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企业经过几年发展,在美国的本地化上有哪些进展和问题?AI带来软件革新,在中国供应链已经将硬件生产做到极致的情况下,智能硬件出海还有哪些新的市场机会?
在钛媒体CES2025 「Talk to the World Forums·对话世界」系列论坛上,钛媒体出海参考运营总监王璐、日初资本执行董事阮飞、Traini创始人兼CEO孙邻家、BlueConnect Partners高级顾问郭玮宁、ChargerGoGo CEO June Zhu 就「智能硬件出海的变化与挑战」进行深入探讨。
作为投资人,阮飞从智能硬件投资的角度提出了寻找投资机会需要考虑的因素。
“首先,一个产品是否有足够的市场规模,是投资人最感兴趣的;其次,过去几年是否有技术、渠道、流量红利改变带来的产品变化,也非常重要;最后,作为投资人,我们还会思考企业背后是否有中国抓手或者中国基因,比如火热的新能源、机器人等行业里都蕴含了中国供应链、电商运营模式、互联网技术成熟带来的红利。在美国,中国企业在需求的触达、品牌力的表达上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他说道。
谈到智能硬件出海发生的新变化,孙邻家表示主要有四点,第一,今年成长阶段的创业公司相比去年成熟了很多。第二,软硬件结合让交互体验产生质的飞跃,跑出了一些创新的玩具类的AI硬件产品。第三,中国企业卖产品的驱动力和思维非常明确,但在塑造品牌上还是美国企业更强。第四,小型企业创新能力很强,尽管不够成熟,但发展非常快,反而国内大品牌创新没有期待中的惊喜,同质化非常严重,尤其是智能家电。
在产品与场景匹配上,BlueConnect Partners高级顾问郭玮宁表示,产品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有两方面。首先,发现真实消费需求,这是很多中国公司比较欠缺的一点。要触达本地消费者在复杂决策场景里的真实需求,需要将整个购买决策过程打穿。其次,是渠道的问题。北美线上、线下是不同的场景,有不同的多元化的生态。进入一个新渠道,更像进入一个新的细分市场,需要重新定义产品、需求和竞争格局。
作为美国本地成功创业案例,ChargerGoGo CEO June Zhu告诉大家,相比国内的速度神话,美国是一个缓慢而深入的市场。美国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文化,进入每个地区都需要很长时间。就像苹果推出Apple Pay已经十一年了,但普及也才是近两三年的事。国内共享充电宝企业三年就进入了十亿俱乐部。相比之下,美国市场对其接受度比较慢,迎来爆发可能需要6年时间。所以,出海企业要管理好自己的预期,要有足够的耐心。
以下是「智能硬件出海的变化与挑战」对话实录,经钛媒体App编辑整理:
王璐:这次来CES对哪个智能硬件印象最深?
阮飞:这次,我看到很多外骨骼的装备,有帮助残疾人站立起来的韩国产品,也有登山使用的中国产品。我亲身体验了一下这些产品,感觉未来这个产品的需求不仅限于登山这些场景,会比大家想象中的应用场景更多。
孙邻家:我感受最深的有两个产品,一个是一家日本公司出的毛绒宠物,可以抱在身上。虽然互动比较弱,但是它看你的眼神会害羞,非常吸睛。这代表新一代的情感陪伴硬件又往前走了一步。
另一个是北馆一家做农业拖拉机的公司,旁边墙上写着大大的“Agent”,它的Agent主要用于帮助采摘。这让我印象很深。如果不好好学习的话,可能未来连农民都做不了了。
郭玮宁:这是我第二次参加CES。上一次参加CES是两年前,我当时帮助一家中国制造企业进入北美市场。这次我是从美方企业的角度参展。据我了解,这次CES中国大陆展商有1200多家,韩国参展商有将近1000家,美国也将近1200多家,日本企业不到100家。这个比例很有意思,也说明很多问题。我对三星的场馆印象很深,感受到智能已经深入到生活的各个场景之中。
June Zhu:我们是一家本土企业,和CES已经合作了三年。因为还没来得及去看其他的展位,就我先说下我们自己。我们公司的共享充电宝产品也属于智能硬件,它可能是唯一一个真正能够进到各种各样线下场景的智能硬件,未来在硬件中加入 AI应用将增加很多想象空间。
王璐:整个智能硬件出海领域有哪些新的趋势和变化?
