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每个家庭一年中最期盼的团聚时刻。但随着社会发展,“年味”似乎在变得不同:有人怀念儿时的热闹年景,有人却因忙碌而疏远了年节的情感牵绊……笔者采访了几名不同年龄层次的读者,我们来看看他们经历和期盼的年味,是否能唤起你心底的共鸣。
老一辈人眼里:盼的是团圆和孩子们的笑声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照射进屋里,暖意洋洋。张海龙坐在阳台一角的藤椅上,晒着太阳。今年80岁的他,曾是南昌铁路上一名兢兢业业的职工,如今退休在家,日子过得平静而安稳。尽管记忆因轻度阿尔茨海默病而逐渐模糊,但过年始终是他脑海中最清晰的记忆。
对张海龙来说,过年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根牵着亲情的纽带。聊起为何想过年,他眼角带着笑意说:“平时我和老伴住在老家,孩子们都在外地工作,难得聚在一起。过年的时候,他们会带着孩子回来,家里就热闹起来了,小孩子跑来跑去的笑声是最开心的声音。”
张海龙说:“老一辈人心里装着的不是一桌饭菜,而是那份代代相传的亲情与挂念。就像孩子们的笑声一样,让我们觉得心里踏实。无论孩子们走得多远,无论平时有多忙,这根线总能把全家人连在一起,让屋里升腾起热腾腾的烟火气。”
俗话说,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这烟火气,驱散了冬日的寒冷,照亮了漫长的岁月,让家成了最温馨的港湾。它承载着过去的回忆,延续着当下的幸福,也寄托着对未来的期许,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永不熄灭,愈燃愈旺。
中年视角:独属于中国人骨子里的情感依托
临近春节,城市的街头开始弥漫年味,但对于35岁的李明轩来说,心中真正的年味在千里之外的家乡。他在上海工作,平时工作繁忙,春节回家成了他一年中最放松也最期待的时刻。
“过年回家有一种仪式感,是属于我们中国人骨子里的情感依托。”李明轩家住抚州市临川区,在他看来,过年回家,不仅仅是跨越空间的一次旅程,更是对那份长久牵挂的圆满兑现。
谈起对过年的理解,李明轩感慨万千。“小时候,过年是新衣服和压岁钱;长大后,它成了亲情的连接。过年不是简单的传统习俗,它是独属于我们中国人的‘回家密码’,无论我们离家多远,心中那份对家的思念与渴望,都会驱使我们想尽办法踏上归乡之路。”
青年群体:过年是表达文化传承的独特方式
在青年群体的眼中,过年则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舞台,他们以独特的创意和满腔的热情,解锁别样的过年仪式感,让传统的年味在新时代绽放出全新的活力。
“我们尊重传统,但也勇于创新。过年对我们来说,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是我们表达对生活热爱和对文化传承的独特方式。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会让过年的这份美好延续下去,并赋予它新的意义。”在接受采访时,00后青年陈曦分享道。
在社交平台上,青年们成了传播过年文化的主力军。他们通过拍摄短视频、撰写图文等方式,展示自己过年的独特方式和家乡的过年习俗,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到过年的魅力。有的青年会发起与过年相关的话题挑战,吸引网友们参与,形成热烈的讨论氛围;有的则会制作精美的动画视频,以生动有趣的形式讲述过年的传说和故事,传承传统文化。
青年群体用自己的方式,让过年这个传统节日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年味更加丰富多彩、活泼有趣。
民俗专家:春节是世界了解中国的文化之窗
春节,作为世界了解中国的文化之窗,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全球的目光。春节已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不仅是对春节文化价值的国际认可,更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江西省文化名家、南昌市博物馆研究馆员梅联华认为,春节所蕴含的团圆、和谐、祝福等美好寓意,跨越了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引起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情感共鸣。同时,中国也通过春节这一文化载体,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文化自信与包容开放的姿态,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他认为,过年是文化传承与认同感的深刻体现。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其走向世界的重要基础。从腊八开始,年味便渐次弥漫,直至整个新春佳节。以江西等地为例,腊月二十四之后,节日氛围愈发浓厚。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等民俗活动不仅是传统习俗的展现,更是连接当下与祖先传统的重要纽带。这些习俗在岁月的洗礼中代代相传,成为中国人文化认同感的重要来源。
来源:本报消息
撰稿:万雯婷
值班编校:龚玉磊、徐贵保
值班主任:齐菲斐
值班编委:余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