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以色列的枪声再次撕裂了巴勒斯坦的天空,这一次是杰宁。10名巴勒斯坦人倒在了枪口下,35人带着伤痛苟活。以色列军队以“反恐”为名,对约旦河西岸的杰宁发动了堪称屠杀的大规模军事行动。所谓的“根除恐怖主义”成了借口,镇压、清洗才是真实目的。然而,面对这场大规模暴力,联合国的回应只是软弱无力的“呼吁克制”。一句苍白无力的表态,如何能制止正在发生的杀戮?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高调宣称此次行动是为了“改变西岸安全水平”,却无法掩盖事实:以色列的所谓“安全”从来建立在巴勒斯坦的鲜血之上。以色列财政部长斯莫特里赫公开支持这场“密集”行动,将其作为加剧占领的工具,企图通过军事升级将巴勒斯坦的抵抗彻底扼杀。在这样的逻辑下,所谓的“反恐”无非是对无差别镇压的冠冕堂皇的包装。以色列的枪口下,巴勒斯坦平民的生命毫无价值,屠杀和恐惧成为以军的惯用武器。
更令人愤怒的是,这场行动发生在加沙停火协议生效仅三天之后。以色列一边在人质交换协议中假装和平,一边迅速调动军队向约旦河西岸增兵7个连队,对杰宁发动突袭。这种“停火”背后的阴谋昭然若揭:以色列并非追求真正的和平,而是将巴勒斯坦人的抗争分而治之,从加沙到西岸,将军事镇压延伸至每一寸巴勒斯坦土地。所谓的停火协议只是一次战略调整,而杰宁的血腥场面正是这一调整的代价。
在这场暴行面前,联合国的“关切”显得尤为无力。秘书长古特雷斯呼吁“保持最大限度的克制”,副发言人哈克对“暴力事件表示关切”,这些言辞空洞而毫无威慑力。联合国作为国际和平的象征,面对以色列一次又一次的暴行,却始终无法采取任何实质性措施。面对约旦河西岸的血腥场面,联合国的无力不仅是对巴勒斯坦人民的背叛,更是对国际法和正义的侮辱。如果以色列可以在联合国的眼皮底下公然屠杀而不受惩罚,那么国际社会的规则还有何意义?
以色列的屠杀行径不仅是对巴勒斯坦人民的侵略,也是对整个国际社会的挑衅。联合国秘书长、副发言人的软弱声明不仅未能约束以色列,反而为其暴力行径提供了更多肆无忌惮的空间。事实上,联合国对以色列问题的无所作为早已成为常态,这种双重标准让全世界看清了一个事实:面对强权,国际法和人权在某些国家眼中只是空洞的口号。以色列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在美国的庇护下,践踏国际规则,为所欲为。
以色列对杰宁的攻击不仅仅是一场孤立的军事行动,而是其长期殖民扩张战略的一部分。从非法定居点的扩张到军事占领的强化,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的所作所为根本不是“反恐”,而是彻头彻尾的侵略。杰宁不过是最新的受害者,而巴勒斯坦的每一寸土地都可能成为下一个目标。在这种持续的压迫下,巴勒斯坦人民被逼无奈,只能以生命抗争。哈马斯号召全体巴勒斯坦人站起来反抗,以实际行动对抗占领军。巴勒斯坦人民的抵抗并非“恐怖主义”,而是一个被侵略民族对自由与尊严的最后呐喊。
这场暴行的背后,美国的影子始终存在。作为以色列的坚定支持者,美国不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军事援助,还在外交上为以色列撑腰。无论是特朗普政府时期公然偏袒以色列的政策,还是拜登政府对以色列军事行动的默认,美国都在以各种方式助长以色列的侵略行径。美国的双标政策早已失去道德正当性,其在巴以问题上的立场让其成为以色列暴行的共犯。美国口口声声高喊“人权”和“民主”,却在巴勒斯坦问题上选择性失明,这种虚伪的行径早已让国际社会愤怒不已。
杰宁血案再次提醒我们,和平无法靠强权实现,正义无法依靠空洞的呼吁捍卫。国际社会必须对以色列的侵略行为采取更强硬的态度。联合国不仅要口头谴责,更要推动具体的惩罚措施,例如对以色列实施经济制裁、限制其在国际事务中的权利等。各国政府尤其是欧盟和中国等支持多极化的力量,也应在巴以问题上发出更强有力的声音,站在正义的一方,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正当权利。
巴勒斯坦的问题不仅仅是巴以两国之间的问题,而是整个国际社会的道德考验。杰宁的鲜血是对全球良知的拷问:面对这样的屠杀,我们还能继续沉默吗?如果国际社会选择无视,如果联合国继续软弱,下一场血案又会在哪座城市上演?杰宁的人民需要的不只是呼吁,更是行动;巴勒斯坦的未来需要的不只是关切,更是正义。
这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不仅无法让以色列实现所谓的“安全”,只会让巴以问题陷入更深的泥潭。压迫无法换来和平,侵略无法实现稳定。以色列必须停止对巴勒斯坦的血腥镇压,而国际社会必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为巴勒斯坦人民的尊严与自由而战。杰宁的血不能白流,它应成为国际社会反思的起点,更应成为强权不得逞的转折点。以色列的屠杀必须被制止,而正义,永远不能被枪声湮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