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传承与创新”为主题的“中国玺印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研讨会”在北京盛大召开。会上,为纪念故宫博物院建院一百周年而特别创作的玺印创新作品“百年宫印”正式亮相,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和业界的关注。
此次研讨会汇聚了众多行业权威人士,包括著名艺术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朱曜奎,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李季、陈丽华、张之铸、谢方开,北京工美集团原党委书记李节,以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铁城、刘永森、程淑美等。他们共同围绕中国玺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展开深入探讨,并对“百年宫印”进行了品鉴。
朱曜奎(中)、李节、谢方开、李季、刘永森(左一至左四)、程淑美、张铁城、陈丽华、张之铸(右四到右一)
“百年宫印”由张铁城、刘永森、程淑美三位工艺美术大师联袂创作,其设计独具匠心,采用“宫”字型玺印造型,融合了玉雕、花丝、景泰蓝三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并结合造玺制印、宝石镶嵌、螺钿镶嵌等共六大宫廷技艺,完美呈现了故宫宫廷文化的精髓,展现了传统与现代、艺术与工艺的深度融合。著名艺术家朱曜奎担任艺术设计总指导,并亲笔题词“百年宫印 革故鼎新”,题字被用于印文。
朱曜奎亲笔题词“百年宫印 革故鼎新”
与会专家对“百年宫印”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陈丽华表示,“百年宫印”因故宫百年这一重大题材而诞生,具有极高的历史意义和纪念价值。她指出,故宫百年是国家大事,100年等一回,以重器铭记这一盛事,“百年宫印”当之无愧。
故宫博物院原常务副院长李季认为,“百年宫印”是中国三千年玺印史上划时代的作品。他强调,玺印作为国之重器,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百年宫印”将玉雕、花丝、景泰蓝三大非遗技艺融合于一印,开创了中国玺印史上的先河。
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张之铸指出,“百年宫印”首次采用景泰蓝工艺制印,这是3000年来从未有过的创新。他提到,景泰蓝作为皇家工艺,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百年宫印”上的花丝龙凤栩栩如生,为玺印增添了画龙点睛之笔。
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谢方开表示,“百年宫印”汇集了三大非遗工艺和六大宫廷技艺,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与传承。他认为,这一创新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为玺印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谢方开、李季、陈丽华、张之铸(从左至右)
给予“百年宫印”高度评价
“百年宫印”的创作团队也分享了他们的创作心得。玉雕大师张铁城表示,这是他首次将玉雕与景泰蓝、花丝工艺融合创新,也是他继2008年“奥运徽宝”之后的又一力作。程淑美和刘永森则分别表示,这是他们第一次参与玺印创作,并分别完成了第一部花丝玺印作品和景泰蓝玺印作品。
张铁城(左)、刘永森(中)、程淑美(右)
从百年奥运到百年故宫,从奥运徽宝到百年宫印
张铁城玺印融合技艺创新的开山之作
北京工美集团原党委书记李节指出,“百年宫印”不仅是对故宫博物院百年华诞的献礼,更是中国玺印收藏领域的一次升级。他提到,与“奥运徽宝”相比,“百年宫印”融合了更多非遗工艺,规格更高,代表了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的最高水平。
因故宫百年重大题材而诞生的中国当代融合创新玺印
“百年宫印”的发布,不仅为故宫博物院百年华诞增添了光彩,也为中国传统玺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这一作品将激励更多创作者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推动中国玺印文化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百年宫印 “印”领未来 开创当代玺印收藏新纪元
“百年宫印”融合三大非遗工艺、六大宫廷绝技,献礼故宫博物院首个百年华诞,寓意故宫从昔日的“皇家宫殿”华丽转身为“人民的博物馆”,也象征故宫宫廷文化从曾经的“皇家专属”如今走入寻常百姓家,反映了一百年来的沧桑巨变与文化传承。
“百年宫印”取“宫”字形,将“宫”立体化演绎。宫字一点取材于“海水江崖纹”和“玉璧”的图形元素。顶部玉雕江崖海水纹,以乾隆工玉雕技艺呈现江崖海水的层次和细节,寓意江山永固。其上的玉璧形制以非遗錾刻工艺雕刻四合如意纹,中间镶嵌红宝石。玉璧是古代礼天的神圣之物,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江崖海水玉雕置于双龙戏珠花丝之上。
主体部分正背面两个“口”字均以传统非遗文化瑰宝“螺钿工艺”铺底,天然贝壳的梦幻色彩极其炫丽,其上镶嵌花丝立体建筑花丝浮雕。正面上部为故宫铜狮和角楼,下部为故宫金水桥和太和殿。背面上部为故宫乾清宫,下部为故宫御花园。
主体左右两侧用景泰蓝和花丝技艺呈现,景泰蓝部分以江崖海水和云纹铺底,左右分别以立体花丝龙和立体花丝凤凰镶嵌于上,龙凤呈祥,呼之欲出,在方寸之间彰显中国传统技艺的极致审美。
“百年宫印”不仅展现了中国玺印文化的深厚底蕴,更彰显出其在新时代的蓬勃活力与无限潜力,堪称传统与现代交融、艺术与工艺辉映的典范之作,让人深刻地感受到玺印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的独特魅力。
责任编辑:姜泽菲(EK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