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老长安~
前阵子,去年几次掀起大风大浪的综艺《再见爱人》第四季完结了。
说实话到这个节目后期,我已经对它失去了讨论的兴趣。
在我看来它跟很多国产综艺的问题是一样的,就是很擅长拉一名有情绪问题或者性格问题的女性出来,用高超的剪辑技术烘托出戏剧化的情节,树成一个典型的靶子,迎合部分观众浓厚的骂女乐趣。
最近那个《一路繁花》也是同样的模板,刘晓庆、蔡明、张蔷这些老姐姐们的超绝状态和独特个性,在宣传上都要为“李小冉又闹情绪了”、“李小冉又跟人吵架了”等等话题让路。
具体到《再见爱人》上,就是麦琳作为一个被节目推出来的“恶女人”形象,被攻击、谩骂、诅咒、玩儿梗,被追着恨了两三个月。
从最初的人身攻击、样貌攻击,到后来“找个男人打她一顿就老实了”。
最严重的时候,已经到了恨不能把她抹杀的地步。
不知道的还以为这人是犯了什么反人类的罪行,而其实她最大的“罪过”说到底只是心理缺陷导致的不好相处。
形成对比的,是其他三位男嘉宾,要么从精神和经济上全面控制妻子,要么亏掉妻子几百万、自己的内衣袜子都是妻子来洗、还理直气壮颐指气使,要么屡屡无视另一半的情感需求搞冷暴力、还惦记着别人家老婆更好,三个人却一次次避免了被广泛审判,偶尔露出一些小优点,一样被夸到飞起。
一个综艺自然有剧本,但更本质的问题永远在于外界对这些“剧情”的反应,也在于为什么要设置这样的“剧情”。
这一切都仿佛是在明示,外界要恨一个女人是有多么容易,我们对那种“温顺懂事的好女人”形象是有多么深的执念。
每个恨麦琳恨到喊打喊杀的人,都能给你一套似乎逻辑严密的理由,但归根结底,最真实的理由在于,很多人无法接纳一个在糟糕的婚姻处境中陷入混乱的“疯女人”。
或者再说难听一点,给女人挑毛病,就是一种下意识的习惯。
比如葛夕在节目里表现得够好了吧?任劳任怨的妻子、体察所有人情绪的温柔女人,一度被赞美为“天使”,但后来还是被批评,因为她表现得太好了,所以很多人坚称她“肯定是有心机”。
这种思路下,原本应该由节目去呈现、由外界去讨论的,那些女性的婚姻困境、生育困境、育儿困境,全被掩盖了。
麦琳作为全职主妇、两个孩子的妈妈,还遭遇了二胎大月份引产,她的处境所导致的心理困境,与这种身份和遭遇会给女性所带去的负面影响,也淹没在了各式各样的谩骂里。
何况麦琳的心理困境还不仅于此。
节目播到最后,她才透露,她被亲生父母抛弃过,现在的父母是养父母,她属于“被捡来”的孩子。
而且这件事,她在青春期的年纪才知道。
所以她说她很害怕“被抛弃”这件事,需要不断地、反复地在身边人身上去确认,她是被在乎的,是被爱的,不然就会恐慌。
我不知道其他人是什么感受,反正我看到这一段,我是可以明白这份感觉的。
不是说我有这种遭遇,而是当你代入到这样一种经历,去体会那种感受,你也能明白,她那些乖张的、矛盾的、惹人“讨厌”的言行,根源上是什么。
这跟养父母对她好不好也没有关系,对于很多类似处境的“孩子”来说,“曾经被亲生父母抛弃过”这一事实会形成一种天然的恐惧,因为这个“孩子”没有办法去确定,自己会不会又由于什么原因被再次抛弃。
这种恐惧带到亲密关系中,就很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面是对伴侣的无尽讨好和有求必应,一面是感情久了之后,会出现很多试探性的行为。
麦琳在这段感情的早期被男方疯狂夸赞的勤俭节约、顾家、“贤妻扶我青云志”等等好女人式奉献,后期对爱与赞美的疯狂索取以及那些强烈的不配得感,确实也都对上了。
我原本以为当这个过去曝光之后,她能得到更多的理解与包容。她当然是需要改变与成长,但这注定需要时间。
可我没想到很多人对她那种“绵绵无绝期”的恨意并不会因此停止。
弹幕与相关评论里是大量的“怪给原生家庭了是吧”、“这高度给你上的”、“啥也是原生家庭就对了”。
还有人质疑这是不是编的。
不是,你们讲讲道理,谁拿这种事情编啊??
