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寡妇》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杜荀鹤的这首《山中寡妇》写于晚唐。相比李白、杜甫,杜荀鹤是唐朝一位不算出名的诗人。他生长于破落农村,曾经历过漫长的贫困生活,所以对社会有着深刻的认知和感受,对晚唐这最黑暗和动乱的年代有着切身的体会。他继承了杜甫、白居易等诗人倡导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写下了大量揭露统治者罪恶和同情人民疾苦的诗篇,反映出当时最真实的社会。



诗的意思大概就是说,晚唐社会动荡,战乱不息,一位寡妇因为丈夫死于兵祸,没办法,她只好逃到深山的破茅屋中栖身度日。穿的是粗麻衣衫,头发枯黄,面容憔悴。但即使这样,统治者依然没有放过她,而是让她纳税,而且手段很残忍。古代农民以农桑为本,由于战争的破坏,桑林伐尽了,田园荒芜了,而官府照样不顾百姓的死活,照旧逼税和“征苗”。这位寡妇只能野菜连根吃,生柴带叶烧,残酷的赋税剥削和无情的压榨,使这位孤苦贫穷的寡妇简直难以为生。

对如此孤苦无依的妇人,官府依然不放弃,对她如狼似虎的盘剥掠夺。更何况寡妇还住在深山之中,却无法逃过赋税和徭役的压榨,说明封建统治阶级征收赋税,无所不至,无孔不入,已到了无可逃避的地步。



“苛政猛于虎也”,兵祸之惨酷,朝廷之乱腐,官府之暴虐,百姓之痛苦,自显诗中。为什么专制社会这么多苛捐杂税、巧立名目,想千方设百计的去敲骨吸髓的压榨民众呢?根本原因在于专制,在于统治。

为什么专制社会这么多苛捐杂税?

在一个专制社会中,统治是相当残酷的,权力是垄断,垄断于君主,整个社会一切都是君主的。君主凌驾于任何法律和制度之上,权大于法,言出即法,统治是为了维护皇家的利益,一家的利益而已。任何不利于统治的都会被消灭于无形之中,统治者利用国家机器和统治工具对民众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榨。他们不会放过任何一丝能够压榨的机会。这是根本原因。

专制社会就是维护统治者的利益。



其次,在专制社会中,君主通过自上而下层层任命官吏的方式来完成权力的确定和行使,这就决定了统治者的权力来源于君主和上级,所以他们根本不需要在意民众的想法,只需要完成上级和君主交办的任务就行了。至于人民能不能穿暖,能不能吃饱,能不能住好,有什么关系。他们关心的是上级满不满意,君主高不高兴,能不能获得提拔和重用,能不能获得君主的青睐,能不能把税收起来,把钱收起来,让君主和上级满意和高兴,这才是重点。



因为他们的权力来源根本不在于人民,人民也无权过问和监督,所以他们对民众是敲骨吸髓,是过度的执法和统治,只要能把税收起来,只要能苛捐杂税,那一定是苛捐杂税,毫不在乎民众的冷暖和生死。而专制社会末期,权力的垄断和压榨更是加剧了社会的腐败。



比如晚清时期,为了收税更是发明各种荒唐的税收,田赋之外,盐税附加也是五花八门,如护送费、护商费、团防费、教育费、路捐、口捐、食户捐、地皮捐、伤兵抚恤捐、乐捐、磨捐等。田赋和盐税附加之外,还有针对具体货物或物品等征收的杂捐,五花八门,包罗万象。诸种苛捐杂税中,“粪捐”或“粪税”无疑是最臭名昭著者。

庚子赔款,四川每年要摊派220万两白银,总督奎俊罗掘无门,有关记载说,有一天,总督“见农民入城担粪,即抽粪税,每担取数文,每厕月取数百文,税至于粪,真无微不至”。据说讽刺大师刘师亮即愤然写下“自古未闻粪有税,而今只剩屁无捐”。“粪捐”或“粪税”可以证明当时的苛捐杂税是多么的荒唐,社会多么黑暗。

本文参考文献:

《全唐诗》

李志明.讽时刺世的《山中寡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