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十一学校、101中学、首师大附中、八十中等多所名校推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后,想必大家也能发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已然成为当前基础教育的热点。
最近,这股热潮的影响力持续扩大,激发了北京众多中小学的创新活力,在教育领域探索更多可能。比如北师大朝阳附属学校开展特色课程体验;朝阳区两所名校成立“钱学森班”;京源教育集团成立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专家委员会;第八十中学携手北航,利用双方优势资源,开创了高校与中小学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全新模式……
在全市如火如荼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浪潮中,如何发现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探讨,寻找答案——
开启寒假冬令营与特色课体验
近期,北京多所中学积极推出创新人才培养举措,涵盖冬令营、学习测试、班型优化及特色课程等,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发创新潜能。
寒假期间,昌平一中教育集团、北京市昌平区第二中学、北京八中大兴分校、大兴一中等多所学校举办了“2025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冬令营”。人大附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更是推出了“科学冬令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激发创新潜能,塑造未来竞争力。
北京市第二十中学推出学习稳定性测试,搭建科学探索平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则优化班型设置,推出了“全三年”、“2+1”及“2+3+1”的培养模式。
此外,北京师范大学朝阳附属学校等校开设特色体验课程,积极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作用,为不同潜质学生提供多样化发展路径。
北京师范大学朝阳附属学校附件:课程安排表
众多中学还注重挖掘学生科技特长。
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邀请报名学生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天文、工程领域中,按顺序选出自己的三大意向。人大附中请学生从数学建模、算法编程、计算机辅助视觉系统等选项中选出自己感兴趣的科技项目。北京四中房山分校也开设了“穹顶结构设计”与“垂直绿化”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普惠课程。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启动“卓越工程师基础教育阶段培养项目”,旨在为未来卓越工程师培养优秀青少年后备人才。北京市建华实验亦庄学校积极探索并实施STEM教育,构建了基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所需经验结构的“小、初、高”一体化贯通培养STEM课程体系,开发出涵盖航天、智能智造、新能源、环境等多个领域的STEM课程。北京二中在基础学科、人工智能、科技、人文与社会领域深度挖潜,深化创新人才培养,打造分类培养体系,激发学生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
北京亦庄实验学校南海子科创营设计了“科学趣味大闯关”活动,通过科学问答,提升科学思维能力,为春节后“博雅领航・高端实验室深度科研体验营”的活动热身,孩子们将有机会接触前沿科研设备,参与深度科研项目,为未来的科学之路积累宝贵经验。
可以预见,未来创新人才的培养将不仅局限在科学领域,还会扩展至人文、社科、语言、艺术、体育和跨学科领域。北京中小学将会加强建设特色课程、特色课程群、特色课程体系,助力学生打破学科壁垒,形成高阶认知,提升综合素养。
新学院、新班型
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
北京多所中学近期纷纷成立以院士或科学家命名的新学院或班级。
“陶西平创新人才学院”在北京市第十二中学亮相,该学院将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发现甄别机制、培育支撑机制和可持续发展机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与指导方案。汇文中学也成立了以校友洪朝生院士名字命名的“洪朝生学院”,专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朝阳区将实施拔尖创新人才专项行动,打造专家团队,研发贯通培养课程,推进翱翔计划等项目,同时北京科学高中也在规划建设中,预计将于2026年启动招生。
北京中学和明诚外国语学校成立“钱学森班”,与钱学森教育研究会共探创新人才培养路径。首都师大附中开设生命科学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实验班,促进学生科学思维培养。
北京市八一学校形成了青年英才培养基地,建立了重点培养拔尖学生的体制机制,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
以上动作无疑传递出一种信号:北京的教育系统正在加大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视和投入。通过成立新学院或班级,学校能够更有效地整合和利用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学生搭建起从中学到大学乃至科研领域的桥梁。
对于学生而言,这些以科学家命名的班级不仅象征着荣誉与榜样,更意味着他们将有机会接触到最前沿的科学知识,参与实践项目,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各自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精尖”师资资源
护航创新人才
随着项目启动,各大师资阵容亦随之揭晓。
具体而言,人大附中暨联合总校的项目汇聚了各成员校的精英骨干教师,并携手国内双一流大学及科研院所的资深教授、专家及优秀研究生,共同组成教学团队,实施高质量授课。
去年年末,北京市京源学校成功举办了京源教育集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专家委员会的成立大会。作为石景山区首批“基础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京源学校致力于构建更加高端、完善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雅特聘教授张研被聘为北京市广渠门中学科学副校长,为学校科学教育提供智力支持。
北京景山学校结合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开展多年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在中医药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建立让学生“在科学家身边成长”的机制,探索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此外,清华附中志新学校亦迎来了创新人才项目的启动。充分整合专家资源、校领导引领优势,倾全校之力为创新人才成长铺路,培育契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英才。
各大学校正全力以赴地构建卓越的教育生态系统,为孕育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提供坚实支撑与顶尖资源。
对于学生而言,这意味着他们将有机会接受到来自行业顶尖专家的直接指导。这些专家不仅在各自的研究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而且往往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思维。孩子们能够从中学习到最前沿的知识和技术,更重要的是,还能被专家们严谨的科研态度、勇于探索的精神所感染,从而培养出自己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
优质中学联合高校
大中贯通一体化培养
北京近期举办了多项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研讨会。
包括丰台二中教育集团聚焦“创新人才大中小贯通培养”模式的研讨会,北京八十中学探讨了数学科学拔尖人才培养的首届研讨会,汇聚朝阳区教委、清华大学等多方代表、丘成桐少年班学校及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朝阳分院代表在北京21世纪学校举行了第二届民办中小学拔尖人才培养研讨会,由“创•造教育联盟”成员校长及专家围绕“奠基•赋能”主题交流经验并展示成果。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也开办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论坛,并做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成长规律及跨学科培养路径》的讲座。
与此同时,有些学校联合高校,共同探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的项目联合了中国科学院,协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多所一流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共同设计和实施多层次、多领域的科学教育。北京四中与16所高校携手,共同开发特色学科领域的大学先修课程。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获授“优秀生源基地”与“产学研基地”,深化与北工大在人才培养领域合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北京八十中学签署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协议,整合双方资源,创新联培模式,探索贯通培养路径,构建课程、师资、资源共享平台,强化拔尖人才培养基础。
2025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继续作为教育领域的核心热点,展现出四大新趋势:一是人才培养更加普及化,牛娃普娃均有机会参与;二是早期培养备受重视,小学阶段创新潜质的挖掘与培养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三是培养领域拓宽,不仅限于科学,还延伸至人文、社科、语言、艺术、体育及跨学科领域;四是全链条贯通培养成为趋势,强调大中小教育的无缝衔接。
综上所述,北京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广度进行布局,力图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多元、高效的教育生态系统,为每一个孩子的全面发展与个性成长提供无限可能。
编辑 | 京教君
内容来源 | 各相关学校公众号,京城教育圈进行编辑整理和内容补充,转载请注明完整来源
今日推荐视频
欢迎扫码加入
京教圈学习交流群
注意!微信算法改版了!
圈友们要是不给京城教育圈加星标,
可能就收不到京城教育圈的推文了,
所以,亲们一定一定一定要加星标!
重要的话说三遍!
然后,多点在看、多点赞、多分享,
不然我们就要失去彼此了……
亲们,快加星标,风里雨里,
京教君在这里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