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品诗,看电影
悟人生
我是威评书影史
01
《送灶神》
唐·罗隐
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
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
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压力都很大,在面对生活和工作上,各有各的应对方法。
有的人选择沉浸在繁忙的工作中,以此作为逃避现实压力的借口,他们加班至深夜,灯火通明的办公室成了他们心灵的避风港,尽管身体疲惫不堪,但心灵的疲惫似乎能在无休止的任务中找到一丝慰藉。
然而,这样的生活方式往往是以牺牲健康和家庭时间为代价的,长此以往,不仅身体亮起了红灯,人际关系的裂痕也难以弥补。
有的人则倾向于寻找心灵的栖息地,他们或走进自然,山川湖海间,每一次呼吸都仿佛能洗净心灵的尘埃;或沉浸在书籍与音乐的世界里,让灵魂得以自由飞翔,与历史对话,与未来邂逅。这些看似简单的活动,实则蕴含着巨大的能量,能够帮助人们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有的人则选择通过社交活动来释放压力,朋友间的聚会、团队的建设活动,笑声与汗水中,压力似乎随着空气一同释放。他们相信,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缓解压力的最佳良药,分享与倾听中,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理解与共鸣。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压方式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沉浸在个人世界中的独处,还是与朋友欢聚一堂的热闹,亦或是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宁静,都是对生活的一种热爱,对自我的一种关怀。
重要的是,要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找到那把打开心灵枷锁的钥匙,让生活不仅仅是生存,更是一场精彩的旅程。
而唐朝诗人罗隐,则通过自嘲来进行自我开解。正值小年夜,为此,写下了这首《送灶神》。
02
北方小年是腊月廿三,南方一般是腊月廿四,又有在腊月廿三的,不一而论。
在古代过年习俗中,都有小年夜送灶神(灶君)的说法。
所以,小年,又称“祭灶节”,意思就是送“灶神”回天庭。传说灶王爷是小年这天的主角,他要在这一天上天汇报人间善恶,所以,人们总是想方设法讨好这位“家庭守护神”。这一天就摆上各种糖果、水果、红烛、清香、清酒等等,来祭拜他。
并且样样不能少,特别是糖果,那是用来封灶王爷的口的,希望他上天时能说些好话,回来时候带来来年的好运。
罗隐自然也不例外。他之所以写这首诗,那是因为他实在是太倒霉了。
他史称“十上不第”,就是说十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都全部名落孙山。而因为供其读书,真是家贫如洗,到了小年夜祭祀灶神时,只能供上一杯清茶一炷香,真是太简陋了。所以感慨“文章不值钱”,其实是借祭祀灶神时候来发泄满腹的牢骚和自我开解,诗中充满自嘲。
03
《送灶神》这首诗描绘了晚唐时期一幅民间送灶神的传统画面,借灶神之口,讽刺了当时社会文人的困顿与文章价值的被忽视,还有时运不济的窘迫。
在罗隐笔下,自嘲自己穷得只能“一盏清茶一缕烟”来祭祀灶君,期待神灵不要怪罪,那实在是因为自己的文章不行,考不上功名,还导致自己穷得揭不开锅,当然了,他心里也是有所期盼。世人常道,黄金屋、颜如玉,期待灶神归来时,或许能带回好运。
罗隐的《送灶神》,不仅仅是对现实的讽刺,更是对文化与理想不灭的颂歌。
在那淡淡的茶香与袅袅升起的烟雾中,罗隐仿佛与灶神进行了一场跨越凡尘的对话。他深知,文人的笔墨虽重如千钧,却也轻似鸿毛,能载道传世,亦能随风而散。
在这纷扰的尘世间,他以诗为舟,以梦为帆,即便前路茫茫,亦未曾放下手中的笔,那是他对知识的渴望,对理想的坚守。
送灶神,不仅是对来年好运的祈愿,更是对自己才华终将得到认可的坚定信念。他深知,真正的黄金屋不在外界,而在心中那份对文化无尽的追求与热爱;颜如玉亦非俗世之美,而是精神世界的富足与丰盈。
于是,罗隐在《送灶神》的尾声,以一种自嘲姿态,笑对人生的起落沉浮。这位晚唐的文坛巨匠,用一首诗,书写了文人的傲骨与不屈,也留给后世一份对文化与理想永恒追求的宝贵遗产。
04
罗隐这首《送灶神》送神诗,道尽窘迫,同时也道出,面对人生困境须学会自我开解和自嘲。
在罗隐那略显诙谐而又深含哲理的笔触下,《送灶神》不仅是对古老习俗的一次温柔调侃,更是对人生无常、世事沧桑的一种深刻体悟。
诗中,灶神仿佛成了人间烟火气中一抹淡淡的忧伤,被赋予了凡人的无奈与自嘲。罗隐借送灶神之名,实则是在告诉自己,也是告诉世人,即便生活给予我们再多的磨难与不公,也要学会在苦涩中寻一丝甘甜,于困境里觅一份豁达。
人生如戏,灶神不过是这漫长剧本中一个匆匆过客,提醒着人们,无论贫富贵贱,最终都将归于尘土,何不让这段旅程多一些欢笑,少一些哀愁?于是,自嘲成了罗隐对抗生活不易的利剑,它削去了尖酸刻薄,留下了幽默与智慧,让人在苦笑中品味到生活的真谛。
面对人生的风雨,不妨以一颗自嘲而坚韧的心,去拥抱每一个当下,笑对人生百态,活出自己的精彩。每一个当下,笑对人生百态,活出自己的精彩。
05
但是,这也需要自己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才能面对生活和工作上的种种不如意。
不知道能做到吗?
-作者-
威评书影史,自评自说自开怀,更多诗评、书评、影评,给您不一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