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在美国的火爆程度真的是让人吃惊,原本只是一个中国的社交平台,现在成了美国网友们的“新宠”。
尤其是在TikTok面临禁令的背景下,大批美国网友涌入小红书,戏称自己是“TikTok难民”。
随着小红书在美国越来越受欢迎,美国的政界却开始紧张了,一些政客和网络专家纷纷提出警告,认为小红书的兴起可能带来更大的安全威胁,尤其是在数据隐私方面。
对他们来说,看到更多美国民众开始享受与中国网友的互动,甚至愿意拥抱更多来自中国的文化内容,这无疑让他们感到不安。
于是,针对小红书的打压行动开始了,美国的政客们警告说,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下去,小红书可能会面临与TikTok一样的“封杀”命运。
美国政府不断把“国家安全”和“数据安全”挂在嘴边,试图通过这些理由来为自己的封杀行动辩护。
用他们的话来说,小红书的用户数据都储存在中国,这让美国的民众和信息处于“威胁”之中,言下之意就是他们害怕这款中国应用会带来潜在的危险。
其实,真正让这些政客焦虑的,可能更是他们无法控制的信息流动和文化交流,而不是数据安全本身。
美国《新闻周刊》对小红书的关注度也不小,他们分析“中国对小红书上的中美交流感到担忧”。
还说“美国的新账号开始测试小红书的审查底线,但他们发布的的涉台、涉疆的内容很快就被删除”,这明显能看出所谓的“测试者”根本就是在没事找事。
事实上,很多中国人对美国网友在小红书上的活跃表示欢迎,毕竟,这个平台为中美两国的普通民众提供了一个直接沟通、分享生活和文化的机会。
很多人都觉得,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打破长久以来的误解和偏见,还能增进彼此的了解,搭建起更好的情感纽带。
而我国外交部华春莹副部长,在一次外国记者招待会上就明确表示,她很高兴看到越来越多的美国网友使用小红书。
她指出,年轻人有选择自己社交平台的自由,没必要受到任何政治力量的干预。
她的这番话透露出一个很明确的信号,中国一向支持民众在网络平台上的自由选择,尤其是在文化交流领域,任何限制都显得不合时宜。
对于小红书这种民间平台的兴起,中国官方表现得非常支持,因为它不仅促进了跨国交流,也让更多外国人有机会了解中国,看到不一样的中国。
华春莹
那么小红书为什么爆火?
其实有一个很简单的原因,它为美国网友提供了一个与中国民众直接交流的平台,打破了以前的那种文化壁垒。
美国的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对中国的兴趣早就不只是停留在新闻报道或者社交媒体上看到的片段,他们想要更多地了解中国,想要看到一个更真实、更立体的中国。
小红书给了他们这样的机会,他们通过平台上的帖子、视频、评论等,跟中国网友分享生活,聊旅行、美食、时尚,甚至是文化差异。
对于美国的用户来说,习惯了西方的视角,他们也想看看中国人是怎么生活的,如何看待世界。
而对中国网友来说,能和外国人直接互动,交流对方的观点,也是一种拓展眼界、增加文化理解的好机会。
只是过去,由于种种原因,两国之间的交流并不那么顺畅,小红书的爆发,恰恰是在这种需求的推动下,迎来了一个“破冰”时刻。
华春莹
而这也是美国最担忧的事情,虽然他们口口声声强调小红书的使用,可能威胁美国国家安全,所谓的“威胁”背后,更多的是担心中国科技公司的崛起。
美国政客们总是强调小红书将数据存储在中国,这样一来,美国用户的隐私和信息就得不到保护了。
这些批评的声音常常来自那些政治人物和网络安全专家,他们大声疾呼,警告美国民众要小心中国科技的渗透。
华春莹
但美国的“双重标准”人尽皆知,对外宣称自己是全球互联网安全的“捍卫者”,但事实上,美国长期以来一直在进行大规模的数据监控和窃取行为。
通过NSA(国家安全局)等机构,美国不仅监控国内的民众,还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数据采集和情报收集,甚至包括盟友的通信和信息。
同时,多次网络攻击我国的企业,盗走各种机密,这样的美国却将“数据安全”挂在嘴边。
华春莹
《新闻周刊》的文章显示,仍然有少数美国用户试图在平台上上传播政治敏感内容,这些行为无疑是在破坏平台的氛围,让原本轻松愉快的社区变得复杂和混乱。
更严重的是,这种行为背后往往带有恶意,目的是挑起争端,而非纯粹的内容分享。
小红书对此类行为采取了零容忍的态度,一旦发现发布政治敏感信息的账户,平台会迅速采取措施,进行删除或封禁处理。
这种强硬的做法虽然有争议,但无可厚非,因为平台本身的初衷就是为用户提供一个愉快、正能量的社交空间。
华春莹
小红书不应该被那些想要将政治争议带入的平台干扰,毕竟,它的成功和受欢迎,恰恰在于它专注于生活分享和文化交流,而不是政治博弈。
如果每个人都能在这个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兴趣爱好,能收获更多的乐趣,还能更好地理解来自不同文化的人。
希望那些心怀不轨的人远离小红书,让这个平台继续保持它原本的清新和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