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集采的推行,很多药品的价格大幅度下降,尤其是一些常规用药,因为集采的规模,价格被压到了最低。对于患者来说,药品降价意味着就医成本降低,自然算是好事。但事情总有两面性,被压榨掉合理利润后,集采的药品质量能够保证吗?
1月21日,经济观察网报道,称北京某知名中学的化学老师曹葵最近遇到了一个很大的困惑,他在课堂上一个必做实验中,需要用到阿司匹林肠溶片。之前他一直采用的是拜耳公司的进口药品,最近他换了国产的同类药品做实验时,却发现了一个令他困惑的现象。
这个阿司匹林肠溶片检测实验是高二化学课的一项必做实验,目的是检测阿司匹林有效成分乙酰水杨酸中的羧基和酯基。在酯基检验中,需要先对乙酰水杨酸进行水解,水解后会产生水杨酸。当水杨酸遇到氯化铁,会发生变色反应,溶液呈现紫色。
之前他做实验时,加入氯化铁后,溶液并不变色,经过水解后产生了大量水杨酸才能变色。而在他为了节约成本,选择了国产的阿司匹林肠溶片进行实验时,却发现多个厂家的产品在水解前溶液就发生了变色,无法像以往一样进行水解前后的对比。
他做的这些实验中,用到了京新药业、南京白敬宇制药、石药集团、拜耳、沈阳奥吉娜药业等厂家的阿司匹林肠溶片。其中,前边三家企业的阿司匹林肠溶片通过了一致性评价,同时也中标了第十批国家药品集采。
在实验中发现,在水解前,京新药业和南京白敬宇的阿司匹林肠溶片呈现不同程度的微紫色。而拜耳、石药集团、沈阳奥吉娜药业的阿司匹林肠溶片在实验中没有出现变色现象。
按照实验原理,溶液颜色越深,就代表含有越多的水杨酸。水杨梅是阿司匹林的主要成分,用于解热和镇痛。但因为水杨酸对胃部有很强的刺激作用,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胃溃疡等副作用。
所以阿司匹林肠溶片就通过技术在阿司匹林外部裹上一层包衣,从而达到药物在胃部时不溶解,待进入小肠后才溶解,从而减轻药品的副作用。
这个实验的困惑之处简单理解就是两种进入集采的阿司匹林肠溶片提前发生了溶解,这就表示着药品对胃部可能产生刺激,导致副作用发生。
阿司匹林肠溶片是很多老年人和血栓病人的常用药,需要长期服用。如果这样的副作用确实存在,对病人的健康影响极大。
1月13日,媒体报道这次集采共有7款阿司匹林肠溶片中选。其中浙江京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阿司匹林肠溶片中选价格2.06元,规格为每盒60片,每片价格低至0.034元。
在相关的报道中称,专家称集采的阿司匹林肠溶剂型已问世超30年,合成工艺简单、原料便宜,其成本本身不高。因此认定在大量生产和优化生产效率后,还是有利润空间的。
有博主科普称,阿司匹林肠溶片的主要成本并不是其有效成分水杨酸,而是作为辅料的肠溶衣“内衬面料”,目前主要依赖进口,成本是有效成分的2倍以上。一些药企为了压低成本,选择国产的普通肠溶衣,成本就可以降低一半。
但我国的药品检测只检测药品的有效成分,辅助原料则不予以检测,很可能让一些药企钻了空子。但成本降低了,药效也打了折扣,不仅可能有副作用,可能药效也打了折扣。
化学老师的实验并不符合国家对药品的检测实验要求,但简单的逻辑却是相通的。无论任何原因,都需要给这个现象一个合理的解释,这些进入集采的阿司匹林肠溶片在水解前为什么会发生变色反应?
一年数亿片的市场容量,这个玩笑开不得。集采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患者负担,而不是让药效打折。对于患者来说,省钱重要,但命更重要!
连一个高中化学老师都能发现的问题,难道就没有其他人发现这其中的问题?一种用来保命的常用药,真的没人重视药品的药效吗?一个写在教科书上的实验,不应该因为国产药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