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如果你去过日本,在地铁等公共场所,会看到很多写有汉字的标语。日本以及韩国和越南,历史上都是以汉字书写为主的。

近代以来,越南率先放弃汉字改用罗马字。朝鲜和韩国在1948年,也都宣布废除汉字,在教育和日常生活中,不再使用汉字书写。



只有日本,至今的文字中还保留了大量的汉字。很多人可能会认为,日本想废除但是没办法废除。

而实际上,早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前,就曾围绕汉字的废除,进行过激烈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围绕汉字的废除,又产生了完全废除适度保留两种观点。

具体的情况如何,还得先从历史上,日本开始大规模应用汉字说起。



6世纪开始引入使用

中国发明汉字超过了两千年,日本引入汉字则是从隋唐时期开始。有学者考证,汉字被引入日本后,大约从6世纪开始,逐渐融入到了日本语的表达交流中。

但是请注意,这期间的汉字使用,主要集中在上流社会。古代文化教育水平低下,大量普通人没有机会接受教育都是文盲,日本平民早期也不可能接触到汉字。



这样的局面大概持续了两百多年,在公元8世纪后,汉字开始在日本民间大规模普及

最早使用汉字的文献,是一本名为《篆隶万象名义》,这是一本早期的辞典工具书,距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类似于现代的汉英词典。



在这本书里,标注了汉字的读音和意思,方便人们日常查阅和学习。再后来,又有人编著了《新选字镜》。本书开始用日本的读音标注汉字读音,更有利于日本人学习。

也就是说,汉字在刚传到日本的时候,包括读音在内,都还保留着中国的读法。如果不是后来的日本做了进一步改革,或许现在日语中的汉字读音,还是中国古汉语的读音。



到了公元931年前后,彼时的日本天皇再次下令编纂关于汉语的词典。经过进一步变革,汉字的音义都做了日本语言的标注。

通过上述一步步的简化方式,汉字在日本社会各阶层缓慢的流传着。



汉字使用高峰是在明治维新后

很多人会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由于大规模学习欧洲文化,所以会彻底摒弃汉字。事实上,在明治维新后的一段时间里,恰恰是汉字使用的高峰时期。

这种情况其实并不难理解,明治维新之前,日本也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国家自上而下并没有普及全民教育,汉字只在少数人群中流通。



明治维新后,日本学习西方普及全民教育,这就使得汉字的使用频率陡然上升。与此同时,政府颁布的各类法令中,汉字的使用率也相当高。

随着新政策的推行,日本的政治、自然科学、人文、军事等领域,出现了大量的新词汇。而这些新的词汇,也都是用汉字造的。



甚至到了后期,一些新造的汉字词汇也传到了中国。比如“民族”一词,在我国古代的词汇中就没有,而是在19世纪后期由日本传入的。

明治维新后,日本人日常的交流和对话中,也会大量使用汉字词汇。这几种因素融合在一起,使得汉字在日本的使用达到了一个最高峰。

然而,这种高峰仅仅是昙花一现。很快,关于废除汉字的声音,就在日本国内流传开来了。



汉字代表着“野蛮”与“化石”

围绕汉字,明治维新后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彻底废除汉字,另一种是减少汉字的使用

单纯从使用的角度看,日本语中的汉字,保留了多种读写的方式。从文字传播的角度看,这无疑增加了日本平民掌握文字的困难度。



尤其是明治维新后,新文化和新政策的大规模传播,文字上该如何更简便的使用,让日本人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在这种情况下,提出彻底废除汉字的代表人物是前岛密。这个人,曾在德川幕府时期担任过幕臣,他在日本走向开化的过程中,受到了一个叫威廉的美国传教士的影响。



还在1866年底,前岛密就向末代的幕府将军德川庆喜上书,指出日本如果想推动和普及国民教育,就应该像西方国家那样采用简单的表音文字,汉字就得废除。

前岛密的观点,在日本很快就引发了激烈的讨论,这其中就有很多人积极响应。

主张彻底废除汉字的观点是,汉字在日本语言中,是“原始”、“野蛮”、“化石”一样的存在,这种文字和现代文明格格不入。



如果继续使用汉字,就会导致日本文明颓废和衰败落后。在这个基础上,还有南部寿义等日本人,提出应该使用罗马字。

有人提出废除,也有人反对废除。日本的汉学者重野安泽,就曾在东京学士会院发表过演讲。



他认为汉字和汉学,是日本学问研究的中心,汉字和日本文化密不可分,如果废除汉字,日本的文化也会被打断。

另一位学者井上圆也发表了类似的观点。他反驳了汉字妨碍脑髓发育、发音困难等观点,指出明治维新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为汉字和汉学在日本发扬光大了。