阮飞:美国企业更擅长定义当地的需求,中国企业更擅长把产品做到降本增效。比如,扫地机器人最先是美国企业做的产品,之后被石头、科沃斯超越。2016年,波士顿动力的机械狗已经比较成型,但今天这块做得最好的企业是宇树科技。
我们不能闭门造车,要了解当地需求。我在威尼斯场馆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国企业太卷了。三四年前,大家对泳池清洁机器人没有任何认知,到今天威尼斯场馆已经有一大堆泳池清洁机器人产品。总是有新的竞争对手不断进入这个领域。
智能硬件是一个非常大的赛道。本质上是通过硬件的方法帮助消费者解决生活上的问题。针对欧美人力成本很高的场景,我主要的投资方向有两个,第一是提高欧美人的工作效率,第二是减少欧美的工作人力。这两个方向有很多投资机会,比如之前我们投过元鼎智能Aiper泳池清洁机器人,现在做到了北美线上第一。
孙邻家:智能硬件出海能看到有4个变化:第一,今年成长阶段的创业公司相比去年成熟了很多,很多公司已经进入产品交付阶段。第二,软硬件结合带来交互体验质的飞跃,比如机器人的互动明显提升。今年有很多创新的玩具类AI硬件产品,它们很新颖,也是跑出来的一些新赛道。第三,国内出海企业特别卷,CES现场都是以卖货为主。但是美国企业都是在塑造品牌,讲品牌故事。中国企业卖产品的驱动力和思维非常明确。第四,小型企业创新能力很强,虽然不够成熟,但发展非常快,技术更加前沿。令人失望的是,国内硬件大品牌创新没有期待中的惊喜,同质化非常严重,尤其是智能家电。期待大品牌在硬件方面投入更多,帮助小公司进一步发展。
June Zhu:我们做共享充电宝,第一步就是打进B端,我们在美国的发展路径是中国加盟代理商这样的模式,代理商自己运营赚钱。我们加盟模式也很简单,很多时候半年内可以回本开始盈利。
关于机器人普及一直是个比较有争议的话题,它代替人工后,大量低技能人员面临失业。但其实共享充电宝或者无人零售这类,可以帮助个体户低成本运营。比如我本来是一个清洁工,可以通过清洁机器人代替我工作赚钱,在这种情景之下,推动机器人在各种场景的应用和普及,要带着人性化的思考。
王璐:您认为哪些智能硬件的市场空间更大?机会最多?
阮飞:换个角度来回答就是投资人该怎么选择企业。举个例子,我不是长期生活在美国,但我投资时需要数据支撑,我会去爬亚马逊的数据,找到亚马逊不同行业里的关键词,比如一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金的产品类别,从中筛选50个左右,这些类目中就存在中国企业重做一次的机会。
如果按照当前电商18%-20%的渗透率,相当于美国市场有五六十亿美金规模。如果把美国、欧洲加在一起,这就是100亿美金的市场规模,这是我眼中大的类目。
首先,一个产品是否有足够的市场规模,是投资人最感兴趣的。其次,产品类目过去几年是否有技术、渠道、流量红利加持也非常重要。比如疫情期间,电商渗透率快速上升,消费者养成线上购物的习惯,渠道发生了变化、技术发生了变化、供应链本身也发生了变化。3-5年前并不好用的洗拖一体机,今天也迎来增长,这本质是技术变化带来的。最后,作为投资人,我还会思考企业背后是否有中国基因,比如新能源、机器人等领域都蕴含了中国供应链的红利、工程师红利和电商运营模式的红利。
当前中国企业和美国企业去比需求的触达、品牌力的表达,中国企业才刚刚开始,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王璐:怎么解决产品跟场景匹配的问题?
