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韩彤彤做的花馍。
花开富贵、福禄双全、代代有福、“柿柿”如意……在人们对新春佳节寄以美好期许时,寓意生活甜甜蜜蜜、日子蒸蒸日上的花馍承载着独特的年味儿。
1月21日,走进花馍技艺传承人韩彤彤的工作室,一股麦香混合着枣香的香味扑鼻而来。每年一到腊月,花馍市场需求量倍增,这也是韩彤彤最忙碌的时候。走近她的工作台,上面放着擀面杖、剪刀、筷子、梳子、竹签、勺子等工具,韩彤彤双手将一块红色的面团先搓成一头粗一头细的长条,细的一端用手掌根部摁扁,两手大拇指卡在面团中部拱出鱼身,紧接着捏鱼脊、刻鱼鳞、剪鱼鳍,再用黑豆点作眼睛,多道工序一气呵成之下,一条色彩鲜艳、栩栩如生的鱼呈现在面案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鱼’与‘余’谐音,象征着富足与剩余,寓意着新的一年家里将拥有源源不断的财富与幸福。因此‘年年有余’花馍也深受大家的喜欢。”韩彤彤忙碌中向记者介绍起一款款寓意满满的花馍:锦鲤寓意锦绣前程、年年有余,福袋寓意代代有福、财源广进,葫芦寓意福禄、元宝寓意招财进宝……“每款造型都有不同的美好寓意,希望大家在品尝香甜的花馍时,生活也能甜甜蜜蜜、蒸蒸日上。”韩彤彤说。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而富有特色的节日,人们过年时阖家团聚、祭祖敬老,花馍中的寿桃因此也备受青睐。韩彤彤创作的“子孙捧寿”花馍,蓬软的大寿桃打开,底下是一个个造型精巧的小寿桃,不仅寓意老人在子孙的照顾下健康长寿,也寓意着老人呵护着子孙健康成长。
韩彤彤1985年出生于山东烟台,幼年受母亲的影响,喜欢上了花馍制作。在她童年的记忆中,逢年过节,母亲总会带着她和妹妹一起做花馍。而一个个造型千姿百态、寓意吉祥美好的花馍,也化作她心中最浓的一抹年味儿。
花馍,亦称“捏面花”,是用面捏成的工艺品。最早记载于汉代,盛于明清,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我国北方地区,民间逢年过节有蒸制花馍的习俗,最早起源于民间祭祀活动,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花馍应用到婚丧嫁娶、祭奠祖先、老人过寿、小孩满月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并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花馍的制作工序看起来简单,但要做好,也是件费心费力的事儿。”韩彤彤介绍,制作花馍有一套严格的工序,包括发酵、揉面、捏花、蒸制,每一道工序都要求精益求精。比如醒馍时,要掌握好时间和温度,确保馍不变形、不干裂、湿润光滑;蒸制时要控制好火候,蒸出的花馍才能熟透而又不变形、不起泡。花馍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是装饰,也是为花馍“点睛”的步骤。
现在的花馍主要有两大品类,分别是观赏性花馍和果蔬汁花馍。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追求,韩彤彤在传统花馍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创新,和果蔬汁、牛奶、蜂蜜、鸡蛋相结合,制作出可食用的彩色花馍。
为了让用于观赏的花馍保存更长久,韩彤彤经常查阅各种资料,力求有所突破。她针对原传统面塑作品的易干裂、易收缩、易变形、发霉、褪色等不足之处,经过多年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使面塑技艺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为了更好传承花馍非遗技艺,韩彤彤只要有时间就去参加比赛、展会、展演。同时,每年积极应邀参加进社区、进校园等公益活动,使花馍文化得以传播。“知道的人越多,非遗就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也希望通过更多人的努力更好保护非遗项目。”2024年,韩彤彤的花馍品牌被评为首届“燕赵名品”,而她也在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馍走向更大的舞台继续努力,引领更多的人探索和体验营养健康的花馍之旅。
来源:石家庄日报
记者:郭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