明显的码头文化,是巴蜀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元。

3.4 藏区不能被叫做“川西”

川西高原一带本来有着自己的文化代名词:“康”“康巴”,来自藏语Khampa。藏族有截然不同于汉族的文化,是另外一个文化圈,理应有其自身的内部文化分区。

而四川盆地则是汉族聚居地,“川东”“川西”“川南”“川北”长期只用作汉族文化内部分区,汉族具有共同的语言、饮食、建筑、戏剧等文化,如果在这些文化概念中掺杂了其他民族的元素,那这种区分就没有任何乡愁、乃至人类学、地理学的意义了,全都胡乱一锅炖。


雅安 “康楼”(西康省人民委员会大楼)

——位于雅安市雨城区的“康楼”,是曾经西康省的政治经济中心,管理着整个康巴地区,因此“康区”决不能取代“川西”的文化含义、越俎代庖。

四、“川西”即成都平原的其他例证

4.1 成都川西文化广场。有川剧、茶等文化元素,建于00年代,位于杜甫草堂前、浣花溪公园,旁边有川西茶馆。茶文化也是川西汉族的一种独特文化,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起点便位于成都。


川西文化广场的川剧、汉族建筑元素

4.2 川西旅游环线。建于2005年左右,其logo是具有非常高的汉文化识别度的小篆体而不是藏文,当时存在于路肩上的防撞墩上,现在也许都看不到了说明当时康区还没有被叫做“川西”,因此“西”一词内涵的变化与重庆直辖无关。


川西旅游环线位于成都平原



川西旅游环线logo中的汉族书法

4.3 成都特有人居模式:川西林盘。川西林盘的概念于2016年前后进入学术视野,据说由一个西南交大大学教授提出,具体忘了,特指成都平原上由一丛丛树林组成的大大小小的居住单元,不同于其他平原的矩阵式村落,它可以使一族聚居,可以是多家族聚集,也可以是单独一两户,并且其间小桥流水、茂林修竹、还有坟地隐藏,甚至还有寺庙等,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生态系统和人居空间,用人造林和运河的方式在没有遮挡的平原上制造了一种感性坐标和物理掩护。


成都川西林盘



成都川西林盘保护基金



川西文风崇拜,邛崃回澜塔



川西稻作农业与惜字敬纸习俗,邛崃联升塔



川西经济作物与惜字敬纸习俗,邛崃温字库



川西林盘里的小径



川西的小桥流水,白沫江



川西林盘的小桥流水,王泗汤石灰桥(清代)



温江陈家桅杆,被誉为川西第一名园


川西第一名园:温江陈家桅杆

——温江陈家桅杆,被誉为川西大观园、川西第一名园,是典型的川西建筑代表:多组封闭四合院布局,反映了川西宽阔平坦的地貌,富庶的农耕文明,以及壮大的宗族关系;出檐深远,反映了川西多阴雨的气候;雕梁画栋,反映了川西的精致、闲适、富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