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过年越来越近了,年轻人回家最怕的不是干活,也不是不适应——

而是处处被父母亲戚跟同龄人比较,身心疲惫。

前不久,和《大风车》节目一起陪伴年轻人走过童年的董浩叔叔,发了一个视频。

这个视频下50万条留言的评论区,成了成年人的“赛博哭墙”。

董浩叔叔,我过得不好。我回不去童年,也没能当好一个大人。



给他留言的网友,正是那群小时候盼望着早点长大,而现在却被生活的压力、同辈的比较弄得焦头烂额的成年人。

尤其前段时间,国考出分数线了

煎熬的考公人看到随处可见的高分贴子,心态终于崩了。



与此同时——

考研人还在苦苦等出分,即将经历或许是最焦虑的一个春节。

而伴随着秋招彻底结束,很多秋招人悬着的心终于死了。

因为今年的秋招,实在是太太太难了!



而在这种情况下,人和人的差距好像更大了。

有人只用一周浅投了一点简历,就拿到了7个大厂offer。



有人鏖战三个月投了上百份简历,却依然颗粒无收。



面对无处不在的“同辈压力”,年轻人到底应该怎么办?

1

我希望你们好

但你们怎么都这么好?

年轻人的破防瞬间:

又怕兄弟苦,又怕兄弟开路虎;自己的失败固然难受,但朋友的成功更令人揪心 。

虽然是希望朋友好,但当朋友考公考研上岸、手握大厂国企offer,自己前途一片完犊紫,真的很难心态不崩啊。



momo们在这一领域最有发言权。

“室友们手握offer和拟录取通知,讨论未来。”

“朋友圈里全是同学们的好消息”

“而我投出去的简历要么石沉大海,要么面试被pass。”

这一刻,无数的momo(下岸版)、momo(秋招版)、momo(陪跑版)抱头痛哭。



有“自己全职考公,却没有朋友边上班边考分数高”的:

小赵作为考公人,第一年失利后决定二战。

而同样是毕业一年的朋友,在今年突然选择了边上班边考公。

朋友准备的很仓促,然而二人的国考分数却让人大跌眼镜:小赵还没朋友考得高。

朋友安慰小赵时,只是说自己运气好。但是全心全意投入备考几乎两年的小赵,真的心里有点说不出来的滋味……

“我已经很努力了,但好像还不够。但是我越来越不明白我这么长时间的坚持是为了什么,我越来越迷茫了,我真的很差劲吗……”

有“和更厉害的实习搭子竞争转正hc”的:

同一个岗位,只有一个hc(转正名额),在搭子来之前,作为唯一的实习生,佳怡获得了很多认可,mentor也告诉过她,只要继续干下去,很可能可以转正。

然而,随着另一个实习生的到来,佳怡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她学历比我好,虽然刚来,工作也很快就上手了,还被安排了更重要的工作。”

“我感觉我竞争不过她,但是又不甘心,我应该放弃这个转正机会去秋招吗?还是再坚持坚持呢?”

有深感“读研之后就业还不如本科”的:

三年前,小远保研顺利上岸,成为了大家羡慕的“保研大佬”,舍友则选择了直接进入大厂工作。

然而三年过去,小远却发现,当年舍友作为保底选择的offer,现在连985毕业生都不一定能拿到了。

看着舍友风生水起的工作和生活,尽管为他开心,但是无数个深夜,小远心中充满迷茫:

“如果当初我的成绩没有那么好,如果我直接就业,我的人生会不会更好呢?”

同辈压力如影随形,我们不禁在对比中感到:

别人好像是社会栋梁之材,我好像是边角料;

别人有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我只是优绩主义的忠实信徒;

别人丝滑地进入人生下一个阶段,我却在追忆从前的评价体系;

别人做出了对的选择,我却好像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是我不够努力吗?是我不够好吗?



迷茫的年轻人,究竟什么才是正确的道路,什么才是好的选择?

