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这首童谣,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在传统民俗里,腊月二十三是北方的“小年”,而南方,通常把腊月二十四作为“小年”。
从这天起,春节的氛围就越来越浓了,家家户户都开始为过年做准备。
在汉族民间,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这是由于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沿湖、海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贴春联,扫尘土,祭灶王,剪窗花等。
在这些传统习俗的背后,老一辈人还流传着许多与天气相关的经验之谈。民间常说“腊月廿三寒,正月倒春寒”,仿佛在这小年的冷暖之中,藏着未来天气的密码。从古老的农耕岁月起,人们就善于观察这一时节的气候征兆,以此来预判春节期间的天气,从而更好地安排农事与生活。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探寻小年与春节天气之间那些神秘的联系 。
都说春节冷不冷看小年,今年春节冷不冷?农谚怎么说?
一、“腊月廿三寒,正月倒春寒”
这句农谚是说,如果腊月二十三这天天气特别寒冷,那么按照以往的经验,正月里就很可能出现倒春寒的现象。倒春寒指的是在春季气温已经开始回升的情况下,又突然出现持续的低温天气。
倒春寒会对返青的冬小麦、油菜等越冬作物以及正在生长的蔬菜等造成冻害,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导致产量下降。果树在开花期遭遇倒春寒,会冻伤花蕊,影响授粉受精,降低坐果率。
从气象方面分析原因,要是腊月二十三寒冷,说明冷空气占据主导。到了正月,随着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暖湿气流开始增强北上,但此时如果冷空气依然不愿退去,冷暖空气在我国中东部等地区频繁交汇,暖空气势力还不足以完全抵抗冷空气,就会使得气温出现较大波动,引发倒春寒。
二、“小年暖烘烘,大年冷飕飕”
农谚含义是:如果在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这一天天气比较暖和,那么往往到了大年(春节)期间,天气就会变得寒冷。
古人经过多年对天气的观察,发现小年和大年期间的天气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当小年出现暖和天气时,后续天气变化的概率较大,在春节期间更有可能出现冷空气活动,导致气温降低。
三、“小年寒,三月春暖”
意思是如果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时候天气比较寒冷,那么到了农历三月,天气通常会比较暖和。
从气象角度来说,小年时天气寒冷,意味着冷空气在这一阶段较为活跃,可能会使气温明显下降,前期冷空气活动频繁,会促使大气环流等气象要素发生相应调整 ,到了农历三月,冷空气势力逐渐减弱,暖湿气流开始增强并占据主导地位,气温随之回升,天气就会变得暖和起来。
通过上述农谚可以推断出:若小年暖,春节可能冷,而结合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情况来看,的确是这样。1月23日,一股强大的寒潮即将从西北方进入我国,全国大部将会有12~16度的降温,部分地区降温16~20度,不过今年冬天总体来说比去年暖和一点,截至今天,全国大部地区依旧是暖洋洋的,有种初春的感觉,就算是本轮寒潮过后,也只是把温度拉回到了常年正常水平。总的来看过年前后比这一段时间会冷一点,但并不会特别冷。这些农谚一定程度上反映天气阶段性变化规律,对农业生产和生活安排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今天是腊月二十三“小年”,你们那里的天气暖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