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们分享了国外 MOC 作者 Blake Foster 带来的大作——一座赛博朋克风的大厦。详见乐高也来搞赛博朋克?简直降维打击……

有些朋友看到后,在评论区和私信问了不少关于这个作品的问题,包括是否有图纸


小编今天要兴奋地告诉大家:作者日前在接受采访时放出图纸了!虽说只有部分,但关于搭建方式,作者也做了详尽介绍。接下来小编就要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这座大厦的建造过程。想要图纸的朋友,一定要看到最后噢!



接下来我们就要请出来自布鲁克林的科幻建筑师、纽约乐高用户小组 ILUGNY 成员 Blake Foster(Instagram:Flickr)。其实他之前的主要兴趣是拼搭宇宙飞船,但为了参与“新端岛”协作项目,他花费一年多时间专心打造他的这个大厦作品。下面就以他的视角向大家讲述这个作品的故事:

大规模搭建的困难

我并不是一个效率很高的积木玩家。因此,当在距离 Brickworld 展会大约十个月时加入“新端岛”协作项目时,我并没有选择建造这座大厦——尽管我非常想这么做——因为我怀疑自己无法按时完成。



Brickworld 展会结束后,没有了迫在眉睫的截止日期,我便开始构思一个未来风格的大楼。这将是我近五年来的第一个大型乐高积木搭建作品,因为我对细节的苛求,使得在大规模建造时耗费了太多时间。

虽然我曾经完成过许多大型作品,但这次的建造过程依然超出了我的预期。整个项目耗时将近一年半,我每天工作之余的时间几乎全部用在高强度的搭建上,这对我的理智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虽然不是我规模最大的一个作品,但绝对是细节密度最高的一个,也是投入时间最长的一个。在完成这个作品之后,我将会休整一段时间,所以现在有了时间向大家分享一下我是如何让自己的乐高拼搭之路变得如此复杂,又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它的。

草图与模型

和我的大多数大型作品一样,这次拼搭我是从草图开始的——其实是几张草图,外加一个全尺寸的草图模型。我通常在实际建造中会偏离草图设计很多,但至少会有一个整体的计划。


我的第一张草图

草图模糊地勾勒了框架中央结构可能的样子。钢梁之间的空间充满了“机械细节”(greebles),掩盖了塔楼核心实际占地面积的微小。我估算塔楼核心的真实占地面积仅相当于一个 8x16 的基础板,其余部分全是非结构性的装饰构件。


最终草图

这带来了一个工程难题:尽管钢梁框架能够很好地承重,但它对横向力的抵抗能力却非常有限,例如凌晨 2 点我在建造时不小心碰到桌子时产生的冲击力,就足以让它倒塌。

框架中的 3-4-5 三角形设计是为了增强结构强度。这些三角形不仅能抵抗弯曲,还可以将部分载荷转移到角落,使重量落在下方方块的立柱上,而不是框架的中间。然而,这些三角形仅由 1x4 铰链板构成,而几块铰链板在面对一座五英尺高的积木塔的惯性时,其抵抗能力相当有限。


全尺寸模型

我最终得出结论:大楼最底部的几层必须完全坚固,这样才能吸收横向力,而不是让梁框架来承受。这一目标通过 Technic 连接件厚实墙壁的设计轻松实现了,但这也使得核心内部的电线通道变得非常狭窄——仅约 4x6 螺柱宽——我的手腕根本无法伸进这空间进行任何必要的维修。


底部模块与楼体中间的电线通道

大楼的设计确保了任何 LED 灯都能无需拆解直接更换……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更换过程简单。位于电线通道最狭窄部分的低层 LED 灯最难触及。在建造过程中,我成功修复过几次灯光,但这需要借助一把 15 英寸长的镊子和一台内窥镜才能完成。

楼体和电梯

从上方可以看到的另一个问题是电梯井之间狭窄的墙壁。在最窄的地方,这堵墙仅有一个螺柱的厚度。虽然底部模块没有结构问题,但在上面的模块中,这堵狭窄的墙必须支撑大楼的整个后翼。