2

bye bye同辈的压力

要爱你自己

“ta过得比我更好”

“我为什么不能像ta一样?”

这些,正是我们常常陷入的比较“陷阱”。


我们习惯了通过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认为只有比别人更好,我们才能拥有自信,才能获得别人的认可和羡慕。

然而,比较的结果,真的客观吗?

你和别人的人生轨迹是完全不同的,为什么要用别人的标准去衡量自己呢?

小李分享了自己曾经的心路历程:


“有个同学,学术成绩特别好,而且她不仅学得轻松,还总是能游刃有余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周末常去旅行。

每次看到她,我就开始怀疑自己。明明我每天都在图书馆里泡着,为什么还是做不到那么轻松自如?”

直到有一天,小李在朋友圈里看到了同学发的动态,写道:"最近感觉压力山大,情绪低落,真是想放弃一切…"

突然之间,小李整个人都愣住了:“原来,她也有那么多困扰和难过的时刻,只不过我从来没看到过。”

我们在前几十年似乎一直在和同辈的比较中确定自己的定位,将目光一直聚焦在同学、朋友身上,我们的自我价值是依赖于外部的评价体系的。

换句话说,我只有比别人更好,我才能获得自信

但,这真的是一个好的方式吗?

北京大学的历史学教授赵冬梅说:如果我们完全把自己交托出去,依靠世俗的评价标准,让别人来评判自己时,你时不时就会觉得自己很失败。

比较的结果,往往是片面的。它忽略了每个人的独特性和努力的不同,我们往往只能看到别人的优点,忽略了自己的闪光点。

那么,是时候停止比较,转变思路了!



《人间普通指南》里有一段歌词:

bye bye成功的压力,bye bye世俗的把戏,bye bye比较和差异,普通没问题。

接受自己是普通人,这并不可耻。



网友“安行十七”说:

小时候我们都是幻想自己是个英雄,长大了才发现自己就是普普通通的人群当中的普通的一员。

承认自己是普通人,承认自己学东西就是要一点一点学习,承认自己就是会犯错误、就是会说错话、就是会闹红脸,就是会有各种想法杂念欲望。就是会跌跌撞撞磕磕绊绊地走下去,生活就是这样的啊,有什么不可接受的呢?



与自己和解之后,有同学多年的焦虑症突然消失了:

“读大学以来,我觉得自己有了很多收获最直接的就是我成为了一个普通自洽的正常人。是的,最后一个词是正常人。

在接触到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人后,我开始学会了和别人相处,懂得怎么和不喜欢的人做朋友,知道了怎么对待很多非黑即白的事。”

有同学发现自己曾经认为的缺点其实是独一无二的闪光点:

小佩跨专业考研成功,从理工科转到汉语言。刚上课,她发现自己和本专业的同学差距大,于是渐渐产生了焦虑。

一次,她向室友诉苦,没想到室友却惊讶地说:“你是理科转文科的,太厉害了!文理思维很独特,我们以后可以互相学习。”

这时,小佩才意识到,自己其实有别人没有的优势。

有同学决定放下“最强大脑”标签,专注自己喜欢的事情: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总觉得自己必须在所有学科上都做到最好。每次考试前,焦虑就像潮水般涌来,反复提醒自己不能掉队。

但有一天,我意识到,我为成绩付出的精力太多,已经不再有时间去做我真正喜欢的事情。

于是我决定暂时放下那些竞争的心态,开始去探索我真正热爱的事物,开始参加剧团,去图书馆读小说,走访美术馆,和朋友们闲聊、徒步旅行。

这些看似琐碎的事让我重新找到了自信,甚至比成绩更让我感到内心的宁静。”

有同学开始意识到身边的每一个小瞬间的美好,享受生活的平凡与温暖:

