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1月18日至19日,东盟外长非正式会议在马来西亚兰卡威举行。此次会议是马来西亚作为2025年东盟轮值主席国主办的首场高级别会议,以“包容和可持续性”为主题,共同聚焦与中国密切合作、打击网络犯罪和诈骗,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确保南海和平与贸易畅通等多项课题。
从会议议程来看,此次会议在年度主题下设定了东盟共同体建设及东盟对外交往,尤其是与中国等对话伙伴之间的议程;在成果上,各国围绕打击电诈合作等共同关注的现实性热点话题,达成了一系列协议框架,下一步将共同制定具体措施确保协议有效执行。这种保持沟通机制畅通、奉行务实解决问题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中国—东盟合作正愈发有韧性。
中国—东盟合作更具韧性,是双方的对话与合作从“成长期”迈向“成熟期”后更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中国—东盟于1991年7月建立对话与合作关系,迄今已近34年,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成长期”“成熟期”到愈发坚韧强大的演进与发展。
在“成长期”,双方在政治和贸易领域不断尝试合作,政治对话关系稳步提升,慢慢积累互信,由最初的对话关系发展为战略伙伴关系,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并建立和推动了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渐进发展。
步入“成熟期”后,中国—东盟合作的关注点更侧重于对话与关系的“提质升级”。一方面,双方建立起宽领域、全方位与多层次的合作架构,并努力推进其从“2+7”到“3+X”“三大支柱”的拓展,从最初的政治对话走向政治安全合作,“人文交流”支柱的打造也越来越得到重视。另一方面,从质的角度看,双方将战略伙伴关系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自2020年至今连续5年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双方贸易规模与相互累计投资持续增加,让东盟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对外投资目的地和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升级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全面有效落实,也为中国—东盟经贸投资往来注入了更大的市场动力。双方的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守望相助和包容互鉴,成为区域合作中最成功和最具活力的样板,也为其他区域合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此基础上,中国—东盟合作正呈现出更多更具韧性的特征。双方不仅以共建“五大家园”倡议为基础重新设定了合作的架构,而且持续推动在政治、安全、经济、生态与人文等领域进行针对性的合作。中国—东盟信息港、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等重点国际合作项目纷纷落地,中国—东盟自贸协定也迎来3.0版本的重要升级,在涵盖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供应链互联互通的同时,努力解决标准技术法规与合格评定程序对接、海关程序与贸易便利化等制度性难题,对外部扰动的抵抗力与对内部分歧的自愈力显著提升。
中国—东盟合作更具韧性,既是双方关系持续发展升级的结果,更是双方应对日益复杂与不稳定、不确定的国际形势的逻辑使然。面对“逆全球化”和一些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双方高举多边主义与贸易、投资自由的旗帜;面对大国竞争及地区时而出现的安全热点、焦点议题,双方共同聚焦于区域治理与强化双边、多边防务对话与合作,从解题的角度出发探讨各项措施;面对经济复苏缓慢且不均衡、产业升级以及地区动荡重塑产供链、价值链等问题,双方共同推动均衡与包容发展,紧扣新科技革命和“工业4.0”推进双方产业链、价值链与分工链的自主性重塑;面对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承诺的紧迫性,双方共同着眼于绿色发展、能源革命与蓝色经济等新领域、新高地,推进地区的低碳、零碳发展;面对各地区复杂的文化与价值观冲突,双方共同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价值理念,在行动上强调文明互鉴互学,力争塑造地区形成引领性的价值观。
中国—东盟合作更具韧性,在当今的地区与国际形势下具有多重意义。一来,这让中国—东盟关系成为国与国交往的典范,为各国在不确定、不稳定国际形势下如何正确处理彼此关系和促进合作树立了榜样;二来,中国—东盟作为东南亚与南海地区治理的基础力量和全球事务的重要参与者,双方的合作更具韧性,对于区域和全球治理也是重大利好,可以继续为区域和全球治理带来积极有为的理念与智慧,成为应对地区与全球热点和结构性问题的关键力量;三来,中国—东盟合作更具韧性,将进一步彰显双方关系的战略性,也代表着维护全球多边主义与和平力量的增强,对于未来推动国际形势稳定和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具有重大价值。(作者是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