阮飞:每一个出海的硬件企业不要闭门造车。我见过一些企业创始人是技术派,经常打磨好了产品再销售。但事实完全不是这样。
美国室外泳池有很多虫子漂浮,蛙泳时很容易吸入身体里,我们投资的泳池清洁品牌就抓住了这个场景需求,通过中国人的勤奋、中国的供应链、中国人的快速迭代能力,做出好产品跟欧美大牌竞争。
大家一定不能闭门造车,一定不能把自己想象的需求当做目标用户的需求。
孙邻家:我更看重情感交互类的硬件产品。比如狗狗穿戴之后可以跟你说话等等。第一,技术升级带来产品改变。在生成式AI这么大的技术浪潮下,创业公司只能拼创新,其他的拼不过。这是一个差异化竞争的问题。
第二,本地化。大家对本地化这件事讳莫如深的原因,是本地化的成本太高了。现在出海只有一个问题,就是资金。找渠道、找场景、去重新定义产品这些都要花钱,但最终结果怎样是不确定的。团队搭建也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投入了,但没有效果,大家敢投吗?
另外,中美关系紧张,大家需要考虑各种合规问题,这些都在影响企业的出海节奏。但是本地化这件事是必须的。20年前,外企进中国,他们要考虑本地化,包括远程管理、本地化团队的管理、协同决策等。今天我们走向海外,也要面临这些问题。
我非常同意不能闭门造车这件事。以我们这个行业为例,国内很多做宠物智能硬件的企业在国内卖得很好,也融了很多钱,但是在海外发展非常一般。
原因是美国线下宠物用品店,他们不卖智能硬件。第一,是美国宠物文化不同;第二是美国很喜欢面对面交流,并不需要智能硬件,会弱化用户需求;第三是亚马逊起量的品牌是区域化的,到了线下之后消费者不认识你,因为你没有售后,也不做社区运营。这些都是挑战。
国内一些宠物产品是以亚洲用户的视角做的,到美国之后,需求只有3300万的亚裔人口。假设10%的人有宠物硬件的需求,就是330万人,假设平均一台设备400美金,也只有12亿美金的市场规模。但是美国有1500亿美金的宠物消费市场,硬件市场规模大约50亿美金。这就是一个典型闭门造车。企业看不到美国市场里更确切的需求就会发展受阻。所以又回到第二个问题,还得本地化。
郭玮宁:两个层面。首先,产品层面。产品层面怎么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发现客户的真实需求,这是我观察到很多中国公司比较欠缺的一点。
中国企业消费者洞察的变化大概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ODM/OEM公司通过下游本土客户发现市场需求。第二阶段,解决国内消费者需求的产品直接销往海外。第三阶段,通过跨境电商的方式,搜集分析数据,找到客户需求。但依然有局限性。
如何进一步触达本地消费者在复杂决策场景里的真实需求。比如儿童产品,儿童是直接用户,但家长是决策者,这个购买过程家长的顾虑是什么,小孩顾虑什么,都需要打穿。
有时候客户的需求不是直接提出的,而是通过体验产品,发现产品有哪些需求没有被满足。而解决未被满足的需求可能有多种方式,这些方式有的是同类直接竞争关系,有些作为替代方案是间接竞争,这都需要企业在洞察客户需求时进一步探索。
其次就是渠道层面。北美市场线上线下是完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渠道,存在不同的多元化的生态。进入到一个渠道,更像进入一个新的细分市场,需要重新定义产品、需求和竞争格局。而且对于渠道里有哪些相关方,企业都要很清楚。
什么样的人去执行也很重要。例如,我了解到一家充电桩赛道的中国企业,用北美知名品牌license且有经验运营线上模式和线下商超的团队,也打造出两款在线上销售很好的产品。但另外两款产品就一直不温不火,后来我了解后发现这两款产品更适合走安装渠道。
安装渠道相当于To B模式。对于To B来讲,安装商为什么要推你这个产品,你的竞争力在哪?对于To C来讲,品牌是否能够跟消费者产生共鸣,更为重要。
王璐:这一两年出海美国的公司在本地化这件事情上有什么变化吗?
