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控制乌克兰顿涅茨克地区的战略要地乌格莱达尔。这座位于顿涅茨克以南60公里的城市在长达数月的激烈战斗后落入俄军之手。乌格莱达尔是连接顿涅茨克和马里乌波尔的重要交通枢纽,其易守难攻特性使其成为乌克兰东部防线的关键支撑点。
乌克兰方面在该地区部署约2.4万名军人,包括多个机械化步兵旅和炮兵部队。俄军调集大量装甲车辆和火力系统,投入的装备包括最新型号的T-90M主战坦克、"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系统以及数量可观的自行火炮。
乌格莱达尔地形复杂,建筑密集,周边丘陵地带为防守方提供天然掩体。乌军此前在该地区构建多层堡垒防御体系,包括混凝土掩体、反坦克壕沟和多个火力点。城市周边的农田和开阔地带布设大量地雷,这些防御工事原本旨在阻止俄军向南推进。
乌格莱达尔的地理位置具有重要战略价值。该城市控制着通往马里乌波尔的主要公路,是乌克兰东部军事物资运输的重要中转站。失去这一据点严重影响乌军在顿巴斯地区的补给线。
2024年9月初,俄军在该地区部署新型电子战设备,系统性干扰乌军通讯系统和无人机操控。这种前期准备工作持续近一月,削弱乌军的侦察能力和指挥效率。
9月30日凌晨,俄军首先发起大规模炮击,持续约4小时,火力覆盖面积超过15平方公里。炮击结束后,俄军装甲部队从城市西侧发起突击,由工程部队开路,清除地雷带。装甲部队采用楔形队形,突破乌军第一道防线后直插城区。
当日中午,乌军东部防线在持续打击下崩溃。俄军投入预备队,形成合围之势。乌军调派的三支机械化部队增援在途中遭遇俄军火力拦截,未能抵达战场。
第72旅试图突围,俄军在预判的突围路线上布设长达7公里的"死亡通道"。多个炮兵阵地交叉火力,配合空中火力平台,对突围部队实施持续打击。这条通道内的乌军车辆损失惨重,多处出现拥堵,加剧突围部队的伤亡。
原本拥有约2000人的乌军第72旅在激战后仅剩300余人,伤亡率接近85%。整个乌格莱达尔地区部署的2.4万乌军几乎全军覆没,其中5000余人被俘,8000余人伤亡,剩余部队在撤退过程中损失惨重。
乌军损失包括81辆主战坦克、156辆装甲车、93门各型火炮、12套防空系统以及大量通信和后勤车辆。这些装备中包括16辆"豹2"主战坦克、23辆"布雷德利"步兵战车和8套"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这些装备的损失造成直接的战斗力下降,影响乌军在其他战线的装备调配能力。
10月1日下午14时,俄军控制乌格莱达尔。俄军工程部队开始对城市进行排雷和设防,建立临时指挥所。仅在城市主要街道就清理出超过3000枚各类地雷。俄军在城市周边20公里范围内建立多个防御阵地,部署防空系统和电子战设备,以防范乌军可能的反扑。
俄军启动城市基础设施修复工作,派出工程分队抢修供电、供水系统,为当地居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首批援助物资包括50吨食品、医疗用品和生活必需品。
乌格莱达尔的失陷巩固俄军在乌克兰南部的战略地位,为其后续军事行动提供有利条件。通过控制这一交通枢纽,俄军可以切断乌克兰东西向的补给线,为进一步向南推进创造条件。
俄军在此战中的伤亡不超过800人,装备损失较为有限,这种高效作战模式可能成为其未来军事行动的范本。
乌格莱达尔的失守导致乌军东部防线出现重大缺口,原本规划的纵深防御体系面临瓦解危险。此次惨败对乌军士气造成沉重打击,多个乌军部队出现消极避战情绪,一些部队出现军心动摇现象。
第72旅等部队主要由近期动员的人员组成,这些军人完成基础训练,但缺乏实战经验。部分连排级指挥官不熟悉基本的战术动作,在遭遇俄军猛烈进攻时无法做出正确判断。
在战役前夕,乌军将多支精锐部队调往其他战区,导致乌格莱达尔的防御力量被大幅削弱。留守的部队数量不足,缺乏重型装备支援。当地防御部队的坦克数量仅为往常的三分之一,火炮支援力量严重不足。
在俄军进攻最激烈的时期,第72旅指挥官突然被解职,导致前线指挥出现真空。新任指挥官面对复杂的战场态势,未能及时制定有效的应对方案。部队间的协同作战能力低下,多次出现相互配合不当的情况。
随着战事推进,乌军的补给线多次被俄军切断。前线部队弹药告急,战地医院的医疗物资严重不足。超过40%的伤亡是由于得不到及时救治造成的。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一场战役的得失,更反映出乌克兰军队体系性的改革需求。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