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人便以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开始探寻自然万象背后的奥秘。

并试图揭开宇宙轮回与万物生灭的秘密。

《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天圆地方,道在中央。日为德,月为刑。月归而万物死,日至而万物生”。

《千字文》的开篇就写道:“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那些深藏在古籍中的文字,无不体现出古人对天地自然的深度理解和深刻洞察。

另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神话传说也承载着古人对宇宙变化的思考。

如“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故事,它们以奇幻的叙事,展现了古人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与探索。

还有老子曾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也在用他的思想在解读宇宙之规律,且他的《道德经》也为后世的哲学思考奠定了基础。



到了汉朝,汉朝大儒董仲舒在老子道德经的基础上,进一步引申出“天人感应”之说。

最终形成了广为人知的“天人合一”理念。

再往后,到了9至10世纪的唐朝,人们对“天地真理”的思考愈发成熟。

那一时期,禅宗更是绘制出了《三界九地之图》。那是一幅揭示宇宙运行奥秘的“世界级”瑰宝。

它以完善的体系和深邃的内涵,为后人理解宇宙的运行规律提供了宝贵的指引。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考证发现,《三界九地之图》的绘制者竟然是广为人知的“唐僧“。

相传,当年唐僧取经归来后,在西安大雁塔翻译完《阿毗达摩俱舍论》后,他结合此书的教义绘成了《三界九地之图》。



《三界九地之图》的发现与奥秘

1900年5月26日,道士王圆箓在莫高窟清理积沙时,意外发现了一处隐秘的密室。

当他踏入其中,眼前赫然堆满了经卷、文书、刺绣、绢画以及法器,数量之多令人惊叹。

经过后续清点,那些文物总数超过5万件,它们跨越了从4世纪到11世纪的漫长岁月,内容丰富多样,且绝大部分与儒释道文化密切相关。

那一发现,便是闻名遐迩的“藏经洞”。

在那些珍贵的文物中,有一件尤为引人注目——《三界九地之图》。那件作品如今被联合国评为“世界级”珍宝,其价值不言而喻。

只是不幸的是,那件文物如今并没有收藏在我国博物馆,而被珍藏于巴黎国立图书馆。

1908年,法国考古学家伯希来到敦煌后,一下子被眼前的绘画所震撼,他仔细研究了数日后,以极低的价格购走了大量绘画。



其中就包含《三界九地之图》,也正因如此,如今这幅画作被珍藏于巴黎国立图书馆。

后经过法国科学家与艺术家的深入研究,他们惊讶地发现:

图中所描绘的形象与人体骨骼结构高度契合,从盆骨到脊柱,再到每一个骨节,几乎完全一致。

要知道,当时在没有现代解剖学和X光技术的条件下,唐朝人能够如此精准地描绘出人体结构,简直是个奇迹。

还有,美国一位工程师研究后意外发现,《三界九地图》下方的环圈,形态神似哈顿粒子加速器的电磁炮设计图。

而且此图还阐释了生命的轮回和宇宙观念,由此外国专家看后直呼了不起,称赞它比西方科学早了1000多年。



《三界九地之图》的内容与价值

《三界九地之图》是敦煌藏经洞中发现的一幅珍贵佛教图像文献,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编号为P.2824),规格为213.6×29.3cm。

该图绘制于9至10世纪,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佛教三界九地图,也是最早的佛教三千大千世界图和佛教天人合一图。

《三界九地之图》是一幅竖长卷,从下往上依次描绘了以下内容:

1、虚空、风轮、水轮、金轮:作为世界的底层结构,象征宇宙的生成基础。

2、地狱、九山八海、四大洲:描绘了佛教中的地狱世界和人间世界的地理结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