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兴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
两岸家书记录着两岸共同的历史记忆、民族情感及家国情怀,承载着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基因,是两岸同宗的有力证明。随着电子通信逐渐取代传统书信,纸质版两岸家书开始步入消亡期,亟待抢救保护。做好两岸家书征集保护、活化利用等工作,对推动“以情促融”、心灵契合,推动海峡两岸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两岸家书中的家国情怀与重要作用
一是两岸家书承载了中华传统文化。两岸家书是传递情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家书具有记述真实可信、立意明德向善、内容丰富多样等鲜明特征。两岸家书将历代先贤所倡导的齐家立身、洁身自好等人生体悟警示后人,世代承袭,实现对家风家训的传承。
二是两岸家书是两岸宣传交流的重要工具。由于两岸分隔日久,同胞情感存在一定程度的疏离,两岸家书是两岸同胞亲情和记忆的载体,家书频繁来往,饱含浓浓的亲情。两岸家书是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直接体现,在海峡两岸沟通交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在与台湾同胞交流时应以情动人、耐心细致,寻求共鸣。
课题组赴泉州市灵溪社区同两岸家书亲历台胞调研座谈
三是两岸家书在对台宣传工作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富含情谊的两岸家书,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及人文价值,在全体中华儿女努力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新时代中,在反“独”促统方面发挥无可取代的作用。两岸家书跃然于纸上的同胞之间血脉亲情以及台胞的思乡情结,是两岸同胞血脉相连、骨肉情深的具象化鉴证。
二、两岸家书保护利用中存在的困难
据不完全统计,两岸开放探亲后,通过邮政专门传递的两岸家书数量逾千万件。截至目前,在公藏机构规范保护利用的家书数量仍然不足。
一是存世家书存在散佚损毁风险。已被征藏保护的两岸家书总量十分有限,大部分家书失散或损毁情况相当严重。两岸家书大多数散落于各地,专门保护不够,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护与征集的难度将越来越大,损毁散失的风险极大。据课题组调研发现,有些家书因为保存不当,会霉变虫蛀,自然灭失。还有些家书随着老一辈先人的过世,面临损毁风险。
课题组赴泉州市灵溪社区同两岸家书亲历台胞调研座谈
二是活化宣传工作尚需加大力度。相对于纸质媒介,多媒体更容易为群众所接受,有利于讲好家书背后的故事。目前,“互联网+”等形式利用不足,各类网站、公众号、视频号等新媒体发挥作用不够,持续扩大两岸家书保护征集在两岸群众中的知悉程度有待加强。同时,利用两岸家书创作的短视频、电视剧、纪录片等多媒体音视频文艺成果不足,两岸家书中的名人效应也尚未完全发挥。
三是数字化工作开展较为迟缓。两岸家书兼具文物性与文献性,做好修复保护、守住中华民族的文化宝藏工作至关重要,与此同时,如何使两岸家书中的文字走出故纸尘封、与更大范围的研究者与群众见面,是两岸家书工作面临的一大难题。目前,各地馆藏两岸家书数字化分类保存、文档编号入库等工作开展较为滞后。馆藏单位对于数字技术在家书保护过程中的使用率不高,甚至尚未大规模开展对两岸家书进行数字化处理、储存等工作。
三、关于加大对两岸家书活化利用的建议
在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过程中,两岸家书为未来促进两岸文化进一步融合提供着思考,需要持续加以保护利用。
一是扩大两岸家书征集范围。由档案及文博主管部门下文,鼓励相关单位开展两岸家书征集工作,征集对象包括两岸往来书信、明信片、电子邮件、微信等,征集方式以捐赠和专项经费购买相结合方式。形成“大力征集—加强保护—系统研究—共享成果”的长效机制。
二是加强对两岸家书的保护修复。聘请具有资质的专业保护单位、组织,共同保护开发两岸家书。将已经征藏的两岸家书进行数字化处理,及时修缮民间保存不善的家书。动员民间持有者将家书捐赠予具有保存能力的机构,尤其是公藏单位。对已经发现无法征集的家书,以扫描存储电子版的形式进行馆藏保存。
课题组赴厦门市连横历史文化研究院调研座谈
三是破除两岸家书资源共享壁垒。对已经征集的家书进行分级管理,与原持有者协商后设定资料密级,明确开放细则,对相关研究人员、组织、单位实行实名注册开放制度,使两岸家书数据库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与台湾岛内收藏机构共享资源,常态化更新两岸家书相关数据,使保存在祖国各地的两岸家书整合起来发挥文化融合作用。
四是促进两岸家书活化利用。由相关科研学术机构、收藏单位联合开展研究工作,对研究人员开放馆藏家书,推进两岸家书系统化、理论化研究。以课题立项等方式,委托高校及研究机构,对家书持有者及传承人进行资料搜集、口述访谈,保存影音影像,使两岸同胞口述者在追溯历史、表达情感中增进文化认同,也为后期制作可在两岸进行宣传的资料片储备第一手资料。
作者简介:闫兴 福建省委党校闽台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本课题项目系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教研咨一体化重点项目“两岸家书中的家国情怀”(2024JYZ08)结项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