孙邻家:第一,最大的变化就是大家都在美国组团队了。过去大家是找人合作,不养团队,今年可能会找兼职或者渠道先尝试,再组建全职团队。哪怕只有两三个员工,也会先放一个团队过来。这是迈出的一大步。
第二,很多出海企业拿了美元投资,开始做反向VIE架构。去年大家还在问合规怎么做、保险怎么交、人怎么招这些问题,今年已经有非常成熟的出海服务团队帮大家招聘、营销。
在国内,很多人会薅羊毛,但到了美国发现薅不动,一分钱一分货,享受服务就要付钱,大家也慢慢接受这种环境。
阮飞:我有一个感受,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雇佣当地美国人,这是很大的变化。我去Aiper展台,发现全是本地员工。这样会给本地消费者很不一样的感受。这也是本土化必须的过程,用他们的语言,讲出他们的消费故事,把他们想要的东西,用更好的方法做出来。
June Zhu:中国企业出海第一件要想清楚的事情是,你肯定得花钱。不要太关注花钱的绝对值,要关注ROI。在美国卖同样的产品,溢价更高,毛利率也应该更高。刚好遇到蓝海市场的话,那天花板也会更高。
另外,中国企业有一个打听文化,不愿意花钱做咨询、请律师会计师等,总是用打听的内容为海外铺路做决策。但是不付费说的话通常是不负责任的。虽然生活在海外的朋友有些生活认知,但是认识往往比较片面。用片面信息决策的话,最后买单的人还是自己。
付费咨询可以拿到更专业的数据,同时跟当地机构产生联系,他们会帮助你成长。从长远来讲,对企业的出海或者在美国市场的生根落地非常有好处。
王璐:ChargerGoGo是怎么发现空白市场并着手去做?
June Zhu:2021年疫情之后我们才正式出海。2018年,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井喷。除了华人,很多美国本土人也看到了这个机会。他们没有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二维码在美国不普及。很多美国消费者没办法开始租借流程,用户教育成本很高。一些资金不太雄厚或者没有耐心的企业就放弃了。我们也看到有坚持下来的企业,发展的可以和我们相媲美。
最初尝试这件事,我们做了件很简单的事,就是把我们的软件做了本地化,然后实验性地铺设了10台设备。在疫情的情况下,我们发现只要每台设备每天有2-3个人用,半年内就可以回本。我们觉得这个生意可以做,于是组建了团队扩大规模,一直做到现在。
很多中国人觉得共享充电宝在美国发展很慢。国内共享充电宝企业三年就进入10亿俱乐部。中国市场现在有1000万台共享充电宝,这是内卷造成的。
美国市场接受度比较慢,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文化,进入每个地区需要的时间更长。市场土壤不一样,花期不一样,我们开花可能需要6年时间,这也符合我们的预期。当下,整个美国才有1万台共享充电宝。
就像苹果推出Apple Pay已经十一年了,但普及也才是近两三年的事。出海的企业也要管理自己的预期,要足够耐心。中国速度神话听多了,很多企业缺乏耐心。一旦进入美国市场,只要中途不出现太大的问题,能够存活发展的空间更大。
王璐:孙总,在本地化层面你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孙邻家:不要只靠“听”作为商业的判断,这有很大的风险。没有人会把自己赚钱的窍门在公开场合公开给所有人。国内的品牌还需要提升的一点就是要学会为market research付钱。不要做copy的东西,要找到需求场景,拿到最真实的市场数据和用户产品调研。
我之前一直在美国做外卖平台,是一个非常 local的生意。我面临的问题是美国投资人都不支持我们补贴。不支持补贴,就很难快速的获取大量用户。这需要深耕细作。好处就是可以同时塑造品牌,等到一个节点就会迎来爆发。
虽然这样成长速度很慢,但是在生态层面没有补贴带来的激烈竞争。美国很多地区都很成熟,不能直接采用中国的模式,比如二维码支付为什么在美国不普及?因为二维码支付会跳开金融监管,很难监管交税等情况。美国整个移动支付都是集成在 POS机里边的。
中美工业体系也不一样,很多补贴无法实现。好处在于,坚持深耕了解痛点,就会慢慢迎来机会。我之前的东家就是做餐饮POS机的,三四年之后产品完善到一定程度,餐厅才更愿意使用。很多时候要做时间的朋友。
王璐:您能解释一下“AI硬件元年”这个观点背后的含义吗?
