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2024年6月在青海考察时指出,“青海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集中的省份,要继续做好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

翻开2024年青海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的成绩单——率先出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测评指标体系,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完成《现代汉语词典》汉藏对照全文版翻译,13个集体和15名个人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深化,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

民族团结的花儿最鲜艳,民族团结的果实最甜蜜,民族团结的人民最幸福,民族团结的地方最和谐。“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牢记殷殷嘱托,青海各族儿女手拉手、心连心,团结互助、携手并进,努力创造美好生活,绘就民族团结进步新画卷。


在北京天坛展示玉树传统文化魅力。程宦宁 摄   唱响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

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民族团结黑板报,绘出团结互助新风尚;一面面图文并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墙,展示同心有爱正能量;一堂堂“石榴籽”课堂上唱响《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声”入人心……走进玉树市第五民族完全小学,校园里团结友爱的氛围格外浓郁。

“在学校以思政课为主线,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教育教学全环节、全过程,把民族团结的‘种子’种进校园,把‘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种子种到每个孩子心灵深处。”省人大代表、玉树市第五民族完全小学校长伊羊说:“我们学校建成石榴籽民族团结进步文化长廊,打造特色鲜明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班级主题文化,并通过举办‘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心手相连走向未来’等一系列活动,不断唱响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

伊羊表示,学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途径和方式方法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小学阶段应注重情景体验,可以通过围绕民族知识和常识等开展教与学,不断铸牢各族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充分利用共青团网络矩阵发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信息,举办“青港青年一家亲 民族团结同心圆”主题活动,广泛开展“红领巾爱学习”“石榴籽一家亲”等民族团结主题教育,开展各类手拉手民族团结夏令营……过去一年,青海不断夯实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领主阵地,有效促进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多措并举推动民族团结根植各族青少年心灵深处。

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的主线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青海全方位、多层次宣传民族团结模范典型、典型经验和先进事迹,让典型讲亲身故事、谈切身感受;以开展“十一项活动”为具体抓手组织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组织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轮展活动,积极运行“青海石榴籽家园”新媒体平台,高规格举办“铸牢”论坛和文学笔会,组织开展《石榴花开在青海》主题征文采访创作活动……青海不断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良好发展绵绵蓄力、久久为功。


富有特色的民族团结主题活动墙。李庆玲 摄 奥运健儿体验青绣。李庆玲 摄   民族团结绘就幸福生活新画卷

“积石山地震灾后重建240个项目全部完工,重建和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房屋全部交付,3万余户受灾群众住进新居,创造了在青藏高原当年开工当年建成的重建奇迹,灾后恢复重建取得全面胜利!”看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段话时,省人大代表、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杏儿藏族乡胜利村妇联主任才让措热泪盈眶。

才让措说:“杏儿藏族乡集中安置点涉及4个村79户群众,因开工建设晚,加之受40多天阴雨天气影响,延缓了施工进度,乡政府积极推行‘干部联户、村村结对’机制,通过大力倡导‘亲帮亲、邻帮邻’,全乡上下勠力同心、众志成城,共同画出了灾后重建路上的民族团结进步最大同心圆。如今大家已搬进温暖安全的新家,在搬迁区内唱响了民族团结进步之歌。作为杏儿藏族乡的一员,我将带着感恩之心为家乡的持续发展建言献策,努力让家乡的明天更加美好。”

在刚刚过去的极其难忘、极不平凡的2024年,民族团结对于民和县意味着什么?省人大代表,海东市副市长、民和县委书记朱智泰感触颇深。他说,“地震发生后,受灾地区群众开展互助自救,共同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同时来自五湖四海的爱心为受灾群众解了燃眉之急。进入灾后恢复重建后,我们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入重建全过程,在受灾乡镇集中安置点设立党群服务中心开展网格化服务,引导各族群众互嵌式居住生活。从抢险救援到群众安置,再到房屋重建、基础设施修复,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各族干部群众的心血和汗水,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团结互助、和衷共济的精神,实现了灾后重建与民族团结的双赢。”

朱智泰表示,民和县将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借助兰西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区位优势,持续深化与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积石山县民族团结进步联创共建活动,搭建更多诸如采风摄影、宣传推介、体育赛事等各民族间交流和合作平台,推动两地各民族在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融合,共筑精神家园。推动“民族团结+”融合发展,持续加大对少数民族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通过做大产业集群、做强生态文旅,促进各族群众就业创业,提高收入水平,释放更多高质量发展红利、惠及各族群众,实现经济发展与民族团结相互促进,确保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让一个民族掉队。

如今的青海,从湟水河畔到三江源头,从城市社区到农村牧区,创新推动“民族团结+”融合发展行动,着眼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与高质量发展、民生改善、产业“四地”建设等重大战略有机融合,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成效明显,民族特色产业、农牧业等稳步发展,民生保障事业再上新台阶。


开设石榴籽窗口方便群众办事。李娜 魏雅琪 摄 锅庄舞出民族情。程宦宁 摄   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推进民族团结

距离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以东12公里处的郭勒木德镇红柳村是远近闻名的乡风文明村,村里90多户人家在曾经的沙窝子上建起了美丽家园,从刚建村不久时的“小吵天天有,大打三六九”到通过实施“一巷八户长制”,并开展“乡村夜话”“民情恳谈”“周末大食堂”等活动,到如今村庄和谐稳定、邻里联系紧密,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团结互助。

“在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我们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发展项目的经济引领作用,实施乡村道路改扩建、温室大棚、手工作坊等紧扣各民族群众致富增收的好项目,2024年全市村级集体收入1743.2万元,其中红柳村、新华村、新乐村村集体经济突破百万元。”省政协委员,格尔木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市总工会主席更泽民说。

更泽民表示,为打造团结互助社会环境,我们将进一步改造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推进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加快《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推广使用,常态化开展青少年夏(冬)令营、青年创业培训等活动,支持各族群众在务工经商、创业就业等方面开展双向流动;重点打造社区“石榴籽家园”、智慧社区建设,不断完善促进各民族群众融入城市的政策导向和制度保障,实现各民族群众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全方位嵌入融合。

2024年10月中下旬,“奥运健儿青海行”活动开展,奥运健儿所到之处热潮涌动。奥运健儿将奥运精神播撒到青海大地,增加了浙青、苏青、鲁青之间的友谊和合作,也为建设现代化新青海提振精气神,注入了团结奋斗的正能量。

雪山上的牧民球队闯进了贵州“村超”、草原上的足球少年走进北京工人体育场、炕头上各族绣娘的绣品摆进国际进博会……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青海深入推动实施十项行动,援青省市投入2.15亿元,实施51类“三交”项目,同比增加1.22亿元,在全方位大规模深层次的“你来我往”实践中,“富脑子、聚人心”,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开展“红石榴就业行动”,输送1.2万余名务工人员赴江苏就业创业。

带着“在全国率先实现所有市州和93%的县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成绩再出发,青海将不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从“数量领先”向“示范引领”转变,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有新作为,在宗教事务依法管理上有新成效,在推进大团结大联合上有新贡献,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营造万众一心的社会环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