你们再讨厌一个人,也不至于这样吧?
“原生家庭”本就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学与心理学概念,一个人的原生家庭会长久影响ta的性格、认知、言行,有时候这种影响可能会持续一生。
我们在情感关系中的相处模式与一举一动,都与原生家庭息息相关,我们面对爱的焦虑与恐慌,很多时候也都是在原生家庭中,那些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的延续。
从原生家庭去探寻自己的心理困境来源,并谈不上什么“甩锅”或者“无病呻吟”,这是很正常也很合理的做法,也是认清自己、做出改变的必经过程。
这远不是轻飘飘一句“你已经三十多/四十多了怎么还在说原生家庭”就能解决的事情。
更别说麦琳这种被亲生父母遗弃的。
在女性身上,原生家庭的影响往往还会更大,因为“原生家庭”并不等同于“父母”,它是一个人成长环境的统称,这种成长环境,既有家庭因素,也有社会因素。
其中隐含的性别问题,最终都会作用到个人身上。
我之前提过脱口秀女演员唐香玉说的一段,“我从幼儿园就开始恐婚了”。
因为她从小就被树立了一个概念:要做一个勤劳、懂事、听话的好女孩,不然以后“婆家”会瞧不起她。
这同样是原生家庭可能给女性带去的专属困境。
这种困境在于,很多女性在父母和外界环境里没有得到一种安全的、被赏识被肯定的感受,她们仅仅作为“未来某个男人的老婆”而存在,于是充满了不安,最终就有概率走入一边通过讨好来换取“爱”,一边时刻担忧这份“爱”会消失的心态。
心理学家卡伦·霍妮将这种心态定义为“对爱的病态需要”。
这构成了很多女性深植心底的焦虑,又因为这种不安感来自自我内部,外人是无法填补的,于是会经常左右一个女性的言行。
我说这些就是想说,我们不能只看见“疯女人”,看不见她的处境。
但偏偏我们习惯于这样。
而当“麦琳”成为一个典型符号之后,任何一个女性,都有可能被指责为“麦琳”。
麦琳的遭遇绝对不是个例,也不会是个例,无非只是身在类似困境的女性没有上节目,不会被放大,但本质上是一样的。
女性的处境被忽略被淡化,于是她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归因于“她自己疯了”,同时因为她作为“疯女人”被厌恶,于是她的处境更无人在意。
恐惧被划归为“疯女人”、“坏女人”的行列,女性就更容易选择顺从和隐忍,来避免被指责,不想再隐忍的又会被归为新的“疯女人”,于是对“好女人”的标准就越来越高。
死循环。
就像我前面说的,很多人对麦琳的仇恨并不是源自麦琳本身,而是源自不接受任何“不温顺不懂事”的女人。
在很多人眼里,自己消化问题,不要袒露给外界,才是女性的“本分”,这样的女性对自己虽然不好,但对别人是有利的。
这也是为什么,打从这个节目开始播,我就一直在说,不要轻易地参与这场仇恨麦琳的狂欢。
讨厌一个人当然是个人自由,但上升到无尽的仇恨就偏离了应有的轨道,最终变成对更多女性的苛责。
我们不能走入这种叙事。
(本文封面图来自网络)
多说一点
当然有很多女性
是可以从外部环境的影响中
自己顺畅走出来的
也能取得成就
表现得也很得体
但不代表每个女性
都理应自我消化忍气吞声
我也不是在给谁找借口
看见女性的处境
更不是为了“甩锅”
是先看见问题的存在
才能让女性活得更自如
另外
最近公号展示逻辑又有调整
想第一时间看文的童鞋
麻烦送我个小星星~
找到「烟波」这个号的页面
右上角有三个点,点一下
弹出窗口选“设为星标”,就OK啦~
顺便也请大家随手多点点
右下角的「在看」和「赞」
先谢谢大家~
烟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