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程

值守春运最后一班岗

1月14日18点50分,丁清明对着测酒仪猛吹一口气,随着报出来的语音——测酒正常,他返身进入队伍。当日,2025年春运大幕拉开。这对于列车员丁清明来说,不是普通的一天,这是他值乘的第37个春运,也是他职业生涯的最后一次春运。

铁路上执行半军事化的管理,这不仅让列车员养成了自律和守时的习惯,也保障着列车的安全与准点。19点,28名列车员准时乘坐通勤车赶赴石家庄火车站。


丁清明在出乘前进行酒精检测

通过车站安检,坐定以后,丁清明像往常一样,开始佩戴自己的“四件套”:对讲机、手持机、视频记录仪、手持机蓝牙。他忍不住念叨:“刚上班那会儿,哪有这些先进玩意儿,连对讲机都没有,全靠大声喊。现在铁路建设发展太快了,新设备太多了。”

20点整,丁清明与同事们整齐列队,拉着乘务包踏上石家庄火车站站台。站台上灯光闪烁,值乘的列车员各自走到所在位置等待列车进站,倒班列车员则推着乘务包去宿营车。

20点22分,随着列车稳稳停靠在站台,丁清明快步来到12号车厢门口,一名列车员从车上下来,交接重点旅客信息和车厢备品情况后离开。丁清明拿着手持机从容地站在列车门边,正式开启他的最后一个春运。

他接过旅客身份证,在手持机上刷过,核对车票信息,再对照旅客的面容,确保车、票、人的信息一致。

12号车厢的十几位旅客有序上车,20点28分,发车铃声清脆响起,丁清明迅速转身,斜向后迈出一步,整列火车的列车员都齐刷刷站在白线上,动作一致地走向车门,拿起渡板上车。

这趟K7732/1次列车从山东冠县始发,经过邯郸、石家庄、保定、北京、天津、唐山等主要城市,早上到达秦皇岛。夜间行车,硬座车厢的旅客并不多,仅有十几名。

硬座车厢定员118人,车厢的铁门是守护安全的重点。丁清明上车后稳稳地推动车门,“哐当”一声,车门关闭。他先旋转钥匙锁紧车门上锁,然后弯腰将下别装置扣紧,再拿起绑带,套过门把手收紧,缠绕紧实,动作一气呵成。

关好车门后,他再站直面向站台,身姿笔挺,列车缓缓启动。火车驶出站台前,丁清明都面向站台伫立,瞭望着站台上的大事小情。

列车出站后,丁清明锁好渡板,开始检查车门。每个车门都是“上锁下别加绑带”的“三保险”。他查验的不仅是12号车厢的4个车门,还有相邻11号车厢、13号车厢的各2个车门,共计8个车门。每一次停靠后发车,列车员都要查验车门,查验过程则记录在视频记录仪上。这些操作,是对旅客安全的负责。

完成车门检查,丁清明又马不停蹄地开始检查行李架,确保行李摆放得稳稳当当。

“方不压圆,重不压轻,尖角铁器、易碎物品放座席下面。”在列车员的长期实践中,总结了一句顺口溜,行李摆放第一位是平稳牢固,确保安全,重的压轻的容易掉下来,方的压圆的容易活动。背包带得塞上去,背包侧面的水杯得拿下来。在列车员眼里,行李架上的隐患需要在巡查中逐一消除。

车门安全了,行李架安全了,丁清明拿着手持机开始核验车票。屏幕闪烁,蓝色代表未刷身份证的旅客,绿色则表示乘客已验证上车。一旦发现验票机显示蓝色,但座位上有人坐着,他就会上前询问:“您好,麻烦出示一下您的身份证,我这边核对一下信息,感谢您的配合。”他接过旅客的身份证,用手持机轻轻一刷,直到蓝色变为绿色,才放心地将身份证还给旅客,匆匆走向下一个座位。

从石家庄站直至第二天凌晨2点5分,在到达天津站前的近6个小时里,每到一站,丁清明雷打不动重复着同样细致入微的工作。报站、开车门、放渡板、引导旅客下车、验票并协助旅客上车,关门、查验8个车门、检查行李架、核验车票、清洁地面、收集桌面垃圾。列车即将行驶到天津站时,换班列车员从宿营车厢赶来,丁清明摘下“四件套”,同时交接重点旅客信息,然后去宿营车厢稍作休息。

第二天清晨6点33分,列车准时抵达秦皇岛。28名列车员汇集在餐车,简单吃过早饭后,听取列车长李昌根总结前一晚的工作情况:从山东冠县始发的K7732/1次列车行驶13小时54分安全抵达秦皇岛,第一天春运工作圆满结束;预计返程将出现超员,请大家做好乘降组织、保持好车厢卫生;卧铺车厢一名列车员捡到一个手机,已报备车站。

7点30分,丁清明身着铁路制式大衣,精神抖擞地站在车厢门口,再次等待旅客上车。7点49分,列车缓缓开动,在接下来至保定站的7个小时里,丁清明依旧坚守岗位,认真执勤。

