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皖江南岸的池州市贵池区是池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贵池之名,来源于昭明太子萧统在池州钓鱼时的一句感慨:“水出鱼美,名为贵池。”在很多人看来,明明是山水秀美的温婉之貌,贵池却偏偏有着钢铁铸就的硬核之质。

如今,贵池这一方宝地,正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目光——区域综合竞争力位列全省市辖区第9,入选中部地区综合竞争力百强区……曾经的传统农业区,如何实现工业经济的高速崛起?高质量发展的背后,新质生产力走出了怎样的路径?不妨先从他们的选择说起……


贵池秀美风光。

“抢”来的“龙头”


池州首个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池州高新区。

今年60岁的张维忠最近有些忙,刚刚列席完池州市政协会议,便马不停蹄赶回工厂,布置春节期间的生产工作。忙完这一切,笑称一年有360天都在生产一线的他,终于可以回家乡温州过年了。张维忠是安徽金池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今年是他来贵池的第六年。

回想当年为何选择在贵池创业,张维忠归结为“机缘巧合”——彼时,温州商人张维忠已经在上海创设五星铜业十多年,并且在创业板上市。

然而想要在上海扩大产能,土地、人工都受限制。于是,2019年张维忠便开始在长三角其他地区寻找新的生产基地,最终把目标锁定在安徽。

张维忠最初在安徽考察的城市名单中,并没有池州。“也是机缘巧合,一个朋友说来池州看一看吧,就当玩一趟了。”考察结束后,池州市贵池区的领导抢先一步到上海拜访了张维忠,满满的诚意让他很快做出决定:落户池州高新区。

342 亩一期项目土地、电力专线对口、拓宽厂址前方公路,以及对项目大力支持的承诺……从落户到第一台炉投产,金池仅用了9个月。

而张维忠的选择,为正在发力新兴产业的贵池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安徽金池新材料公司车间一角。

在安徽金池新材料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一台台大型机器高速运转,以废杂铜为主的生产原料经过熔炼、锯切、热轧、分切等工序后,变成高精度超薄铜板带,最薄可以轧至0.08毫米。而这些铜产品,目前在新能源汽车、特种电缆及变压器行业等领域被广泛应用。金池的合作商也涵盖了宁德时代等众多知名品牌。

面对市场需求的不断提升,张维忠再次做出了选择——对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

不久后,金池新材料数字化运营中心投入运营,通过 5G 全连接智能工厂数字化转型项目,企业产品合格率、优良品率分别提高到99.8%、95%,生产效率大大提高,2024年实现产值34亿元。

在张维忠看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不断更新技术,既是市场的需求,更是在政府支持下,池州高新区内新材料产业企业共同进步的结果。

这两年,贵池区重点布局新材料产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两新一装”主导产业,通过补链强链厚积成势,集聚度达 70%,连续三年成为省制造业发展综合10强区。


池州巨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其中,新材料产业培强10亿级“链主”企业5家,亿级“链条”企业12家,产值320亿元、增长20%。

本土的觉醒


安徽鸿叶集团签约。

在贵池区三大主导产业中,在竹海中闯出一片天地的安徽鸿叶集团显得颇为清新脱俗。

从1993年到2025年,从小镇的第一家民营企业,到强势“出圈”成为国家龙头企业,再到引领国际市场……董事长殷明亮认为,这是鸿叶在每个关键节点上都做出了正确选择,成功转型,并且一直坚持了下来。

牙签、烧烤串、竹筷、竹刀叉勺……一直以来,鸿叶的竹制品都是一些常规款。2017 年因为即将实施的“禁塑令”,殷明亮决定开发一款竹吸管。

可当时在国内,竹子的加工设备工艺还比较落后,几乎找不到可以直接拿来的经验。鸿叶先后聘请了4个团队,耗资1000多万元,历时数年,终于研发出全球首款竹吸管。

“ 比预想难太多 ,但没有退路。”殷明亮的坚持,让这支竹吸管迅速红遍海内外市场。也正是凭着这支小吸管,鸿叶集团作为国内唯一的民营企业受邀参加联合国气候大会,向世界分享“以竹代塑”的经验。

目前,该公司已建成国内最大的竹签、竹筷、竹吸管生产和出口基地,产品远销110个国家和地区。

2024 年,鸿叶集团又联合中车山东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主攻“全竹循环利用+炭材料精深加工”两大赛道,打造全国分布式循环经济产业园和集中式炭精深加工总部。

如何向“新”提“质”,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制造业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贵池一直在努力。

然而,身处新一轮产业变革的十字路口,如何不盲目跟风,让本土“血脉觉醒”?


