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如何为经验和道德立法

作者丨威尔·杜兰特


威尔·杜兰特在《哲学的故事》再版序言中自豪地提到:“一位曾在美国中西部某大学任教的哲学教授来信透露,在教授康德哲学的十五年间,他从未明白过康德的本意,直到读完本书非常基础地讲述康德的那一章”。

杜兰特写作《哲学的故事》,其本意是向没有哲学寄出的社会大众介绍哲学家的生平和思想,然而事实证明,即使是专业的哲学研究者,也从他深入浅出的论述中获益匪浅。

研究心灵的固有结构或思想的先天规律,这就是康德所谓的“先验哲学”,因为这是一个超越感觉—经验的问题。“我称这种知识是先验的:其中包含的与其说是对象,不如说是对象的先验概念。”——我们用以使经验相互关联成为知识的形式。

将感官得到的原材料加工为思想的成品的过程中,有两个层级或者说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通过知觉的形式——时间和空间——来整理感觉;第二个阶段是按照概念形式即思想“范畴”来整理知觉。康德是在它最原初的意义上使用“感性”一词,即感官或感觉,所以康德称第一个阶段为“先验感性论”,第二阶段为“先验逻辑论”,因为“逻辑”一词指思想形式的科学。这是些令人生畏的字眼,随着论证的深入,它们将被赋予新的意义。一旦翻过了这座山头,康德的道路也将变得相对清晰起来。

那么感觉和知觉又是什么意思呢?——心灵是怎样将前者转变为后者的呢?就感觉本身而言,它只是对一个刺激的意识。我的舌头尝到味道,鼻子闻到气味,耳朵听到声音,肌肤感受温度,视网膜感觉到光线,指尖感受到压力,这些都是经验的开端。小孩在心智没有完全发展时,也能够感受到这些。但这些不是认识,然而当这些各式各样的感觉自己组成一个聚焦时空中某一对象的感觉群体,就形成对这一对象的感觉,比如对苹果的感觉会自己集合到一起:鼻子闻到的气味、舌头尝到的味道、视网膜接收到的光线、手指和手掌因感受到压力而产生的对其形状的判断,一道形成了对这一事物的感觉。这时,意识就不是针对某一刺激,而是针对某一特定对象,于是,知觉就出现了。感觉也就变成了认识。

但是再想想,这种组合和过渡是自发的吗?感觉是自发并自然地分门别类产生秩序,然后转化为知觉的吗?洛克和休谟说是,康德则认为不是。


扫码上图-解锁康德

因为这些各式各样的感觉是通过不同感官渠道获得的,它们经过了千万条传输神经才从皮肤、眼睛、耳朵和舌头传到我们的大脑。当它们进入意识的小房间,要求我们注意时,它们是多么混乱啊!难怪柏拉图说是“感觉的乌合之众”。如果不理睬它们,它们就仍然是杂乱无章,可怜无助地等待被赋予价值、目的和作用。难道它们能在没有任何帮助的情况下自己从前线上千个防区到达理解司令部,将消息传达给将军吗?不可能,对这些乌合之众,自有立法者,它是从中指挥和协调的力量,不仅能接收信息,还将整合这些感觉的原子,将它们转化为知觉。

首先要看到,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被接收。此时此刻,有无数力量正作用在你的身体上,暴风雨般的刺激打在神经末梢上,这些神经末梢像阿米巴一样,你用它们体验外部世界。但不是所有呼叫都能被听到,只有能形成符合你目前目的的知觉的感觉,或者是带来急迫的危险信号的感觉才会被选择。平时钟也在走,而你听不到声音,但是当你的目的有此需要时,同样的滴答声你却能听得一清二楚。熟睡在婴儿摇篮旁的母亲听不见生活里的喧闹,但是当婴儿有动静时,她能很快醒过来,就像潜水员迅速从水底浮出水面一样。如果目的是加法, “2加3”的刺激就会产生结果“5”;同样的刺激,同样的听觉,如果目的是乘法,结果就是“6”。感觉或观念的联结不仅因为时间和空间上的相近,也不仅因为相似性或是经验的新鲜程度、频率和强度;而是首先由心灵的目的决定。感觉和思想是仆人,只有在我们需要时,它们才会行动。有一个专门负责选择和指挥的施动主体,负责利用它们,做它们的支配者。除感觉和观念外,还有心灵存在。