这趟列车循环开行,28名列车员两两倒班,共计出勤48个小时,其中12个小时入住邯郸的铁路公寓,36个小时在火车上度过。

在铁路建设的历史长卷中,丁清明和他的同事们宛如一颗颗坚定的铆钉,牢牢镶嵌在铁路发展的轨道上,见证并推动着它的每一次蜕变。37年的职业生涯,对他而言,是一场漫长旅程,承载着无数的回忆与感动,折射出中国铁路从运力低的绿皮车到高铁飞驰的壮丽变迁。


28名列车员整队准备出发

见证

从普速到高铁的变迁之路

1988年,丁清明接替父亲的班,踏上列车员岗位,开始跑石家庄至长春的列车,一跑就是5年。那时的列车密封性差,老式提拉式窗户也关闭不严,火车就像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铁皮盒子”一样撒气漏风。每到冬天,车厢里的温度没高过17摄氏度。旅客们裹着厚重的棉衣,车门有时候还上冻打不开,丁清明不得不带着橡胶锤敲车门。

车厢供暖采用烧煤锅炉,列车员每半个小时给锅炉填一次煤。跑一趟车下来,丁清明的鼻孔里都是黑煤灰。他回忆,当时4节车厢共用一个茶炉,为了让旅客们都能喝上热水,列车员需要提着沉重的水壶,在人群中穿梭倒水。“水杯在乘客手里不倒水,隔着人不倒水,水不倒满。”这些顺口溜是为了保障旅客乘车安全。

春运,在丁清明心中有一段记忆深刻又略带沉重的时段。“那时候的春运,简直是人山人海。”丁清明说,“春运开始后,列车上大多是返乡的农民工,车厢里挤得水泄不通。座位下面、过道上、厕所里,甚至行李架上都是人。到站时,列车门挤得都打不开,站台上的旅客为了能挤上车,甚至从列车窗户爬进来。”

12号车厢的旅客、56岁的马贤杰想起35年前第一次坐火车的经历感慨万千。那时他从济南坐火车去东北打工,济南站前广场上人多得连站的地方都没有,大家拎着大包小包,像“闯关东”一样。而且那时候买票极难,有时候需要通过票贩子加价买票。列车停靠站台后,因为人太多,很多旅客上不了车,只能从窗户往车厢里爬。在列车上,别说喝白开水了,就是到厕所接一口凉水的机会都没有。现在,乘坐火车的各方面条件都好了,车厢干净整洁,热水随时能喝到。马贤杰笑着总结:“这三十多年,咱老百姓出行的变化真是太大了。”

随着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国铁路建设迎来了令人惊叹的变革。从烧煤锅炉到空调,从普速到高铁,从和谐号到复兴号,从时速200公里到时速350公里,从硬纸板票到客票“无纸化”,丁清明亲身经历了这一切的变化。

铁路发展变化的同时,列车服务设施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每个车厢都配备了智能化饮水设备,列车上还增加了充电接口、无线网络等现代化设施,让人们在旅途中也能保持与外界的紧密联系,享受便捷的出行。

买票方式的变革,更是让丁清明心生感慨。互联网购票的普及,让买票变得轻松便捷。旅客们只需上网,随时随地就能查询车次、预订车票。曾经拥挤不堪的售票窗口前,鲜有旅客前来咨询购票。

旅客的差异化需求越来越多,列车车次更加密集,车型更多元。“我们的车是夕发朝至,从石家庄到秦皇岛开行10个小时。而高铁列车白天走,最快的班次2小时42分钟到达。”丁清明说道。

展望

期盼铁路建设越来越好

2015年5月15日,因为石家庄至承德车次交接给承德车务段值乘,丁清明从跑了22年的石家庄至承德列车上转到值乘石家庄至秦皇岛车次。“秦三组”是劳模的摇篮,这条线路先后走出了11位劳动模范,在列车硬件改善的同时,软件服务也在逐步提高。

全国劳动模范鹿春燕是车组的第一位劳模,她创造的“四心三主动”服务法,至今还保留在铁路客运职工的行为准则中;200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的焦建华,她所创造的“六主动”服务法一直是石家庄客运段服务标准的基础。

“上岗一分钟,干好60秒”;重点旅客的“三知三有”:知座席、知到站、知困难;有登记、有服务、有交接。这些学习过的口号和服务精神,丁清明还能张口就来。

37年,他穿梭在车厢的每一个角落,从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变成了两鬓斑白的资深列车员。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皱纹,却把保障旅客平安出行刻进了他的每一个动作中,成为他的一种肌肉记忆。

如今,即将告别职业生涯的丁清明,依然惦记着人们在火车上的平安出行,惦记着铁路建设越来越好。他手写了一份所值乘列车停靠的30多个站次,把11个低站台的站次标注了出来,包括滦县站、广阳站、 定州站(2次停靠)、正定站(2次停靠)、广平站(3次停靠)、临城站、元氏站等。

“廊坊北站改成广阳站有一年多时间了,那里有个大学城,一到放假,学生就特别多,学生们带着行李需要踩着台阶上火车,好多次,我帮忙抬行李都险些被拽倒。”丁清明有一个期盼,“如果低站台能改造成高站台,旅客平着走进车厢就方便多了。”当次列车行驶到广阳站时,记者看到大批学生上车,列车停车2分钟,全列下客110人,上客500人。丁清明的关注不无道理。

(河北工人报记者 毕春华 文/图)

来源:中工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