“我曾经也为了所谓的‘优越感’而付出过很多,努力获得更多的奖学金、好成绩,但那些‘虚荣’最终并不能带来内心的满足。

于是,我开始更多地去感受生活中的小美好:

阳光照进窗台的温暖,清晨的第一杯咖啡,周末与朋友的小聚。那些平凡的瞬间反而让我觉得充实、幸福。”

《与自己和解》里说,在一个不断试图尝试把你变成另外一个人的世界里,做你自己,这是最大的收获。

做自己,接受自己是普通人,然后再做自己生活的主角。

所谓的“同辈压力”只是一种自我设限,是对别人的盲目比较,而忽略了自我的独特性。

那么,不如从现在起:

关注自己的小优点——



时常夸夸自己——



熟读并背诵——



比所走的路更重要的是, 我们在这一路上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上进但不焦虑,平凡但不自卑;不和别人比较,时刻认可自己;知足常乐,也不局限于现状。

生活是在你的掌控中的,你说你是不是主角,你在你的人生篇章中到底发不发光呢?

3

与其在丛林中竞争

不如在森林中共生

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提到的:“人终其一生都在和自卑感和优越感战斗。”

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内卷”现象盛行的今天,同辈压力更是无处不在,成为了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挑战。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在1954年提出的“社会比较理论”指出,当个体缺乏客观标准时,会自然而然地将他人作为比较的参照系,来进行自我评价。

他还解释道,在“向上比较”时,人们会与那些更加成功、更为社会化的人作对比;而在“向下比较”时,则会选择那些相对不如自己的人作为标准。

例如,当你在比赛中没有获奖时,可能会与获奖的同学作比较,产生“我不如他们”的自卑感;而如果选择和已经被淘汰的人对比,可能会让你产生“比起他们,我已经很厉害了”的优越感。

在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下,人人似乎都在展示着“更好”的自己,这种无形的压力也变得愈加明显





在这条“信息高速公路”上,我们不知不觉地被迫参与到一场无声的竞赛,焦虑成为了常态,迷茫也随之而来。

无论是朋友圈的炫耀,还是社交平台上对美好生活的渲染,我们都陷入了一个虚拟的标准之中,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够好”。

这个时代,可能不是在衡量成功与否,而是在衡量是否符合一种标准化的“幸福公式”。

华东政法大学杜素娟教授谈到年轻人面临的同辈压力时,说道:

“我们习惯了等级和竞争思维,不如学会改变我们价值判断的方式,改攀比心理为参照心理,把竞争的丛林关系变为共生的森林关系,让自己在森林中蓬勃自由地生长。”

生活不是一场无尽的竞赛,而是一场自我认知和自我成长的旅程。

每个人的起点和节奏不同,我们不该拿别人的生活轨迹来衡量自己的成功。

正如航行在大海中的船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向和航程,重要的不是别人驶向了哪里,而是我们是否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行。



社会赋予我们的很多标准和竞争框架,其实往往忽略了个体的差异与独特性。

我们总是在别人面前攀比自己的成就,却忽视了自我成长的真正意义。

真正的竞争,不是与他人相比,而是与自己的过去对话,看看自己今天比昨天更加接近理想的自己。

《美丽新世界》中说,如果有一天人和人之间没有差别了,这个世界是很可怕的。

人类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正是我们生活的魅力所在。



想一想,当我们回顾一生的时候,从来不会因为自己哪里没有比过其他人而遗憾,只会因为没用用心体验这个世界的美好、珍惜身边的人而惋惜遗憾。

所以,与其在无尽的比较中迷失自己,不如停下脚步,去欣赏生活中的每一处风景,去珍惜与人相处的每一刻。

人生的价值,不是与他人相比,而是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

期待,我们在自己的世界里,抓住独属于自己的spark。

参考资料:

[1]“和同龄人相比,人生这条路我好像走慢了”| 同辈压力缓解指南

[2]“怕朋友过得苦,又怕朋友开路虎” 如何应对同辈压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