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指南明确,要配齐配优科学类课程教师,充分调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场馆、青少年宫、博物馆、科技企业等力量,确保每所学校至少有1名科学副校长,鼓励并支持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科研院所等单位的科学家、理工科专家担任科学副校长。

在全球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家间的竞争越来越依赖于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具有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增强国家竞争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

如何才能培养出更多创新人才?在基础教育这个阶段尤为重要,因为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最强烈,中小学的科学教育正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提升创新素质的“黄金期”。

近年来,围绕“双减”,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这一背景下,中小学的科学副校长这一崭新角色日益引发关注。

2024年年初,浙江省组织了1000名科学家担任中小学科学副校长;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宣布,区内所有中小学均配备科学副校长;深圳市坪山区聘请30名来自当地科研机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的科技工作者担任科学副校长……

科学副校长进入校园办讲座,为学校科学教师提供培训支持或对学校科学教育进行指导,让学校尝到了“甜头”。多所学校的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科学家成为中小学科学副校长,有助于破解科学课实践探究流于形式的问题,为中小学科学教育探索出更多可行路径。

各地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虽然绝大多数学校都对科学副校长履职给予了大力支持,但由于当下学校和社会偏应试化的传统深厚,学校对科学教育的课程教材、实验教学、师资培养、实践活动、条件保障等方面尚未形成完整统一的工作规划。表现在师资配备上,中小学科学教师多以兼任为主,专职比例低,且很多教师并非科技类专业出身,这一方面使校内科学教育的成色不够,另一方面也给科学副校长在协同教学时增加了沟通成本。

另外,就科学副校长个人而言,科学家的本职工作毕竟是做科研,如何平衡时间也是科学副校长面临的难题。

一言以蔽之,长期化、制度化是科学副校长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针对科学教师、科学副校长的定位与职能,围绕师资配备以及管理,中小学科学教育必须进行全局性的统筹规划。

明白了这一点,再来看这份指南。指南不仅明确了师资配备的要求,而且围绕资源整合与利用,校外资源如何纳入体系、区域资源怎样统筹提出了方案,其重要价值不言而喻。有理由相信,在制度化之后,中小学的科学教师、科学副校长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当然,答好科学教育这道加法题,既离不开科学教师、科学副校长自身的努力,也与基础教育的整体环境和氛围有密切关系。

指南提出,将学生平时实验操作和参加科学探究实践活动等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将实验操作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纳入理化生等实验操作……一系列动作,指向的其实都是现行的教学评价体系。

这样大力度的改革,肯定不会轻松,但“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让中国少年保持好奇心、更富创造力,这是必要之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