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灵均

最早知道“罗田”这个地名,是幼学之年听《余叔岩唱腔选》,浏览所附文字介绍,知道了余叔岩是湖北罗田人,其祖父为余三胜。后来翻阅京剧资料时常遇见“罗田”二字。在安徽大学读书期间,我曾从湖北籍学者刘信芳教授学“出土文献”课程,听着刘老师的“湖广音”,想到了余三胜、余叔岩祖孙,就向刘信芳教授问及罗田的地望,刘老师告知:罗田在鄂东。后来在安徽省文联工作,了解到罗田与安庆、六安等地同属大别山区。

2024年11月初,我以嘉宾身份参加湖北罗田举办的首届“余三胜杯”中国京剧票友大会,第一次踏上了罗田这片神奇的土地。

京剧老生艺术,以谭鑫培(湖北江夏人)、余叔岩为主流。余叔岩的唱片伴随着我从少年时光至今,我的第一篇京剧论文就是《试论余叔岩表演艺术的意蕴》,借此与余叔岩之外孙刘真(1942—2014,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研究员)订交,并走上了京剧学研究之路。

这次罗田之行,与天南海北的旧友新知品茗叙旧、畅叙幽情,更有一番收获。听着罗田友人的乡谈,遥想余三胜、余紫云、余叔岩祖孙三代人的音容与事迹,倍感亲切。

以前罗田的知名度并不高,在我的故乡山东,一般人不知道罗田。

近年来,罗田县建九资河京剧小镇,大打“余三胜”“京剧三余”(余三胜、余紫云、余叔岩祖孙三人)的文化品牌,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一名京剧爱好者,自然是万分欣慰。

抚今追昔,睹物思人,遥想200多年前,少年余三胜走出大别山,坐科汉班,下汴梁,远赴北京,进而成为京剧史上最早成名的巨擘。


余三胜

据罗田友人讲,民国时期,普通民众从余三胜的故乡九资河镇(罗田县北部乡镇,位于大别山主峰天堂寨脚下)到武汉,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

想来余三胜生活的年代,交通条件应该更差,一个穷苦人家出身的少年,能走出深山,最终在京城梨园界闯出一片天地,收徒谭鑫培,培养其子余紫云(同光十三绝之一,京剧旦角演员,是“花衫”行当之先驱,对王瑶卿、梅兰芳影响极大),进而有其孙余叔岩横空出世,一门三代三杰,成为京剧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观,这其中蕴含着余氏家族的巨大创造力和坚强意志。


余紫云

余三胜的年代,湖北人在北京等地的影响远远不及安徽人,故而余三胜在京无力自组戏班,只好搭春台等徽班演出。由于皖、鄂两省山水相连,风俗人情相近,戏曲同行彼此交流不断,余三胜进京搭徽班也在常理之中。

余三胜在乱弹勃兴、皮黄初奏的京剧形成初期,背井离乡,以其非凡的艺术天赋和坚韧毅力,为早期京剧史的声腔体制和剧目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与程长庚、张二奎并称京剧“前三鼎甲”(当时的社会排名,张是状元,程是榜眼,余是探花)。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用来形容余三胜这位清代“北漂”,恰如其分。

余叔岩的生平资料不及同龄人梅兰芳,但较之其祖父,就丰富多彩了。

少年读书时,对余叔岩印象最深的就是其坚韧不拔的意志:早年的余叔岩由于劳累而嗓音受损,青少年时期倒仓以后,几乎一字不出,经过七八年的苦练,才有些哑嗓子,其嗓音条件远不及他的老师谭鑫培,更不如他的学生谭富英。面对“子弟无音客无本”的窘状,余叔岩没有消沉,依旧保持着豁达进取的心态。在师友的帮助下,他以人力弥补天赋的不足,内行人称之为“功夫嗓子”。

刘曾复教授曾言:“唱念做打四门功课中,余叔岩的唱功是最低的,因为他的嗓子压根就没有倒过来。”可就凭着一条哑嗓子和常年不懈的苦练,“十八张半”唱片竟然成为中国戏曲宝库的圭臬,代表着中国戏曲歌唱的最高水平。余叔岩享年仅53岁,但其艺术生命在“十八张半”唱片和后学传承中获得了不朽。

我曾对刘曾复教授言:余叔岩若是嗓音条件再好一些,他的成就可能会更大。刘老回答道:余叔岩要是有好的嗓音条件,可能就不会下那么大的苦功夫了。

1943年7月,余叔岩刚去世不久,凌霄汉阁主以“苦修苦练,细琢磨”七个字来概括余氏的一生,这与刘曾复教授的话互相参详,可谓知己之论。


余叔岩

在罗田期间,罗田友人多次提到罗田的交通状况。我想,这也是罗田以前社会知名度不高的原因之一吧。

但天性乐观的罗田人民不等不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21世纪信息社会的技术优势,首届“余三胜杯”中国京剧票友大会的直播参与人数多达数十万,最多可达百万,罗田也真正进入了民众视野。

罗田人民热爱自己的家乡,提起家乡的山川形胜、名人逸事更是滔滔不绝。新结识的罗田友人热情爽朗、恩怨分明,又不乏包容心,对十年前已去世的刘真老师也念念不忘,难忘他主动与罗田联系,以余叔岩后人的身份,退休之后从事京剧史料的整理与研究,为弘扬余派艺术默默地做贡献。

在首届“余三胜杯”中国京剧票友大会期间,罗田政府为参赛票友提供了优质服务,食宿全免,不收任何费用(包括助演、服装、道具、乐队伴奏等),还有数额不等的奖金。我耳闻目睹一些参赛票友高呼:罗田,一见如故乡!我们还会再来罗田!


余叔岩

从2023年10月举办“余三胜与余(叔岩)派艺术学术研讨会”开始,罗田一直致力于打造成为“京剧艺术旅游目的地”,扩大社会影响,如今长期的辛勤付出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在罗田即将踏上返程的汽车时,我看到余福林(余叔岩之侄孙)发来的微信,对在罗田相逢相识表示欣慰。我回答道:从您身上看到了余三爷(余叔岩)的影子。余福林热情开朗、妙语连珠,大有祖上遗风。在罗田认识的本地友人也不乏风趣之人,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回想多日来的所闻所见,意念油然而生:余三胜、余紫云、余叔岩三代之所以能在北京站稳脚跟,铸就一门梨园三泰斗的辉煌,与其祖孙幽默诙谐、逸趣横生的性情息息相关,这与北京人骨子里散发出来的幽默感以及大气包容的京城文化氛围相契合。罗田人与京剧的缘分,良有以也。

余音渺渺、余韵悠长,个人多年来的兴趣、求知、学术研究,竟然在罗田找到了融汇点。“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与罗田真是缘分匪浅。罗田之行,永留心田。期待下次,再续前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