康德认为,这个负责选择和协调的施动主体面对材料时,首先采用两种简单的方法进行分类,即空间和时间。将军将传达给他的信息根据它们所来自的空间和记录的时间进行安置,从而找出次序和关系体系;与此类似,心灵将感觉分配到各个空间和时间点,分配给这个或那个对象,现在或过去。时间和空间是无法被感知的,它们是获得知觉的方式,是对感觉赋予意义的手段,时间和空间是知觉的工具。


时间和空间都是先天的,因为所有有序的经验都包含了它们。没有它们,感觉就不能转变为知觉。它们是先天的,还因为我们无法想象会有不依赖时空的经验存在。 正因为它们是先天的,它们的规律,即数学规律,也是先天的、绝对的、必然的,是无限的世界。这种规律不是一种可能性而是绝对可靠,就像两点间最短的距离永远是直线。至少,数学被从大卫·休谟具有破坏性的怀疑论那里拯救回来了。

所有的科学都能像数学一样被拯救回来吗?可以的,只要它们的基本原则,即因果律——一定的原因必然导致一定的结果——能够被证明为,就像时间和空间一样,内在于每一个理解的过程中,没有经验会违背、脱离它。因果关系也是先天的,是所有思想不可或缺的前提和条件吗?

接下来,我们从感觉和知觉的广阔领域来到黑暗狭窄的思想小房间,从“先验感性”到“先验逻辑”。首先要做的是对我们思维中的那些元素进行命名和分析,它们与其说是知觉赋予心灵的,不如说是心灵赋予知觉的;其次是那些“手段”,它们将对对象的“知觉”认识提升为描述关系、顺序和规律的“概念”认识;还有那些心灵的工具,它们将经验升华为科学。正如知觉将感觉分配到各个时间和空间里的对象一样,概念则将知觉(对象和事件)围绕着原因、统一性、相互关系、必然性和偶然性加以分配和排序。知觉在这些及其他“范畴”结构里被接受,并根据这些结构,被分类和最终转化为有序的思想概念。这就是心灵的本质特征,心灵就是经验的协调者。

让我们再仔细想想心灵的活动,在洛克和休谟那里,它只是感觉—经验冲击下“被动的蜡”。想想亚里士多德那样的思想体系,这样的几乎囊括一切的思想宇宙,有可能在无管理的状态下自发地建立秩序吗?图书馆里排列有序的检索卡都是人类的杰作。当这些卡片被扔到地上,散落得毫无秩序可言,是不可能在没有人整理的情况下恢复原样的。瞧这些怀疑论者给我们讲了个多么离奇的故事。

感觉是无组织的刺激,知觉是有组织的刺激,概念是有组织的知觉,科学是有组织的知识,智慧则是有组织的生活。每一项都在条理、序列和统一性上更进一步。那么这种条理、序列和统一性又是怎么产生的呢?它们不是来自对象自身,因为我们只是通过感觉认识对象,而这些感觉又是通过上千无序的渠道快速获得的,所以并不可靠。是我们的目的使无规律的它们具有了条理、序列和统一性。是我们自己,我们的性格和心灵给这片海洋带来了光明。洛克认为,“感觉里不存在的,理智当中也不会存在”,这种想法是错的;莱布尼茨补充说,“理智里除了理智本身外,别无他物”,他是对的。康德则认为,“若是没有概念,知觉是盲目的”。如果知觉能自己转变为有条理的思想,如果不是心灵主动地将无序变有序,那为什么面对同样的经验时,有些人显得那么平庸,而那些积极主动、不知疲倦的人,却能将这样的经验升华为智慧之光和真理的美丽逻辑?

因此,世界是有条理的,不过并非它本身有条理,而是因为认识世界的思想自身具有整理功能,最初阶段的经验分类最终将成为科学和哲学。思想的规律就是对象的规律,因为我们是通过遵循这些规律的思想来认识对象的,而思想与其规律是一体的。事实上,正如黑格尔所说,逻辑规律就等同于自然规律,而逻辑和形而上学是融合在一起的。科学的普遍原理是必然的,因为它们最终是思想的规律,这些规律包含在每个经验中,是它们的前提,无论是过去的、现在的还是尚未发生的经验都是如此。科学是绝对的,真理是永恒的。

