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田之光原创制图,版权所有

2025年1月23日,苏州法院判处了周加胜死刑。

周加胜,52岁,在2024年6月24日下午4点左右,在苏州一个公交车站,试图刺杀日本学生。胡友平,作为校车引导员,挺身而出,成功阻止了周加胜行刺在等车的日本母亲和学龄前儿童。

54岁的胡友平被刺死。

据日本外务省表示,周加胜的作案动机是“嫌弃了靠借债的生活”。

周加胜是从安徽到苏州打工的,是刚到苏州,然后是无业人员。

虽然只有一些简短的信息,不过仍然可以从这些简短信息中得出一些结论。

可以推测周加胜一直是靠借债生活,到苏州也没找到工作。

像周加胜这样,其实也是很难找到工作的。其靠借债生活,不知道是线下借债,还是线上借债,但也无非就是这两种。

如果是线下借债,我觉得不太可能要严重到嫌弃的程度。又或者愿意借给他钱的人,可能会给他人生一些建议。这就有可能,周加胜不会从安徽跑到苏州去。

合肥不好找工作吗?非要到苏州?我看同样是安徽人的燕冬萍,是在安徽开的网店吧?

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周加胜可能没有什么文化,如果他有像燕冬萍那样的文化,搞不好也能开个网店什么的。

另一种可能,周加胜没什么文化,也不愿意吃苦,没了生活来源,可能是偶然的机会下,发现网络上可以借网贷,于是开始借网贷了。网贷一借,这就无法收拾了,利息越来越多,最终造成无法还款的局面。

这样一来,定然有人催促他还款,每天被电话骚扰个不停。于是他就会嫌弃这样的生活了。

同时,一个没有文化的人,也不愿意努力打工的人,在网上是极容易被仇恨言论煽动的。算法一旦认定了这样的人喜欢这样的内容,于是会不断的推送此类仇恨的内容给他。

于是,悲剧就发生了。

当然这一切是我的推测,但是也有合情合理之处。

所以一个没有文化的人,也没什么生活技能,又好吃懒做的话,要是在以前,无非就是做个流浪汉,过上乞讨生活也是可以的。然而互联网来了,它让这样的人,有了坐井观天并陶醉于坐井观天的机会了。

一个懒散的人,没有能力,如果有几个朋友聊天解闷,估计也出不了什么大事。但是如今网络发达,算法的功利性很强,于是他被包裹在了一个有限认知的笼子里,他自己不从里面走出来,也没有一个朋友可以拉他出来。他只有在这样的认知的笼子或深井里无法自拔,过上了靠借款维系生存的生活,嫌弃生活成了他最终的归宿。

他嫌弃了生活,也嫌弃了自己,嫌弃了这世间的一切。

终究,人生这一连串悲剧的点,串在了一起。

有什么解决方案没有?我觉得是有的。比如就业的机会要足够地多。钱可以少赚点,但不能没有就业的机会。比如算法不要一味推送仇恨内容,应该尽可能给无助的人推送友爱内容,原因很简单,一个人生活无助了,还哪来的消费能力呢?

对于个人而言,当然是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怀着同理心对待他人。每个人都有可能处于危险中,为了避免这样的危险,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是不可或缺的,这需要每一个人一点一滴的展现良好的公共品德和人文素养。

没有钱没什么,没有人文的滋养,一个人活着,和行尸走肉相比,能有什么区别呢?

(木田之光写于2025年1月23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