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1月21日,以色列特拉维夫发生一起恐怖袭击事件,造成4人被刺伤,其中两人受中度伤势,另两人伤势较轻。袭击者被警方当场击毙。这起事件迅速引发舆论哗然,尤其是袭击者身份的曝光,更让人对以色列的安全体系和入境政策产生质疑。据报道,袭击者为美国永久居留许可“绿卡”持有者、29岁的摩洛哥人阿卜杜勒阿齐兹·卡迪,他通过旅游签证于1月18日进入以色列,并曾接受安全审查。然而,这位被认为“无威胁”的入境者,仅仅三天后便在以色列的心脏地带发动了血腥袭击。这场悲剧的发生,不仅揭示了以色列安全体系的漏洞,也凸显了恐怖主义威胁的隐匿性和复杂性。



以色列一直以安全防控严密著称,其安全体系被认为是全球反恐的典范。从机场安检到边境管控,从情报收集到应急响应,以色列的安全部门几乎无懈可击。然而,这起事件却暴露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即便是在如此高压的安全防控下,恐怖分子仍然能够利用合法途径进入,以“无害”的面貌隐藏其真实意图。卡迪持有美国绿卡,并通过合法途径获得以色列旅游签证,他的身份背景本应引起更多关注。然而,即使接受了入境时的安全评估和审讯,安全部门仍未发现任何异常,这为袭击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这起事件的背景复杂且耐人寻味。袭击者来自摩洛哥,持有美国绿卡,这一身份组合并不常见。摩洛哥与以色列在2020年签署了《亚伯拉罕协议》,正式恢复外交关系,而美以之间的特殊盟友关系也长期被视为地区稳定的重要基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袭击者的身份及其选择进入以色列发动袭击的动机,显然不只是个体行为那么简单。此次事件或许是恐怖分子试图利用正常外交渠道和签证政策漏洞渗透的又一实例,这一手法将对以色列及其他国家的反恐体系提出严峻挑战。

以色列安全部门对此次袭击的应对和调查,也值得反思。根据公开信息,卡迪在入境时已经接受了安全审查,却未被认定为威胁。尽管以色列的安检措施在技术层面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但这起事件表明,即便是最严密的系统也无法完全防范恐怖分子的隐蔽渗透。这并不是第一次因安全评估失误导致的袭击事件,然而每一次悲剧的背后都凸显了情报系统对于高隐匿性威胁的应对局限。



恐怖主义的本质在于其不可预测性。现代恐怖分子不再仅仅依赖显眼的组织网络或武器交易,他们往往通过隐秘的方式隐藏在合法的身份中,利用外交渠道、旅游签证等方式获取行动空间。卡迪的袭击便是这种新型恐怖主义的一个典型例子。他既没有公开的恐怖组织背景,也没有明显的可疑行为记录,这使得传统的情报筛查手段难以捕捉其真实意图。这种新趋势,要求以色列及全球的反恐体系重新审视当前的安检模式和情报策略。

此次事件对以色列的安全管理提出了两大严峻挑战:首先,是如何平衡开放性与安全性。以色列作为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其经济和外交需要与全球保持互动,旅游业和外来投资是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每一个开放的边境都可能成为潜在的安全风险。如何在保证国家安全的同时不阻碍外交和经济发展,是以色列乃至全球面临的普遍难题。其次,是如何应对高隐匿性恐怖主义威胁。传统的安全审查方式显然已无法满足需求,如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威胁评估的精准度,将是未来反恐工作的关键。



此次袭击事件的政治影响不容忽视。在以巴局势持续紧张的大背景下,这一事件无疑会加剧以色列社会的不安情绪,并可能被某些势力利用来制造更多的分裂和对立。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近日强调,将对恐怖主义保持“零容忍”,并强化对入境管理的严格审查。然而,这一强硬表态能否有效解决深层次的安全问题,仍有待观察。

国际社会也需从此次事件中吸取教训。恐怖主义威胁已从区域化、组织化逐渐向分散化、隐匿化演变,这对各国的情报共享与协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仅靠一国之力无法应对日益复杂的安全威胁,国际社会需要建立更紧密的合作机制,共同打击恐怖主义。

特拉维夫的袭击事件是一个警钟,提醒人们安全防控从来没有终点。任何一次忽视和疏漏,都可能付出惨痛代价。以色列需要深刻反思此次事件中的漏洞,同时加强对恐怖主义新趋势的应对能力。全球范围内的反恐斗争,也必须进入一个更高的技术和协作层次。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守护和平与安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