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崔宇晴 陶春燕
音乐响起来,舞蹈跳起来,笑容扬起来,“村晚”看起来!
1月20日上午十点,2025乡村放歌“我们的村晚”——耿店村晚在茌平区贾寨镇耿店村党群服务中心热闹开场。伴随着运河大集的处处喧腾,寒冬暖阳下,村民们早早落座,围了一排又一排,演员们轮番上场,将一个个取材于田间地头、发源于家家户户的节目搬上舞台,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让乡村里即将到来的新春佳节,年味更加浓郁。
这是耿店“村晚”举办的第三年,也是耿店村“棚”勃发展的好多年,这场当地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文化盛宴,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鲁西平原上的这个“明星村庄”,每一步都走得闪闪发光。
村民登台当主角
唱演乡村新发展
“村晚”在一支《中华全家福》舞蹈中欢快开场,全国人大代表、耿店村党支部书记耿遵珠现场写福送福,正式拉开了村晚的序幕。“春之声”“夏之梦”“秋之韵”“冬之魂”四大篇章在连绵不绝的热闹里描绘出了耿店村振兴繁荣的美好图景。
“往年都是请文艺队来,这次更接地气,咱农民当主角,自己上台演。”贾寨镇文化站站长赵玉国是每一年村晚的总统筹,他的演员们,都是镇上的村民,平时有人忙着务工,有人忙着务农,但因为同样的喜好,大家聚在一起,通过最朴实的表演方式,展现出对家乡的热爱。“今年的节目大多源自村民的日常生活,强调原汁原味、土生土长、自导自演,只要有想法、有才艺,人人都可以当乡村‘代言人’”赵玉国说。
“咱村上有一个叫耿付达的,人家扣了12个大棚,挣了六七十万!”小品《棚二代相亲》甫一排出便备受关注,它讲述了耿店村的年轻人春节回家相亲,看到家乡发展前景,决定返乡创业的故事,是文化站之前爆火的移风易俗小品《退彩礼》的“前传”,原型则是在“村晚”现场忙碌不停的村民耿红妍。
耿红妍和丈夫耿付达是村里地地道道的“棚二代”,最近家里的大棚每天能收2000斤左右的辣椒,丰收的忙碌搭载着富裕的欢歌,小两口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耿红妍闲暇之余,常常前来文化站帮忙,这次村晚,她参与了四个节目的演出,还负责买道具、布置舞台、联系村民等,是“村晚”当之无愧的“主力军”。
《棚二代相亲》小品
“现在咱扣大棚可省事了,全部都是高科技、高发展,自动喷洒、自动喷药,不用下多大的力......”《棚二代相亲》里演员贾红兰的一句台词,真实反映出了当下耿店村现代农业的蓬勃发展。从最初的传统农业种植,到如今成为远近闻名的“鲁西小寿光”,耿店村大棚蔬菜产业引进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华丽蜕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棚二代”们纷纷回乡创业,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基层文化“活”起来
富了“口袋”富“脑袋”
苗红艳是耿红妍在文化站的好友,同时也是贾寨镇“双河演艺队”的队长,三年的“村晚”她每年都会参加,今年更是首次以戏曲装扮演唱了豫剧《打金枝》的选段。为让表演效果更好,文化站特意从茌平区梆子剧团请来了专业老师范在民来给大伙儿做指导,提升动作和音韵。这样的机会让本就爱好文艺的她倍感珍惜,也更加深刻感受到了家乡近几年来的文化发展,“以前啥都没有,大家闲了就只坐在一起聊天,现在百姓的文化生活更丰富了,能消遣的方式更多了,学习的机会也多了。”苗红艳说。
苗红艳(右二)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能够展现乡村的新气象,注入新活力。“以前这里的老百姓只知道种菜、买菜、挣钱、存钱,生活富裕但是精神是贫乏的,现在有了文化演出、有了社区大学,明显精神富足多了。”见证了耿店村文化一步步走向繁荣的赵玉国在寻求文化创新的道路上一直不停努力,但乡村文化不管怎么发展,他始终都要求从现实出发,看身边人,讲身边事,“没有什么很高大上的东西,就是实实在在村里的这些事,但是乡愁味特别浓。”赵玉国说。
大连理工大学“乡艺行·齐鲁之韵”社会实践团的队长李春慧是贾寨镇走出去的大学生,此次,她带领着她的队员们在“村晚”上表演了一支古典舞,也是本次“村晚”的一个重要创新。表演现场,想到自己小时候家乡的样子,李春慧直言:“变化非常大,小朋友们都会点才艺,老年人也是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了。”
耿店“村晚”举办三年,每一年的地点都有变化,第一年在社区,第二年在农贸市场,第三年就在新建成的党群服务中心。“村晚”导演靖德刚说:“我们看到的是地点的变化,但其实是耿店这三年来发展的变化,乡亲们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同时,他们的精神生活也是丰富多彩。”
透过“村晚”看耿店
谁不说咱家乡好
“棚二代是咱新名片,扎根在家乡把梦圆。科技领先、能闯敢干,家门口闯出一片天。田野里大棚一片片……”熟悉的伴奏响起,耿店村的村歌《棚棚勃勃咱耿店》又一次点燃了全场的热情,在那音符上跳跃着的一句句歌词,把当初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今都变成了现实,家乡人满意,外来人称赞。
新华社记者张力元连续三年都来了耿店的“村晚”现场,今年更是主动参与了“村晚”互动游戏,还拿到了第一名,领了一个小奖品。在她看来,耿店村与其他乡村最大的不同就是年轻人多,“这个乡村位于鲁西平原,既不依山也不靠水,但是靠着种棚把产业做大了,把日子过好了,年轻人都愿意带着他们的想法、创意、干劲回来了,让这个乡村特别的有活力。”此外,张力元称,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自己也一直在关注着耿店的发展,“这个村的村貌的变化、老百姓精气神的变化、大伙儿日子红红火火的那种喜悦。虽然只是我们报道上的几行字,但却是他们日复一日的真实生活,是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来的美好生活。”
张力元(前一)参与互动游戏
台上的节目一个接着一个,以不同的方式讲述着一个接一个的乡村振兴故事,台前摆放的黄瓜、辣椒、茄子、芸豆是特意从大棚里请来的“观众”,它们和乡亲们一起拼搏致富,也一起欢快起舞,耿遵珠站在台下,看着那些棚内结出的硕果,他说:“今年天气好,是个丰收年,老百姓正卖着钱哩,现在一家一天能卖好几千块钱,都非常喜庆。”家家户户住上楼房,家家户户开上轿车,每年能有几十万的收入,村民们过着祥和的生活,如今,这样的日子,在耿店村处处可见,人人可感,幸福的模样,可触可达。
一边是盛满丰收喜悦的大美乡村,一边是引人驻足观看的精彩节目,演的是乡亲,说的是乡音,从最初的简单联欢,到发展为如今集歌舞、戏曲、小品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综合性演出,“村晚”的每一步成长,都印刻着耿店村乡村振兴的足迹,勾勒出一幅幸福家园的美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