支持和反对的声音都很大,于是就又产生了第二种看法,即不完全废除汉字,而是适度削减汉字的数量,减轻传播的困难度。

而在削减汉字的观点中,又掺杂着日本想脱亚入欧的民族自大情绪。



鄙视中国文化和汉字

削减汉字数量的代表人物是福泽谕吉,他是日本近代的教育家和思想家。1872年,他提出在国民教育中,汉字的数量应该控制在3000字以内甚至更少。

这种观点,又和日本逐渐流行起来的脱亚入欧观点融合在了一起。1885年,福泽谕吉发表了《脱亚论》的文章。



他指出日本不应该和落后的亚洲国家为伍,应该学习欧美,这一才能向文明社会迈进。

福泽谕吉还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认同者,社会的法则就是弱肉强食和适者生存,日本应该摒弃野蛮和落后,要实现这一点,就得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正是这种观点的提出,让日本的民族情绪逐渐变得自大。尤其当时的中国清朝,面对西方国家的接连失败,更是让日本感受到了强烈的差距

福泽谕吉在他的观点中,把中国描述成为了野蛮的国家,尤其是儒学思想会降低人的智慧。他甚至提出,儒学如果继续在日本传播下去,会变成禽兽世界。



甲午战争后,日本打败了清朝,更是强迫清政府签署了《马关条约》。这场战争,让日本的民族自大情绪发挥到了极致,更加映衬出了福泽谕吉观点的正确。

从那之后,日本开始鄙视中国和中国文化,汉字自然成为被鄙视的重中之重。直到二战结束,日语中的汉字数量越来越少。



麦克阿瑟的“语文平民化”政策

假设日本当年赢得二战,汉字废除肯定会持续推进下去。然而日本成了战败国,对于汉字,却又产生了一种微妙的保留情绪。

1945年日本正式投降后,驻日盟军总司令部突然提出一项要求,占领期间,日本的公用语要以英语为主。



日本政府随后以违反波茨坦宣言为由和美国交涉,最终这项命令被撤回。过去多年日本一直提出要废除汉字,明明机会来了,为何日本又反对呢?

最关键的原因是,日本担心自己的国体会被彻底抹除。日本虽然战败,但是天皇制度被保留了下来。



日本人认为,天皇包括日语在内,都属于日本的国体。如果日本接下来全盘接受西方的制度,就等于日本的国体包括日本的自主意志完全丧失了。

因此,既然天皇得以保留,日本的国体乃至日本的语言,也应该统统保留下来。尤其是语言,更是被日本认为是民族最高利益。



正是在这种情绪的支配下,当时的日本反倒不再提什么废除汉字了。不过,驻日盟军总司令部和麦克阿瑟却不这么想。

尤其是麦克阿瑟,他认为日本必须得进行“改造”,重要的步骤就是改造日本文字。于是,驻日盟军总司令部随即开始推行“语文平民化”政策。



按照最初的规划,麦克阿瑟意图废除全部汉字,但正如上面提到的,日本人此刻的心态发生改变,推动过程阻力重重。

于是,从完全废除变成了适度削减汉字。在日本政府后来的规划下,常用的汉字被削减至1945个,再加上一些人名用字,常用汉字被限制成2111个。



按照规定,日本小学生只需学习996个汉字。大众文学中常用的汉字只需800个,其余的用假名。哪怕是在学术研究领域,一般常用的汉字也只有2000个。

除此之外,日本政府在战后,还把公文以及法律文件的书写改了。在此之前,公文书写全部是文言文,改革之后都变成了白话文。



经过这轮改革,日本教育的普及得以进一步提高。同时,汉字也以这种方式,在日语中被保留至今。

结语

总体来看,汉字之所以能在日语中保留一部分,是因为历史上的日本在吸纳汉字的时候,对其进行了适度的本土化



这种本土化模式,使得日本人和汉字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要是完全废除重新学习新的语言,社会整体上承受不住。

对比之下,朝鲜和越南之所以能完全废除汉字,一方面是因为汉字在这两个国家没有本土化,从读音到释义,全部都和中国的文字一样。完全废除,本国人没有心理负担。



另一方面,朝鲜和越南在现代建国前,并没有像日本经历明治维新这样的改革,社会平民的识字率很低。

也就是说,朝鲜和越南此前的社会,大部分平民都是文盲,完全废除汉字,重新发明和普及一种新的文字,更容易在社会上推广。



因此从本质上来说,日本的汉字,经过了一定程度的本土化后,已经和中国本土的汉字产生区别。



而这种区别,恰恰是汉字在日本的本土性和民族性。至少从心理层面看,汉字和他们的生活早已息息相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