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桑尼亚姆万扎卫星城供水项目是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重要民生工程。图为在坦桑尼亚姆万扎省米松圭,凯尔文(左二)与同事接通水管后赢得当地居民鼓掌欢呼(2023年6月13日摄) 王冠森摄/本刊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王小鹏

  从千年前的古丝绸之路,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文明交流融合让世界文明百花园更加姹紫嫣红。自2013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取得了重大成就,一批令世人瞩目、展现中国基建实力的“硬核”项目落地开花。在“大基建”以“中国速度”改变共建国家面貌的同时,农业合作、教育培训、水利和卫生健康等领域的一批“小而美”民生项目亦稳步开展,改善了共建国家民众的生产生活。

  2023年11月共建“一带一路”十年扬帆再起航之际,中国发布《坚定不移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的愿景与行动——共建“一带一路”未来十年发展展望》,倡议各方稳步提升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规模和效益,将“小而美”项目作为合作优先事项,多搞投资小、见效快、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好的项目,形成更多接地气、聚人心的合作成果。

  当前,共建“一带一路”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统筹“大基建”与“小而美”,结合“大写意”与“工笔画”。人们可以看到埃及新行政首都引人注目的385.8米的“非洲第一高楼”标志塔等重大工程正在扎实推进,菌草、鲁班工坊、水井、“光明行”等“小而美”的民生项目也在持续发展,遍地开花。

  一株“幸福草”造福千万家。中国菌草已在100多个国家落地生根,在脱贫、治沙、畜牧等领域释放巨大潜力,成为造福世界的“幸福草”。

  在卢旺达,自菌草技术引入以来,当地菌草产业发展迅速,不仅为市场提供了丰富的食用菌产品,还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有力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类似的成功案例在斐济、巴布亚新几内亚、中非共和国等国也屡见不鲜。这些国家采用菌草技术后,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还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鲁班工坊搭建起“一带一路”上共同发展的“技术驿站”,成为中外职业教育合作的耀眼名片。

  从2016年首个海外鲁班工坊在泰国设立,到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在非洲多国设立鲁班工坊,再到中亚地区鲁班工坊的陆续开设,已有30余个鲁班工坊在海外落地生根,学历教育累计培养学生近万人,实施职业培训超过3.1万人次。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10多年来,中国钻井技术让幸福水源源不断喷涌而出,不仅服务民众生活,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

  从西奈半岛到明亚省撒哈拉沙漠深处,从马特鲁省的锡瓦绿洲到阿斯旺考姆翁布沙漠,由中埃员工组成的水井施工队克服各种困难,帮助埃及累计钻探沙漠水井540余口。在井水滋润下,荒芜的沙漠逐步变为良田。

  非洲西部的塞内加尔毗邻撒哈拉沙漠,其中部和东部地区多为半沙漠地带,旱季气温高达45摄氏度。2017年3月,中方提供融资实施的乡村打井工程在塞内加尔启动,已解决塞内加尔诸多人口的吃水用水问题。

  传递爱心,送去光明,“光明行”义诊让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眼疾患者重见光明,在共建国家广受欢迎,架起国际友谊“民心桥”。

  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以来,中国医疗队先后为蒙古国、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斯里兰卡等多个国家的白内障患者成功实施近千例白内障复明手术。

  这些“小而美”项目与每个人的个体命运紧密相连,多数项目往往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而且效果上“看得见、摸得着”,能够迅速提升当地民众获得感、幸福感,受到共建国家民众一致欢迎。它们与重大标志性工程一起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国际感召力、影响力、凝聚力不断增强。

  一株株菌草、一个个工坊、一口口水井、一次次手术铺就了共建“一带一路”通民心、达民意、惠民生的阳光大道,是中国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的具体实践,也是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写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