现在,我们的经验里最令人吃惊的事实就是我们的道德感,那是我们无法逃脱的感觉,面对诱惑时,这种感觉告诉我们这样或者那样是错的。我们或许会屈服,但是这种感觉依然存在。早上我们下决心改正,晚上我们又干蠢事。我们知道那是蠢事,会再次下决心改正。是什么使我们产生懊悔和改过自新的决心?是我们心里的定言命令,即我们良心无条件的命令,“要像行为准则将通过我们的意志变为普遍的自然法则一样行动”。不是理性而是清楚而直接的即时感觉告诉我们,要避免做出这样的事:如果人人都这么做,社会生活将难以为继。我期待通过一个谎言走出困境吗?“一方面我想要撒谎,但同时我绝不希望撒谎成为一种普遍的法则。因为如此一来就没有可信的诺言了。”因此,感觉告诉我不能撒谎,即使撒谎对我有利。谨慎是有前提的假言命令,其原则是,诚实是最好的策略时就诚实;但是我们心里的道德准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一个行为的好坏不是看其结果,也不是看它是否明智,而要看它是否遵从了内心的责任感。这种道德准则不是来自我们的个人经验,它断然而先验地规定了我们过去、现在或是将来的所有行为。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绝对善的东西就是一个善的意愿——也就是遵从道德准则的意愿,不考虑它对我们的利弊。不要考虑自己的快乐,要履行你的义务。

“道德本不教我们如何幸福,而是教我们如何无愧于幸福。”我们应该为他人谋求快乐,而对自己,则要追求完美,无论追求完美能否给我们带来快乐。给别人带去快乐,让自己变得完美,就要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把人当作目的,而不只是手段,无论这个人是你自己还是其他人”,我们能清楚地感觉到这也是定言命令的一部分。依循这样的原则,我们就能很快实现理性的理想家园;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就像自己已经是这个家园的一分子那样去行动。我们必须将完美的准则应用到不完美的世界里去。你会说,这很难,因为它将责任置于美之上,将道德置于幸福之上,但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野兽向神转变。

同时要注意的是,义务的绝对命令至少说明我们的意志是自由的;如果我们不自由,那我们就无法生成义务的概念。理论理性是无法证明这种自由的;我们是在道德选择的危机中直接感觉到它的存在的。我们觉得这种自由就是我们的内在本质,是纯粹的自我;我们能感觉到心灵在自发地改进经验,选择目标。只要我们行动,我们的行为看上去就会遵循既定的不变规律,这只是因为我们是经由感官看到结果的,因为感官给自己传输的东西都穿上了心灵制定的因果律外衣。然而,我们超越了自己为理解经验世界制定的准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股创生性力量的中心发动者,以一种我们无法证实却能感受到的方式,我们每个人都是自由的。

同样,我们无法证实我们是不死的,但我们能感觉得到。我们认识到生活不像人们挚爱的话剧,在话剧里,每个坏人都会得到应有的惩罚,好人也会得到好报;我们每天都感觉到毒蛇的智慧比鸽子的温柔有用,小偷偷惯了就会更加为非作歹。如果区区实效和利益就可证成美德,太过善良就是不明智的。即便如此,当这些准则不断在我们脑海里出现,我们还是能感觉到正义的召唤,我们知道我们不应该通权达变。如果我们心里没有感觉到今生今世只是生命的一部分,今生今世的梦只是一个新生命的前奏;如果我们不是朦胧地知道在将来更长久的生命里会再次实现平衡,如果我们不知道滴水之恩会得涌泉相报,那么,这种是非感又如何能存在呢?

最后,同理,上帝是存在的。如果责任感包含并证实对将来必有回报的信念,“那么不死的猜想……就必须要有充分的理由去证实;换言之,就必须承认上帝的存在”。“理性”无法证明这一点,支配着我们行为的道德感高于针对感觉—现象的理论逻辑。理性让我们相信,在对象背后存在着公正的上帝;我们的道德法迫使我们相信这一点。卢梭认为,心中的感觉凌驾于脑海中的逻辑之上,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帕斯卡认为,心灵有它自己的理性,而这种理性是大脑无法理解的,这也是正确的。

本文摘自《哲学的故事》,威尔·杜兰特|著

文章仅用于分享交流不作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新版《哲学的故事》

点击订购↓

优质心理测试

荣格12种人格原型

创造者|探索者|魔法师|智者|叛逆者|情种|小丑|英雄|天真者

测一测

独家课程丨哲学100问

0基础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后现代)

上图扫码 - 立即购课(APP附文稿)

逻辑图领取,加助手微信号:zhexue100zhushou

阅读全文订购《哲学100问》(完整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