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中华田园犬。作者供图

据红星新闻报道,1月20日,《广州市公安局、广州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广州市一般管理区实行圈养和严格管理区禁止饲养、销售、繁殖的危险犬标准及品种的通告》(以下简称《通告》)正式发布,其中,“中华田园犬(土狗)”被移出禁养的危险犬种类名录。

这一政策调整不仅回应了市民诉求,也引发了各方对养犬管理和本土犬种保护的思考。一直以来,我国养犬管理体系中存在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缺乏统一的犬种认定标准,各地管理规范不一,同时本土犬种保护与现代城市治理之间也存在相应的矛盾。

养犬管理涉及公共安全与个人权益的平衡。但管理上的碎片化,不仅增加了执法成本,也曾引发过严重后果。2023年成都女童被罗威纳犬咬伤一事,就暴露出了这一问题:当时的《成都市养犬管理条例》并未将罗威纳犬列入禁养范围,直到事发后才将其纳入禁养犬目录。这种被动的管理方式,显然难以适应现代城市治理的需求。

因此,如何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符合国情的犬种认定和养犬管理体系,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我国目前的犬只品种认定,参照的是世界主流的犬类管理体系。如,英国犬业俱乐部、国际畜犬联盟等建立的犬种分类与评估体系。这些机构通过科学的繁育管理、行为训练等规范手段,实现了犬只品种的认定体系。但是,照搬这些国际标准,也导致了对本土犬种缺乏科学管理和保育的问题。

因此,“土狗”在广州解禁,也为我国本土犬种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现实中,我国笼统地用“中华田园犬”代指大量本土犬种。由于缺乏系统的繁育和标准化管理,至今尚未获得国际犬业组织的认可。

而对比日本和韩国看,日本早在1928年就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对本土犬种进行基因保育和文化推广,使日本的柴犬、秋田犬等犬种成为世界知名犬种。韩国的珍岛犬也较早地进入国际犬种体系,成为国家文化的符号。

借鉴这些经验,我国不妨加快制定涵盖中华田园犬在内的本土犬种标准,明确其外观、性格、行为等方面的认定规范,推动其进入国际犬种体系,提升全球认可度。并以此为标准,对不适合城市环境下饲养的种类进行精准认定,进而减少不文明养犬行为和犬只造成的意外事件发生概率。

针对本土犬种的“分类定种”,不仅有助于饲养管理的规范化,也能助力宠物行业的健康发展。而建立科学的品种认定体系,明确不同犬种的饲养要求、繁殖方式等,不仅能提升市场的规范性,避免犬种退化,保护其基因多样性,还能促进宠物医疗、训练、食品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经济和社会价值。

理想的结果,是形成既符合国际通行标准,又符合我国实情的犬种认定体系,特别是我国本土犬种的认定标准。

在此基础上,还可推动国家层面出台相应的管理法规,建立全国统一的禁养犬、限养犬目录;在执行层面,或可建立犬只信息全国联网数据库,实施养犬证照全国互认制度;在监督层面,设立公开透明的禁养犬目录调整机制,完善信息公开和公众监督渠道。同时,可以借助DNA数据库、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提升管理效能。

养犬管理是现代城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建立科学、统一的养犬管理体系既是维护公共安全的需要,也是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必然要求。广州的“土狗解禁”或可成为一个契机,推动我国养犬管理从“各自为政”走向“统一标准”,从被动管理迈向主动治理。如此,方能进一步推动人与犬只的和谐共处。

撰稿 / 周威(江苏省动物学会理事)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张彦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