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周总理的作用和地位无可取代。这里头有很多原因,首先一个,他的经历和资历就是独一无二的。

比如说,总理与大多数老帅都有着长久而深厚关系。在他三十岁之前,就已经结识了后来十大元帅中的八位。

周恩来与老帅们关系的建立,跟他的三段经历有绝对的关系:一是旅欧、二是黄埔、三是南昌起义。

尤其是黄埔军校,日后成为人才摇篮的代名词。周恩来是政治部主任,他不是摇篮里的人,而是管理摇篮的人。

当时有四个后来的元帅在黄埔:叶剑英和聂荣臻是教官,徐向前和101是学员。所以,总理和元帅、以及元帅们之间存在着师生之谊。

周恩来当政治部主任之前,黄埔的政治工作是死气沉沉,他来了之后搞得生龙活虎。他很直白地对聂荣臻说:在工作中要利用一切机会,积极开展党团活动。

这话说得直白点,就是争取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周恩来想了很多创新的办法。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就是他指导建立了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刚成立的时候,黄埔一期的学员集体参加了这个组织。

这就是“我的团长我的团啊”!青军会是周恩来联系青年军人的一个桥梁,陈赓、徐向前是这个组织的骨干。

至于101,他是四期的学员。他有点奇特,明明是公开身份的党员,但没有参加青军会,以至于表面上显得默默无闻。看来一个人的个性,从他年轻时就可以所见一二。

举行南昌起义,是中央于1927年7月中旬在武汉决定的。7月27日,周恩来秘密来到南昌,住在哪里?住的就是朱德的家里。

当时贺龙手底下有兵,他是二十军的军长。周恩来到南昌的第二天就去找贺龙,把行动计划告诉了他。虽然贺龙这时他还不是党员,但他跟周恩来明确表态:要我怎样干就怎样干。

这是武装斗争的第一枪,其过程既辉煌,又悲壮。

这个过程中很让人感动的是聂荣臻和叶挺。起义部队后来遭遇挫败,转移到广东普宁县一带已经是弹尽粮绝。周恩来这时发起高烧四十度,部队被打散后留在他身边的只有聂荣臻、叶挺等几个人。

他们路况不熟、语言不通,硬是用一副担架把周恩来抬到了陆丰的甲子港,从这里坐船出海。船太小,真的是一叶扁舟。他们把周恩来安置在舱内之后,自己则挤在船头。聂荣臻用绳子把身体绑在桅杆上,才没有被颠进海里去。

设想一下,在如此艰困的环境里,他们要是把总理放弃了......那就没有总理了。

因此,总理与老帅们的信任,不光是年头长,更是经过血与火的考验而建立起来的。用句俗一点的话说,这是过命的交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