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上海”这部大书,上海近代历史建筑是尤为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人文宝藏,其价值的传承发扬,离不开专业的修缮保护。

“形形色色的建筑,我们总想寻找一种背后的逻辑。上海一栋栋老房子的设计、风格、业主喜好之外,建筑的技术本身也是值得探究的维度。”同济大学出版社·光明城出版的《西风东渐中的上海营造》日前在上生·新所茑屋书店首发,该书作者宿新宝重新审视“基础研究、价值挖掘、保护实践”三者关系,传达出历史建筑修缮保护工作的专业价值和人文思考。


全书以砖瓦、楼板、门窗、壁炉等材料和相关营造技术为主角,讲述了它们如何从最初舶来品发展到后来的优质国货,以及逐步实现本土化创新,最终成就上海近代建筑百花齐放的盛景与传奇。

从“为什么要研究近代建筑的材料与技术”切入,作者结合建筑风格特征、主要建筑材料、营造技术、设施构件、行业生态等角度,解读上海近代历史建筑的演变发展历程。


宿新宝参与了保护修缮一系列优秀历史建筑,如卜内门洋碱公司大楼(1923)、上生·新所(原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1925)、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1925)、东亚银行大楼(1927)、上海科学会堂(1926)、上海市文联大楼(1929)、雷士德工学院(1934)、上海展览中心(1955)等。

作为上生·新所片区更新项目的主持设计师,宿新宝还带领观众进行小型Citywalk,对茑屋书店、原海军俱乐部健身房及附属游泳池更新改造过程作了实地讲解,使读者对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及其技术价值建立了感性认识。


华霞虹、姜鸣与宿新宝围谈分享了近代上海建筑营造业的历史掌故和人物轶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