进一步增加工程难度的是,这堵墙内嵌有大块面板,并且必须容纳贯穿的电线,导致无法让任何结构元素贯穿整个墙体以提供支撑。

对于这个问题我并没有什么“独家秘诀”,唯一的办法就是避免通过后翼提起大楼的各个部分。尽管连接已经尽可能坚固,但由于连接点数量有限,整个结构仍然感觉相当脆弱。


在整个电梯系统里,我用了一个简单的机关:每个电梯井底部都有一个限位开关,电梯轿厢碰到会触发继电器反转电机的极性。我用一个简易的模型测试了它,但没有便捷的方法进行全高度测试,这让我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一无所知。



‍最终,问题还是得到了解决。我遇到的唯一问题是在电梯轿厢上升到井道中间时出现了一种奇怪的共振现象。这种共振导致链条剧烈震动,甚至让我担心它会将轨道部分震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设计了一个减振系统。一个轮子滚过链条时,会推动杠杆压入一个 45590 橡胶 Technic 连接件中。这个方法在抑制剧烈震动方面效果显著。




重复和复杂性

在我拼搭到梁框架顶部的主塔部分时,难题才真正开始:塔的四个翼楼是通过 3-4-5 三角形悬臂支撑的。单独做这些并不复杂。然而,在设计表面细节时,我做了一个 4 螺柱的偏移,这个偏移会一直延续到顶层。


侧面通风口有一个4螺柱偏移

最初,这是一个方便的设计,使得三角形部分更容易填充,并且只限于那个区域时,构建起来几乎不费力。然而,一旦这种偏移扩展到塔的整个结构,它引发了更多复杂性,变成了一个重复性非常高、极为耗时的工作。

继续向上搭建,我进一步给自己增加了难度:我决定窗台前后都要做成 2 个螺柱宽。在楼的两侧,由于积木的结构朝外延伸,因此在那个方向上实现偏移相对简单。然而在前面,窗户组件相对于楼的核心必须外移半个砖块,相对于已经外移 4 螺柱的结构,这就导致了向内的偏移


最初的草图中根本没有这种奇怪的位移

由于有三个不同的偏移,这就成为了记忆力的考验——需要记住哪些积木的凸点和哪些其他凸点对齐。特别是当涉及到半个砖块偏移和复杂的 SNOT 结构时,由于积木制造公差引起的微小对齐偏差使得视觉对齐变得更加困难。

当我刚完成主楼层的第一部分时,就已经厌倦了为反向重建重复的部分而进行的拆解工作。于是,我曾一度将一些比较繁琐的组件保存在架子上备用。包括三种不同的墙面面升降电梯门以及两种不同类型的窗帘。可是,这些备用组件随时可能要拆解用于其他部件,或者直接作为整体使用,并且被自己不小心撞坏的概率也很大。





为自己制作图纸

我对复制品的依赖持续了不久后,我做了一件我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的事——为自己制作了图纸

我从前面讲过的组件开始制作说明书。这些是每个“基础”版本的说明(由于风化的影响,实际上没有两个墙面面板是完全一样的)。电梯门大致相同,只是在较低楼层,因为需要容纳 Technic 框架,稍微复杂一些。

窗户有两个版本:一个是用透明清晰的元素制作的,而另一个则是暗窗。我将这两种窗户的两侧设计为独立模型,这样我就可以将它们混合搭配,制作部分照明的楼层。





两种窗户组件

这些说明书本意是供我自己使用的,以实体模型作为参考,所以它们不一定做得很好。而且不得不承认,我实在不太擅长使用 Studio。不管怎样,我还是决定在这里分享它们。(小编提示:输入文末的关键词,就能领取图纸啦!

