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留学生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畅谈在华生活。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傅瑞/摄 王忻媛/制图
“靓仔,你嚟自边度?”来自美国的北京语言大学留学生达励恩“秀”了一把新学的粤语,“这话意思是,‘帅哥,你来自哪里?’”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他对网络热梗和地区方言信手拈来。达励恩说,仅仅学普通话已满足不了他,目前自己对粤语很感兴趣,下学期要选修粤语课。
6年前,远在大洋彼岸的达励恩看到中国的高速发展,确定了自己“将来要在中国工作”的想法。和他一样满怀愿景前往中国留学的,还有许多其他国家的同学,有的被中国的影视、文学吸引,有的被中国的游戏吸引,甚至还有同学为了自己的偶像,立志“一定要学好中文,到中国圆梦”。
近年来,随着我国进一步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中国教育的朋友圈更大,吸引力更强。2024年9月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世界有85个国家把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国际中文学习者和使用者累计已超过2亿人。195个国家和地区留学生来华求学,其中,学历生比例提高到60%以上。
近日,中国社交软件小红书涌入了不少外国网友,他们在这里和中国网友学中文,学习中国的养生方式,甚至开始学习做中餐,并在网上“交作业”。对此,不少留学生也深有体会,对这些来华留学生来说,中国既是一个充满吸引力的国度,也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地方。在中国,留学生们不仅体验了“中式”的学习、生活方式,还收获了朋友,找到了梦想。
心之所向,他们因为这些来到中国
这是宝云在中国的第七年。她来自以阿拉伯语为母语的国家摩洛哥,熟练掌握阿语、法语、英语、汉语4门语言,目前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一名研究生。还在摩洛哥读本科时,她就曾作为交换生来到北二外学习了一个学期。
回想起当时的场景,宝云带着些骄傲。“那时候我是作为整所学校里最优秀的一批学生来中国的”。2015年,宝云就开始学习汉语。每个星期,宝云都会到学校里练习书法,听老师讲述中国的历史和故事。对她来说,中国神秘而遥远。
从摩洛哥直飞北京至少需要13个小时,宝云的父母认为中国太远,不知道自己的女儿为什么决定学习“那么难的语言”。然而,宝云凭借着掌握多语种的优势,毕业后在宁夏获得了一份中阿双语编校的工作。
在工作的4年时间里,她参与编撰、校对的《智慧学中文》已成为被沙特教育部认证通过的外国教材,许多中文绘本和影视作品经过她的翻译推向海外。国产电视剧《山海情》热播后,她与同事联系翻译并推动该剧的阿拉伯语版在沙特、埃及、苏丹、摩洛哥等国家播出。
4年的文字工作让宝云的汉语水平有所精进,然而她的感悟是:“关于中国,我还有很多不知道的事。”她下决心辞去在宁夏的工作,回到北京,在“梦开始的地方”读研深造。她说:“这就是我现在唯一要做好的事。”
近年来,随着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越来越多的外国年轻人因为各种原因来到中国留学。
若云来自英国,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交换生。“《原神》在英国真的非常非常火”,她表示,4年来,她一直玩着这款游戏,为之消费了200多英镑。她说这“不算多”,她的一些朋友会投入几千甚至上万英镑。
投入游戏的钱是她自己上班赚来的。那时候的她刚刚读完高中,选择先在本地的一家葡萄酒公司就业,打算攒一些以后来中国念书的学费,也是为了自己心心念念的游戏和旅行。
她对中国的探索欲从小学时就已产生。那时,她会在网上看有关中国历史的纪录片和电视剧。慢慢地,“亲眼看看中国”成为她萦绕在心的愿望。
17岁时,这个愿望实现了。若云上高中所在的学校组织了约50人的访中交流团,在一周内走过四川成都、陕西西安、上海、北京。回到英国后,若云选择了汉语和日语作为本科专业,对中国的向往让她再次选择作为交换生来到中国。
除了中国的游戏,越南女生杨梅珍“迷”的是中国偶像和文艺作品。她称自己是“追星族”,一年前她坚定辞职,只为了实现“和自己的约定”。
