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好躲避处后,我们应该蹲下或坐下,脸朝下,额头枕在两臂上……”1月14日下午,在西藏军区青藏兵站部救援官兵搭建起的一所“帐篷学校”内,近40名灾区小朋友坐在“课桌”前,观看中士尚晶晶演示地震后自救动作要点。

“灯在晃,我和姐姐在一起不敢动。”小男孩古入米玛回忆起前一晚余震带来的强烈晃动仍然心有余悸。

“地震到来,我们一定要保持冷静,不要乱跑。”这所由尚晶晶和战友们共同搭建的“帐篷学校”坐落在定日县措果乡吉翁村临时安置点内,虽然已是寒假,但安置点的小朋友们每天都会赶来听解放军叔叔、阿姨上课。

“在这里,我们主要针对心理创伤修复、健康防疫、紧急避险等内容开设互动讲堂。”尚晶晶介绍,他们通过和小朋友们一起互动,来帮助他们缓解焦虑、抑郁等心理倾向,同步增强面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接上级命令,我野战综合保障队立即由战备训练状态转入应急救援模式。”1月7日,西藏军区青藏兵站部某高原野外驻训场上,官兵接到上级命令,机动前出至灾区参加紧急救援保障任务。部队随即整合各保障要素,由驻训地域前往日喀则长所乡、措果乡等灾区一线。

驻训场上,炊事、仓储、医疗、住宿等模块化保障方舱同步收拢,运输车辆携带新鲜蔬菜、肉蛋、米面等主副食品,以及取暖炉、药品等各类保障物资奔赴救灾一线。

“早一分钟抵达,老百姓就能早一分钟吃到热乎饭。”行进途中,炊事方舱内,上等兵仁青巴丁和两名战友正在切配副食。为了节约时间,他们将洗好的蔬菜搬进方舱,边行进边备菜。近5个小时车程,他和战友们在颠簸摇晃中完成近800人餐次副食切配。

据了解,该部官兵常年赴高原复杂环境执行任务,具有灵活机动、快速进驻、综合保障等特点,能充分满足灾区各类保障需求。

进驻灾区后,他们利用自身保障能力优势,第一时间组织医疗巡诊、热食供应和安置点搭设。按照“分区负责、建制用兵”的原则,先后开设古荣村、吉翁村、曲洛乡中心小学等5个固定综合保障点,以及杂村、西噶村等8个临时保障点,常态开展食宿供应、医疗救治、物资转运等保障任务。

作为第一支进驻灾区的军队医疗力量,西藏军区青藏兵站部驻训分队野战医疗队跟随部队,第一时间前往受灾一线开展巡诊。

在一处临时安置点内,30多顶帐篷整齐排列,每个帐篷内平均安置10人,最多的有30多人。医疗队员李相俊在一名翻译的带领下,挨个帐篷进行巡诊,确保一人不落。遇到病人,他认真问诊、查体、登记、处理,然后发药品,并详细交待药品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为最后一名村民处理完伤口,返回保障点已是1月8日凌晨。那一晚,李相俊和战友们抢救后送重伤员3名,诊治病人35名,巡诊600余人。

该部茶江村保障点每天要消耗200多公斤大米,这个由13名官兵负责的综合保障点,除了提供20顶帐篷和10间方舱的住宿保障外,每天要为受灾群众和救灾人员提供2200余餐次主食、1600余份配菜,还要将饭菜送往其他4个点位。

为了让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吃到热腾腾的主食,下士张治每天要淘洗近20袋大米,24格的蒸饭车需要使用6个梯次才能满足需求。几天下来,张治的双手被冰冷的淘米水浸得又红又肿。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是战场。”连日来,该部官兵始终以实战标准要求自己,坚决完成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古荣村是该部驻村保障的点位之一,每天临近饭点,村里的孩子就会赶来,把供应点团团围住。“叔叔我喜欢吃这个”“叔叔给我多打点……”欢声笑语中,官兵们把一份份饭餐递到他们手中,孩子们的脸上露出纯真的笑容。

截至目前,茶江、古荣保障点已为受灾群众和救灾人员提供热食近3万餐次。

此次地震受灾最严重的地点之一杂村,距离震中措果乡直线距离大约10公里,是该部医疗队每天巡诊的8个点位之一。

1月10日,杂村安置点板房内,小女孩尼玛央宗焦急地等待医疗队为她的姐姐拉巴卓玛换药。

“她的腿打了石膏,现在还有点肿,不能下地,要抬高一点……”医疗队员孙士奎一边换药,一边向她的家人叮嘱注意事项。

治疗结束后,尼玛央宗害羞地将手中的苹果递给孙士奎:“谢谢解放军叔叔。”“苹果你和姐姐留着吃。”孙士奎将苹果放回拉巴卓玛的床头,和战友又赶赴下一个巡诊点位。

在做好医疗救治的同时,该部还派出心理服务小队走进各个安置点位,和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做游戏、讲故事。

“下一个游戏我们一起来玩老鹰捉小鸡,哪个小朋友愿意来当老鹰?”杂村安置点的空地上,医疗队成员任村千惠和孩子们手拉手追逐游戏,明媚的阳光下,欢声笑语回荡在安置点上空。

来源:中国青年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