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编辑|t

引言

1940年6月,宜昌这个川东门户,如同大厦将倾的最后支柱,正面临一场空前的危机。日军11万大军步步紧逼,守军却兵力薄弱,节节败退,甚至江防阵地、防空洞都偷工减料贪腐严重!

很快,宜昌就失守了。在此次会战中,还牺牲了一位军长。这么大的失败,显然是要有人对此负责的,前线的将军和指挥都逃不了责任。

此时,孔祥熙更是将矛头直指陈诚,跳出来说:重镇丢失,不杀两个将领怎么行!

宜昌战役,是军事失利,更是一场权力角逐的缩影。这里不仅有炮火连天的沙场,还有掩藏在烟雾背后的深层博弈。



川东门户的风雨前夜

宜昌,这座素有“川东门户”之称的城市,在1940年6月,迎来了抗日战争中最沉重的打击。彼时的宜昌是扼守长江上游的战略要地,一旦失守,重庆便暴露在日军的炮火下。

5月初,日军抽调11万精锐部队,兵分数路,从豫南、鄂中发起袭击,目标直指宜昌。不过,没想到在这关键的时间蒋介石竟然对战局做出了重大误判。

他日军会在襄河以东的枣阳地区与第五战区主力决战,因此迟迟未对宜昌采取有效防御措施。然而,5月底日军很快就突破汉水防线,距离宜昌已经很近了,一直到此时老蒋才惊觉日军意在直取川东门户。



6月2日,蒋介石紧急召开军事会议,拍板决定由陈诚接替宜昌防务。陈诚接到命令后,从重庆顺江而下,一路奔赴宜昌。

但是,他到达时,局势已如千钧一发:日军攻势迅猛,宜昌守军疲惫不堪,后勤补给捉襟见肘。可以说,这种情况已经不是陈诚这个能力级别的人所能应付的了。

陈诚立即调整部署,令第三十三集团军扼守当阳一线,阻击从南漳方向南下的日军,江防军则死守汉水两岸,与第二十九集团军共同策应。

然而,这种临时布置犹如在漏水的船上打补丁,既无充足兵力,也缺乏火力支援。日军趁守军尚未完全集结,便以三路大军进逼宜昌,所到之处犹如洪水倾泻,席卷一切。



6月8日,宜昌外围的沙市、荆州相继沦陷。陈诚急调第十八军增援,然而,这支精锐部队刚从四川长途跋涉到达宜昌,来不及部署就仓促投入战斗,终因寡不敌众,被迫节节撤退。

当敌军炮火轰鸣声穿过宜昌古城时,日军的计划已经接近尾声。6月12日,日军以坦克、步兵配合数百架飞机轰炸,终于攻陷宜昌。

这座昔日繁华的城市顿时硝烟弥漫,残垣断壁之间满是哀鸿遍野。无论是没有及时撤走的伤兵,还是普通的百姓,都遭到了屠戮。

宜昌的失守,让蒋介石的“纸老虎”之名不胫而走。而这座城池的陷落,揭开了国民党内部矛盾的冰山一角。



陈诚的战与孔祥熙的算

宜昌失守的消息传到重庆,国民政府高层顿时炸了锅。它何等重要!抗战时期,重庆的安全几乎全部仰仗川东门户的稳固,而这扇大门居然如此轻易地被敌人推开。

于是,一场战事失败,迅速演变成了一场高层的问责风暴。当时,以孔祥熙为代表的官员直接将矛头对准陈诚,理由很简单:宜昌是陈诚负责的战区,战区丢了,自然要问责长官。



他甚至直接向蒋介石提出,如此战略要地失守,“不杀两个将领怎么行?”言下之意,不仅要查,还得罚!

不过,事情可没那么简单。陈诚在国民党内部地位极高,既是黄埔系的骨干,又长期受到蒋介石的宠信。

抗战爆发以来,他历任要职,可谓权倾一时。这种背景下,贸然问责陈诚显然不合适。于是,矛头转向了具体负责江防的郭仟。

7月,白崇禧在老河口主持枣宜会战检讨会,会上宣布郭仟因指挥失当被撤职,送交军法处理。与此同时,第十八军军长彭善因增援不力,也被免职。



然而,这两个人的撤职并未平息内部争议,反而让局势更加复杂。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各系势力借宜昌失守之机争权夺利。

孔祥熙是因为陈诚经常跳出来说他贪污、对财政部指手画脚而结下仇怨,其他的大佬诸如白崇禧、何应钦也因为各种缘故与陈诚不对付。

孔祥熙的提议虽带有强烈的私心,但他毕经是老蒋的连襟,说的话还是很有分量的。再加上其他大佬,蒋介石不得不对这些人给出回应。



陈诚虽然没有遭到直接处分,却在8月上旬被免去多项党政职务。这种“削权不削位”的处理方式,既保住了蒋介石的亲信,又给了其他派系一个交代。

从战术角度看,宜昌的失守很难完全归咎于某一个人。然而,在国民党内部复杂的权力斗争中,事实早已退居二线,责任成了削弱对手的武器。

派系斗争下的宜昌代价

宜昌失守后,枣宜会战也告一段落。蒋介石的决定是保存实力,等待国际局势变化。然而,对宜昌城内数十万百姓而言,这种“保存实力”的策略代价惨痛。城池被占,人民陷于水深火热,日军的暴行使得无数家庭支离破碎。

在政治舞台上,孔祥熙、何应钦、白崇禧等人依旧在利用宜昌失守大做文章。他们的核心诉求其实并非追究责任,而是通过事件巩固各自的政治地位。

而陈诚呢?他似乎从这场博弈中“全身而退”,专心投入到第六战区的重组和防御工作中。他甚至在回忆录中称之为是“解脱”,从此以后可以专心处理战区的事务了。



国民党的派系斗争并未因宜昌失守而结束,反而随着战局推进愈演愈烈。从淞沪到武汉,从川东到湘西,抗战的每一次挫折都成了争权夺利的工具。

对于中国抗战而言,宜昌失守不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决策层内部矛盾的放大器。这种矛盾不仅削弱了抗战的整体效率,还使百姓成为无声的牺牲品。

当年烽火中的宜昌,硝烟散尽后,留下的是残垣断壁和历史的叹息。对于国人而言,宜昌沦陷的教训,不只在于战术失误,更在于内部的失衡。



参考资料:

陈诚新传 大浪淘沙,兴亡一梦,东方出版社,2013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