贵池船舶工业基地航拍。

沿着贵池区乌沙镇北的长江主航道南侧,几十架龙门吊依次排开,一艘艘轮船在长江边逐渐成型。这里便是贵池区“东西南北”四大产业板块的北部“ 增长极”——贵池船舶工业基地。

到安徽池州造船,是江苏扬州船老板谢飞的选择。“我们是 2011年通过招商引资过来的,池州营商环境很好,对船舶基地的发展也很重视。”

其实,乌沙镇虽然临江,过去并没有造船业。“十四五”规划对长江岸线资源进行整合,特别是长江大保护政策实施后,贵池区及乌沙镇抓住机遇,选择发展造船产业。

十几年间,从一片滩涂,到如今的“安徽船谷”,当地推动船舶制造业向“智造”转变,逐渐走出一条从修船、造船到全链条高端化发展的转型发展之路。目前,这里已成为南京上游最大的船舶修造集聚区,造船完工量占据安徽全省份额的半壁江山。

更让谢飞期待的是,船舶基地后面的乌沙社区近 670 亩的空地上,贵池区智能绿色船舶制造基地项目正在加紧推进。

这无疑又是一次高端、绿色、智能的选择。

未来,这里将构建一个由船体数字化车间、智能单元、智能生产线、感知系统和智能管控系统等组成的智能绿色园区,船企生产不再受汛期和高温影响,更有利于长江岸线的保护。一个具备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生态、全球视野的国际化绿色海工产业集聚区呼之欲出。

“目前,我们正以加快打造‘安徽船谷’船舶重镇为目标,朝着国际化船舶海工产业集聚区迈进。”贵池区乌沙镇党委书记李芳胜信心满满地表示。

选择的底气

在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浩瀚征途中,每一个选择都如同航船上的舵手,引领着方向,决定着未来。

企业老板的选择,更多是源自政府的决策。

不妨先看一组数据:2024年上半年,贵池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6.7%。

一个传统的农业区,是如何实现工业崛起的?

简单来说,贵池的历届主政者,都有一个共同的选择,就是抓住“产业强区”,并一以贯之。

但在贵池,发展什么样的产业,并非盲目跟风,也不是追逐最贵最好,而是依据本地资源的特点,选择最适合的,这早已成为当地政府部门的共识。


贵池政务服务大厅一角。

“水多且美”的贵池原是传统工业强县,曾跻身全省“十强县”。2000年贵池撤市建区,城市框架不断扩大,区内仅有的工业园区历经数次搬迁,贵池区的发展进入徘徊期。2005 年以后,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确立工业强区战略,掀起大建园区、大上项目、大抓招商的热潮,工业经济开始快速发展。

2021 年,安徽提出发展十大新兴产业后,贵池区紧跟省市步伐,开始布局“两新两装”的产业方向。但在推进过程中,有些产业的确不适合本地发展,“两新两装”逐步调整为“两新一装”。

2025 年初,贵池区明确,要锚定“全市中流砥柱、全省发展标杆、长三角形成特色”的战略定位和“全省市辖区经济总量10强”的奋斗目标,紧扣深入实施“六大行动”、聚力打 造“ 五新贵池 ”工作主线 ,以“1234”产业提升行动为抓手,高效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先行区,全力争当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实现高质量发展,核心是产业。近些年,贵池区坚持“产业强区”战略不动摇,产业发展着力延链补链强链,持续做强先进制造业和绿色矿业两大支撑,一体化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和未来产业谋划布局,激活“存量”、扩大“增量”、催生“变量”,产业逐步集聚成群,初步形成“东西南北”四大优势产业板块,构筑起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

在东部,新兴产业聚能起势。作为贵池区新兴产业集聚地,池州高新区东区依托“两新一装”的产业基础,推动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的一批新兴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

西部重点打造传统工业板块,实施制造业绿色化、高端化改造工程,加快“两钢一铜一铝”等重点企业优化升级。南部重点打造绿色矿业板块,深度、高效开发利用矿业资源,接续实施“三绿共建”行动。北部重点打造船舶绿色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良好的营商环境也给了每一次选择以底气。

金池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维忠如今幽默地称自己是贵池的“招商大使”。“别人问我能不能来,我都会告诉他们,当地政府的政策和服务非常到位。”

今年,贵池区将顺应招商引资新形势,因地制宜谋求招商新路径,组建招商公司,用好基金招商、场景招商等新打法。健全“一站式”审批机制,持续擦亮“‘贵’在服务”营商环境品牌,让更多企业选择贵池。

选择,可能会面临失败,但更意味着勇于创新和敢于担当。

贵池在产业升级的道路上,没有现成的答案,唯有不断探索、勇于尝试——传统产业“迭代”、新兴产业“抢滩”、未来产业“占先”,三产高质量协同发展,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道路上,贵池的未来将不是梦。

(安徽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