以上所有的组装仍然是相对简单的。当我完成大楼时,我已经记住了标准的墙面面板。每个主楼层大约需要一周时间来完成,每个楼层有四个这样的面板,因此重复的工作非常多。其他的部分重复得不够频繁,没能完全记住。




电梯门(左)、墙板(右)

目前为止,最复杂的重复结构是四个翼楼的外立面。最初我对是否需要建模犹豫不决,因为每个外立面有数百个零件,这对于我来说实在是太复杂,无法在整个项目过程中记住。


外立面组件

然而,高零件数量也让拆解和逆向工程变得异常麻烦,最终我还是决定建模整个外立面。和其他重复结构一样,这只是基础版本,每个外立面都有一些小的变化,没有在模型中体现出来。

分隔线设计

主立面最麻烦的部分是找到合适的位置来设置大楼四个主要楼层模块之间的分隔。这些分隔必须设置在每个楼层立面上的 4 个砖块之间,因为它们不能出现在窗户的中间。

我更希望塔楼能够直接被切割成几段。然而,每个模块的重量使得在堆叠时,若没有合适的分隔位置,边缘会变得非常不平整,容易卡住。

令我颇感沮丧的是,立面的几何结构使得无法进行干净利落的切割。每个模块中间的窗户之间,由 32028 门轨板跳板组成的图案构成了一个非常微妙的纹理……而这个纹理只能在中间位置切割,而不打破图案。



立面的两侧有由跳板和砖块构成的纹理,这只能在第一和第二个、或者第三和第四个砖钉之间进行切割。在这之后,分隔每一层的灰色带子是由支架固定的,这些支架不能被一分为二。



考虑到每个模块在运输过程中都将放置在箱子里,因此每个模块的底面必须足够坚固,以避免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被压垮。

这排除了将切割线放置在窗户的顶部或底部边缘的可能性,因为那里的连接非常脆弱——由于玻璃的微小砖钉偏移以及百叶窗中砖钉的异向排列,这些连接在运输过程中会受到损坏,并且使得在不损坏的情况下堆叠这些模块几乎不可能。



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切割线不得不横跨在每个翼部中央窗户之间,并在其他地方提高一个螺柱。我尽力通过巧妙地布置斜坡来防止部件被卡住,但无法完全避免这个问题。

顶部的终极挑战

楼顶的设计成了我最后面临的挑战。几年前,我在做一个微型空间大厦的设计时,就因为楼顶问题最终放弃了那个项目。现在,这座大楼也重新使用了那个最初在草图中看起来很酷的屋顶线条,尽管第一次尝试时它并不成功。

这个屋顶问题的难点在于,尽管我对其有着自己的想法,但实际操作中,屋顶的比例和形态却总是难以完美契合大楼的其余部分

我经历了无数次草图搭建的变化,其中一些与我原本的计划截然不同。在这个阶段,长时间的建造已经让我感到精疲力竭,懒惰的诱惑时常困扰着我,但这与我在微型空间大厦项目中中途放弃时的情况相比,这次我已经走得太远,无法轻易放弃。



我怀着沉重的心情接受了最终的解决方案:大楼需要更高一些。它又增加了一层,并在顶部加上了一些粗壮的横梁。中央的尖塔也变得更高更细,几乎完全位于大楼前翼的上方,天线则被移到了其后,而不是位于顶部。



我至今仍然认为,大楼如果再加几层会更好,但我所处空间的现实终于让我不得不面对,因为当塔楼放在我的建造桌上时,天线的尖端离天花板大约只有一英寸。我本可以把它移到地面上,但那样一来,下面的楼层肯定会被踢坏。

就算是完工了吧

既然找到了一个合理的借口来限制塔楼的高度,那么这个作品也就宣告完工了,这让我也我松了一口气。“新端岛”的合作项目为我提供了一次参与史诗级作品的机会,虽说我其实并没有彻底完成这个项目。





无论怎样,现在我又回到小型作品的创作中了,估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不会再创作如此规模的作品了。

怎么样?MOC的日常就是这样辛苦又快乐,如果你对这座大厦感兴趣,那就在后台发送关键词“大厦图纸”,领取作者公开的图纸吧!

*资料来源:BrickNerd

····· End ·····

积木有意思



美好的一天从阅读酷玩潮开始

乐高 / 潮流文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