孙邻家:第一,AI带来模式的变化,新一波大模型会带来硬件在交互方式上的改变。这种改变会让硬件“token”深化。第二,交互方式从原来遥控工具变为语音操控。
AI智能元年,会创造出硬件企业新的商业模式。元年意味着起点,我对2025年的期待没有那么高,很多硬件升级需要底层模型发力,还需要低功耗、响应快,现在还不够成熟。2026年,AI硬件可能会大规模成熟。
王璐:中国智能硬件企业的机会大吗?
孙邻家:毫无疑问会很大,因为供应链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硬件本身很难有强壁垒,一定是要软硬结合。苹果、特斯拉、大疆等之所以做得好,是因为它们软硬结合搭配好。硬件想要做的好,软件先行。
目前软件还没有达到赋能硬件的程度。如果做不到软件赋能,AI硬件只是概念无法量产。
中国企业还有很多机会。如果总是走copy路线,没得抄了怎么办?怎么样去定义新一代的产品?投资行业也是这样,很多机构要投成长期的公司,现在变成了投早期的公司。为什么?因为AI硬件现在没有成长期的公司。
这个时候,我觉得中国公司反而要定义软件的需求,然后再发挥中国20年移动互联网发展历程沉淀下来的东西,硬件结合大模型,创造出新的产品,可以引领海外市场。而不是海外市场定义了之后,我们去copy。
创新有风险,很多公司没有能力或者不愿意投入,但是这是必须得做的一件事。最后总结一下,新一波的AI硬件当中,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要发挥企业家精神敢于冒险。为什么美国的自动驾驶发展比中国快?中国研究很多年但依然没有美国成熟。国内不差在算力上,差在企业家精神上。企业家要去推动事件发展,得大规模去投入。
郭玮宁:补充一点,关于隐私、安全,美国不同的州有不同的合规政策,对中国企业有很多风险点,但现在依然没有引起很多中国企业的重视,这里面有多大的风险,怎么去解读它,怎么样去了解这些风险点都在哪,这是很多中国公司不清楚的。
阮飞:AI帮助硬件变得更智能。今天所有的硬件都可以重新结合AI做一遍,这是我想表达的第一个点。
第二个观点,今天我看到大量的VR眼镜卖爆了,华强北商家已经批量化生产,成本两三百人民币。想要从这中间杀出来,需要什么样的能力?AI真正爆发的时候,一定是大厂批量化下场的时候。现在交付量比较低,真正的大厂还没有进来。
目前为止还没有大量的资本砸进来。硬件非常烧钱,硬件跟AI结合的赛道更烧钱,大量的资本也在等,到底下一波AI硬件的入口级产品是什么?2014年-2015年那批硬件投资人基本都挂了,大家为什么要投资硬件,这是我们现在要思考的问题。
June Zhu:大家出海的姿态需要稍微调整一下。应该在美国有重新创业的心态,摒弃一些国内的经验主义。国内供应链肯定可以把硬件生产做到最好。软件部分,一个是TO C产品,智能软件出海要深刻洞察消费者喜好。另一个是TO B产品,数据库的建立以及国别问题等需要注意。
我们最开始做ChargerGoGo就决定在美国把软件重新做一遍,所有的团队都是本土的。这样才经得住打,经得住问。所以,我们在美国可以和很多政府组织合作。
我们的产品和安全性各方面都是扛打的。这个是我认为大家可能在做智能硬件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否能够把软件研发团队放在美国。
郭玮宁:很多中国企业在寻找各种外部力量的帮助,中国企业出海最好从全局出发判断。就像开一辆汽车,所有的零部件都要同频,才能开的稳、开的远。还有很多企业是碎片化的思维,比如只看销售的、只看产品的、只看市场营销的等。从这个角度来去看,怎么样去全盘运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包括法律法规等。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 杨秀娟,编辑 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