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亲历台风肆虐的广西男子,每当想到渔民们尸骨无存,他就痛彻心扉。于是,他做了一个很多人连想都不敢想的决定:要修建一座让渔船躲避台风的海港。
广西有个涠洲岛,岛上有个马拉港,附近上百艘渔船都在这里停靠和躲避风浪。
很多人都知道这个马拉港,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个避风港的雏形是岛上的一个普通渔民,耗时三十余年才建起来的。
说起这件事,还得追溯到1986年的夏天。
当时,涠洲岛遭遇了一场罕见的台风,在海上作业的渔船为了躲避风浪,只能开足马力驶向南湾港。
可是作业区域离南湾港有几十公里,就算是在风平浪静的情况下,不大点的小渔船也需要两三个小时才能到达。
海面上的风浪不同于江河湖泊,万吨巨轮都难以承受的压力,就更别说小渔船了,一个浪头打下来瞬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那一天,涠洲岛上百条小渔船,就在亲人的注视之下,眼睁睁地被海浪给吞没了,事后别说是渔民的尸骨,就连个渔船碎片都没有找到。
目睹这一惨状的人群当中,有个33岁的男子叫陈光权。
他是涠洲岛上土生土长的渔民,祖辈几代人都生活在这个地方,出海打鱼也是维持生活的老本行。
这一天正好家里有事,他没有跟着伙计们一起出海作业,侥幸躲过了一劫,但是这件事对他的触动很大。
试想,前一天还在一起有说有笑、把酒言欢的老伙计,在自己的眼皮底下葬身大海,换成谁也不可能心里面没有一点触动。
伤心难过的陈光权回到家里之后,跟父亲说起了这件事,想要在岛上修个避风港。
父亲听了儿子的想法吃了一惊,连政府都办不到的事情,一个普通的渔民就想干,怕不是脑子坏掉了吧!
实际上,有关部门早就想在涠洲岛修个港口,但是考虑到实际情况也只得作罢。
因为这个地方,基本上就算是正处在风暴口,施工难度大不说,经常在附近作业的还都是小渔船,港口修的大了不值当,小了又有点不值顾。
与其在涠洲岛大费周章,不如集中力量修个大港口,大小船只都能兼顾到。
陈光权也是个很有主见的人,面对父亲的质疑并没有过多反驳,只是说了一句:“不去做哪知道做不成?”
打定主意之后,第二天他就赶着牛车去拉石头,踏上建造港口的漫长征程。
都知道,建造港口的工程非常浩大,想要全部依靠人力修建是难上加难,大型机械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陈光权的工具却极其简单,一人、一牛、一板车、一铁杵,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
在常人看来,就这些装备就像修建避风港,简直就跟孩子们过家家差不多,无异于痴人说梦异想天开。
从陈光权第一天建港起,质疑的声音就从来没有停过,有说他傻的,也有揣着手看笑话的。
别说别人,就连他自己最初那一段时间,也差点没有坚持下去。
几十上百斤的大石头,他连撬带扛弄到牛车上,拉到地方再堆砌起来,一天下来浑身酸痛像是散了架一样。
他也一度怀疑,照这样的搞法自己能坚持多久?最终又能不能把避风港建起来呢?
可不管怎么说,他还是咬着牙坚持了下来,但整个过程也没有那么顺利。
时间一晃过去了两三年,在陈光权日复一日地坚持下,避风港总算是有了一点进展,最起码看上去有了一点港口的样子。
可是一场台风过去之后,他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刚堆砌起来的堤坝就被海浪给冲垮了。
但是他心志坚定,不服输、不低头,台风过去之后又开始了避风港的建设。
他的行为也逐渐感动了很多人,不仅说风凉话看热闹的没有了,还有很多生活在岛上的渔民,闲暇之余也会主动到港口帮忙修建。
有些渔民出不上力,每次打鱼归来就给他家分点收获,积少成多一家人的生活也不成问题。
学校里还给他的孩子免去了所有费用,也算是对他的一种有力支持。
直到2016年,陈光权已经成了一个鬓发斑白的老人,但涠洲岛总算有了自己的港口,不仅本岛的渔船,附近的渔船也经常过来停靠或躲避风浪。
后来有关部门也参与了进来,把港口进行了加固,并完善了配套设施。
当地人把这个港口称为“马拉港”,陈光权也收获了“当代愚公”的美誉,并于2019年登上了“中国好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