杨梅珍是北京语言大学的大一新生,喜欢中国组合TF Boys已有七八年。在上初中时,她立下誓言,要在25岁的时候去中国见自己的偶像王源,因为“喜欢他的歌声”。
她还喜欢琼瑶的《还珠格格》,“燃情天后”桐华的《大汉情缘之云中歌》。“小时候,暑假的电视上也总会播放越南语的《西游记》。”杨梅珍笑着说,“这也是我们的童年。”
入乡随俗,感受“中式生活”的“魔力”
对来到中国的留学生来说,“中式生活”具有很大的“魔力”,会被迅速“同化”。
第一次踏入中国大学的校门,宝云觉得一切都很美好。学校里的图书馆、超市、餐厅让她觉得自己“一年都可以不出门”。“那时候觉得这所学校真好,可能是因为第一次来中国,也真的很喜欢。”
同学们非常热情,宝云很快用上了支付宝、微信,网购、点外卖也日益熟练。中国医院的“快捷”更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时候生病去医院,一个上午所有检查就全做完了,效率很高”。来到中国交换的这一学期,让宝云坚定了自己在中国生活的想法。
近日,宝云还受邀参加了一场关于北京接诉即办的论坛。在宝云看来,这有一种“政府就在身边”的感觉。“或许我们国家也应该和中国一样,创建一条‘12345’市民热线。”
对若云来说,学校会尽力将国际生和中国学生凑在一块儿举办活动,这让她很开心。然而和之前纯粹的游玩不同,现在的若云感受到了语言的压力。“我只在这里待了一个学期,就意识到自己的语言基础是多么薄弱。”她说,“可能这两年我才走了一步,之后我还有一百步要走。”
达励恩来自美国新泽西州,是大一新生,他很喜欢玩中国网络游戏。他说自己虽然是个游戏迷,但清楚地知道“学业为重”,“玩也要把游戏设置成中文再玩”。
通过游戏,他开始慢慢了解、熟悉中国的文化和经济。他发现中国的经济体量大,就业前景宽广,于是决定前往中国读书、工作。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北京市的奖学金,也赢得了家人的认可。
在中国的生活使得他逐渐变得“中式”,比如进门脱鞋、喝热水、睡午觉等。回到美国,他甚至会觉得自己像是一个外国人。“上次回到家,我习惯性脱鞋,让我妈喝热水,家里人还以为我‘疯了’。”达励恩表示已经说服了父母喝热水,但“睡午觉”这件事还是引起了当地朋友的不解,对方非常惊异,认为“这是老人才干的事情”。
来自柬埔寨的李淑露是北京语言大学的学生,虽然刚到中国4个月,但在此之前已经学了10余年的汉语。李淑露很喜欢中国的老师。她说,在柬埔寨学习汉语的时候,她碰到的老师们都很严肃,她怕中国老师也如此。“但这儿的老师就像妈妈一样。”她还表示,从只有旱季和雨季的东南亚国家来到北京,冬天的寒冷让她很难适应。“老师们会关心我们的健康,让我们多穿点。”李淑露笑着说。
“我想做的事,是把中国故事告诉整个世界”
面向未来,不少在华留学生的人生规划,都与中国有关。
杨梅珍的择业动机保持了一贯的“追星”风格,中国的电视剧对她的影响很大。自从她看了电视剧《亲爱的翻译官》以后就迷上了翻译这个职业。她表示会趁着年轻好好努力,争取可以留在中国做翻译。
和杨梅珍一样,若云的愿望也是做一名翻译。“在英国学习汉语的人不多,我想成为致力于拉近两国距离的一员。”
近期若云在学习中文时感到了一些难度。但若云表示,她一直没有忘掉初心,哪怕之后不能当一名翻译,也要通过其他方式实现自己的梦想。
对达励恩来说,“中国医疗保障好”让他印象深刻。“在美国,我叫一次救护车要1800美元,在中国可能就100美元。”达励恩的母亲身体不好,需要长期住院,因此他对看病这事非常在意。“如果在美国,生一次病可能要花三四百美元,但在中国可能只需要人民币几百元。”这让他更加坚定地想留在中国。达励恩说,他希望将来能够在中国就业,多赚些钱,把远在家乡的父母接到中国生活。
宝云则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在中摩友好关系中作出贡献。
宝云以前学习汉语的地方是穆罕默德五世大学孔子学院,位于摩洛哥首都拉巴特。在她2015年入学时,这是全摩洛哥唯一一所教汉语的公立学院,一个班上只有十几个人,宝云是其中之一。2016年1月,中摩两国签署《关于在摩洛哥设立中国文化中心的谅解备忘录》,卡萨布兰卡、丹吉尔两地分别于同年和2017年设立孔子学院,班上的学员也渐渐多了起来。同年6月,摩洛哥对中国公民实行免签政策。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来摩洛哥开酒店、做餐饮,说明两国的交流日益密切。”但宝云认为,两国的交流远不止这些,她期盼有更多科技、商贸、教育、文化等领域的互通互鉴。
宝云说:“现在我想做的事,是把中国的故事告诉整个世界。”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