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孔子参访周王祖庙时,在大殿旁发现了一个奇特的小铜人。
这个小铜人造型独特,其口被封条封住,背上刻有铭文:
“少言,言多必失;少事,事多必患。”
这铭文传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慎言少语,避免无谓的失败;少管闲事,以免招致不必要的麻烦。
此箴言后来被收录于《颜氏家训》,成为颜家后代遵循的家训。
常言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年轻时,我们或许认为这种态度过于冷漠,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渐领悟到,过多的闲言碎语和干预他人事务,只会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复杂。
最终,这不仅消耗了我们宝贵的能量,甚至可能影响到我们的命运。
“多言惹是非,强出头招烦恼。”
控制言语,保持内心的宁静,将时间和精力用于自我提升,这才是个人最大的自律。
01少管闲事
这里有个笑话:
一个孩子正在享用巧克力,一位大人提醒他:“吃太多巧克力会导致蛀牙,小孩子不宜多吃。”
孩子反问:“你知道我们村口的王爷爷为何能活到109岁吗?”
大人疑惑地问:“为什么?难道是因为巧克力?”
孩子回答:“因为他从不干涉别人的事。”
正如俗话所说,一粒米养百样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兴趣爱好。
你自认为善意的提醒,在他人看来,可能是一种冒犯,甚至是对个人空间的侵犯。
《红楼梦》中的宝钗就曾犯过类似的错误。
宝玉原本与黛玉关系亲密,对宝钗也颇有好感。
以至于他常常“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
然而宝钗却模仿大人的口吻,劝宝玉读书应试,说:“应该收敛心性,学习仕途才是正道。”
宝玉没想到她竟如此“俗气”,直言不讳:“一个清白的女子,却沾染了沽名钓誉之风。”
结果,宝玉立刻与她疏远了。
这便是多管闲事的后果。
现代人常说的“爹味”,就是指那些爱管闲事的人散发出的一种气息。
将自己的观念强加于人,实际上是一种控制。
没有人喜欢被教导,也没有人愿意别人告诉他该怎么做。
过分干涉他人,只会让人与你渐行渐远。
曾国藩的弟弟曾国潢就特别喜欢管闲事。
曾国潢在湖南当地朋友众多,尤其喜欢揽事上身。
为此,曾国藩专门写了一篇《致澄弟·望弟不要管闲事》,劝诫他“见人少说话,遇事少插手”。
曾国潢这才逐渐收敛。
古人云:“事非干己休多管,话不投机莫强言。”
多管闲事,就是给自己增添不必要的因果。因果多了,迟早会出问题。
各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学会尊重命运,尊重他人,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明智。
02少说闲话
成语“沐猴而冠”源自《史记·项羽本纪》。
故事发生在秦末,项羽攻克咸阳后,纵容士兵劫掠,并放火烧毁了秦朝的宫殿。
他的谋士建议:咸阳位于关中要地,物产丰饶,地势险要,若在此建都,定能成就霸业。
但项羽志不在此,他一心只想返回楚国。
他宣称:富贵不还乡,犹如锦衣夜行。
如今功成名就,怎能不回乡炫耀一番。
谋士听闻此言,心中暗自鄙夷;
他私下评论:人们说楚人沐猴而冠,果真如此;
楚国人见识短浅,不过是披着人皮的猴子罢了。
此话不久便传至项羽耳中;项王听后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将谋士处以烹刑。
“沐猴而冠”这个成语比喻一个人虽穿戴华美的服饰或装饰品(通常指假面具),
但并不具备与其相称的内在素质和能力(通常带有贬义),
常用来嘲讽那些外表华丽却无相应能力的人,
或那些表面上自称某样人物但实际上并不具备相应才能和品德的人,
也用来形容某人表面上的行为或品质与实质不符,
例如某些人在公共场合高谈阔论某种理论或话题,
实际上却缺乏真正的才干或实力,
背后议论他人时所说的不中听的话等等,
总之,这个成语用来讥讽那些徒有其表而无实际能力的人,
其含义与“绣花枕头”“纸老虎”相似,但在具体语境下含义各有不同。
03少操闲心
傅雷曾言:“最折磨人的不是脑力劳动,也不是体力劳动,而是无休止的操心。”
为自己操心尚可理解,但为他人操心则显得尤为尴尬。
本是出于好意,结果却可能耗损自己,甚至招致他人的不快。
主持人李静有一个好友,辞职后大半年一直宅在家中。
李静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每当发现合适的工作机会,便介绍给朋友,但朋友始终不为所动。
她分析就业形势,朋友却认为她过于担忧。
她不时亲自上门督促朋友找工作,却让朋友感到厌烦。
朋友直言不讳:“你可以去追求你的创业梦想,那是你的生活,而我想要的生活,就是安逸地躺着。”
李静感到心寒,她未曾料到,自己一片好心却换来朋友的不领情,甚至责怪。
《论语》有云:“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若他人不领情,便应立即停止操心。
你认为是善意,对方却可能视为个人边界的侵犯。
过度操心,最终只会自取其辱。
在《大明王朝1566》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神医李时珍担任太医院院正,负责为皇帝诊病。
当时的嘉靖帝沉迷于修仙,常服含重金属的“仙丹”,身体状况日益恶化。
李时珍劝谏皇帝停止服用丹药,但嘉靖帝却责怪他不懂修仙之道。
见皇帝对自己的忠告无动于衷,李时珍便不再劝说,选择辞官而去。
正如俗语所说:“好良言难劝该死的鬼,大慈悲不渡自绝的人。”
几年后,嘉靖帝因中毒深重,腿脚生疮,终于支撑不住,秘密召回李时珍求医。
我们常说:“放下助人情结,尊重他人命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题需要面对和解决。
除非他们自己领悟,否则再多的建议和帮助也只是徒劳。
台湾作家金惟纯曾热衷于助人,终日忙于帮助这个,操心那个。
但久而久之,他意识到自己只是在做无用功。
不仅未得到任何感激,反而身心俱疲。
之后,他收敛了拯救他人的欲望,不再为他人操心,生活才变得轻松。
人生在世,管理好自己已属不易。
我们无法为他人的幸福负责,只能为自己的幸福负责。
从今天起,减少无谓的操心,将精力集中于自己的生活,专注于自己的课题。
《奇葩说》中有一句颇具哲理的话:“问渠那得清如许,渠说管好你自己。”
虽然话语直白,但道理深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应当给予尊重,而不是干涉。
正如古语所言,不欲加于人,勿施于己;所欲亦勿强加于人。
即使感情深厚,也不应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即使再难以接受,也不应轻易评判他人。
不插手他人的事务,不传播无谓的闲言碎语,不为无关之事操心。保持内心的平和,约束自我,专注于经营好自己的人生,这才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