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国企业对乌克兰马达西奇公司的收购,因乌克兰国家反垄断委员会的插手而再度搁置。面对这一干涉,中国企业果断提起国际仲裁,期望借助法律途径妥善解决。一旦胜诉,乌克兰方面需赔偿约 35 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 229 亿。本以为经历此事,中国企业会对乌克兰合作持谨慎态度,然而近日乌克兰却又获得一份来自中国的大单。



据外媒《防务新闻》1 月 17 日消息,乌克兰知名航空发动机制造商马达西奇公司与中国签订新协议,将向中国供应 400 台 AL - 322 发动机,合同金额约 8 亿美元,折合人民币 50 亿元。对于濒临破产的马达西奇公司而言,这笔订单无疑是雪中送炭。

AL - 322 发动机在中国主要用于洪都集团教练 - 10 高级教练机以及 “猎鹰” 双发。随着中国先进战斗机数量增长,对优秀飞行员需求激增。若以一千架先进战机计算,未来教练 - 10 需求将超 200 架,每架需两台引擎,加上备用引擎,即便不考虑 “猎鹰”,教练 - 10 也需 400 - 600 个引擎。此次采购基本可满足教练 - 10 未来 10 年的发动机需求。



有人或许疑惑,教练 - 10 作为重点机型,为何不像歼 - 10、歼 - 11 那样实现发动机国产化?中国航发技术近年来取得显著进步,如涡扇 10 - C、涡扇 - 15 和涡扇 - 18 等,似乎不应再依赖乌克兰航发。况且马达西奇收购案悬而未决,欠款未赔,如今却又斥资 50 亿购买其发动机,这背后究竟为何?

实则,这是基于多方面的理性考量。一方面,AL - 322 发动机虽采用模块化设计,融入大量新技术、新材料,基本型推力达 2600 公斤,加力型推力 4200 公斤,但在当前中国战机装备体系中,其适配性极为有限,仅能与教练 - 10 配套,其他机型难以适用。



另一方面,乌克兰 AL - 322 发动机产线成熟,产品质量有保障。而中国现阶段面临空军 “机等人” 的紧迫局面,对飞行员的需求与日俱增。若自行研发国产引擎,从研发到装备至少需五到八年,时间成本过高。在中国航发发展战略中,对于必须国产化的关键技术,会全力以赴;而对于适配性窄、非核心且国外有成熟产品的部分,适时采购也是一种务实之举,一切都是为了中国航空事业的快速发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