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业农村工作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创业,致使老年村、空壳村不断涌现。乡村该如何实现振兴,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肥城市安驾庄镇地处泰山西麓、肥城南部,位于汶阳田核心腹地,辖71个行政村、8.9万人、10.5万亩耕地。“1+4+1”乡村振兴新路径,正是安驾庄镇在乡村振兴中探索找到的突破口。去年以来,安驾庄镇立足实际,创新探索“一块田”改革,找到了一条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和基层和谐善治的有效途径。全镇通过“一块田”改革实现村级增收,进而辐射引领“一顿饭”养老、“一壶茶”议事、“一碗菜”简办、“一个园”发展。加强镇村两级干部队伍素质提升,探索使用“一个法”管理,进一步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近日,记者走进安驾庄镇,在“1+4+1”系列改革中,感受乡村振兴的蓬勃动力与显著成效。
“一块田”增收
安驾庄镇自春秋时期就有“自古文明膏腴地,齐鲁必争汶阳田”的美誉。由于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民老龄化、村庄空心化现象突出,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地”成为当务之急。
“咱这地租钱比以前高了快一倍呢,‘一块田’真是个好政策。”在北石沟村,村党支部书记梁乙明一边给群众分发土地流转款和分红,一边高兴地对记者说。群众以前将土地流转给乡邻,每亩租金只有五六百元。北石沟村推进集体“一块田”改革后,保底租金提高到900元,今年又按照每亩地200元的标准进行了分红,租金收入差不多翻了一番。
去年以来,安驾庄镇念好“田”字经,做活土地文章,积极探索“一块田”改革,将村民手里的一块块“巴掌田”变为“一块田”,让“粮田”变“良田”,“碎田”变“整田”,村集体摇身一变成了“种植大户”,实现“耕、种、管、收、售”一体化。同时,通过“调户换田、互换并块”的方式,打破田垄界线,解决细碎化问题,土地还有“溢出账”,在村集体的统一管理下,村民不仅可以拿到每年土地流转金,还可以在幸福食堂解决“一日三餐”,有效激活了集体和群众增收的“一池春水”。
记者采访发现,安驾庄镇推进的集体“一块田”改革,不仅带来了粮食产量的增收、集体经济的壮大,还带来人居环境的提升、村级治理的改善等一系列变化,农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改革前,田块零碎、生产低效。改革后,土地连片,集约经营。安驾庄镇通过大力推广“减垄增地”、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亩均粮食产量达到了之前产量的1.2倍。
现代农业要发展,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如今,“一块田”里水肥一体化、玉米宽窄行、功能性小麦种植、无人农场、良种繁育占80%,均有连片示范区,真正实现了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
“一顿饭”养老
在安驾庄镇,一种创新养老模式正悄然兴起。据了解,作为建安之乡,安驾庄镇农村老龄化现象尤为严重,全镇60岁以上老人占常住总人口的56.7%,如此庞大的老年人群体,他们如何更多地被看见、被呵护,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经过深入走访调研,该镇探索出一条创新之路,在“一块田”改革基础上,秉持自愿原则,村集体将老人无力耕种的土地进行流转集中经营。经营所得收益反哺养老,形成了“一亩三分地给村,一日三餐免费”的“以地养老”新模式。既壮大了集体经济,又有效解决了农村养老难题。
走进安驾庄镇正东村“一块田”宏愿养老服务中心,楼前的小广场上,十几位老人正在排练广场舞,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我们老年人最怕的就是孤单,我每天都会来这里打牌聊天。”72岁的老人范奉香告诉记者。
作为安驾庄镇第一家以“一块田”模式为依托建立的养老服务中心,这里不仅设有康复室、休息室、理发室、食堂等各类功能室,还配备了专业的医护人员定期为老人进行身体检查和健康指导。
“我们村70岁以上老人有105名,经过‘一块田’集体经营,村里腰包鼓了,就想着开办养老中心,办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安驾庄镇正东村党支部书记刘庆贺说。
目前,正东村“一块田”面积达到102亩,年增收38万元,仅这一项就能维持养老中心的正常运转。不仅如此,养老服务中心还积极引入太空泥加工项目,为村内的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了就业机会。
“一块田”模式下的养老服务中心,不仅是老人们安享晚年的温馨家园,更是乡村振兴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俺前段时间在家里摔了一跤,子女都不在身边,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多亏了这块手表,及时救了俺。”休息室里,74岁的老人陈春芳向记者展示着手腕上戴的“黑色手表”。
这个看起来并不起眼的“黑色手表”,其实暗藏玄机。它连接着正东村投资32万元的“一键通”智慧养老平台,可以提供人与人、人与平台之间数据采集、数据传输和数据管理服务。老人通过佩戴智能手环,可以实时监测身体状况,手表上配备的一键呼救功能,遇到紧急情况,只要按动按钮,智慧养老平台会立即收到,安排人员立即赶到现场。
随着工作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留守、孤寡老人用上了免费的智能手环。截至目前,正东村共免费发放智能养老手环350余个,接到报警138次,处理紧急事件10余起,全时段、全天候、全方位守护老人的居家安全。
截至目前,安驾庄镇以正东村为试点推广以地养老模式,冯家楼村、张家埠村、北赵庄村、三岔口等多个村均建成幸福食堂,全镇越来越多老年人在家门口吃上了热乎饭。
“一壶茶”议事
“一口茶,解解渴;两口茶,消消气;三口茶,说说事。”走进安驾庄镇上前村“一壶茶”议事小院,墙上的几行字格外醒目,简单的话语,如拂面的微风,亲切感油然而生。
“李书记,你来给评评理!”在议事小院,两名村民正怒气冲冲“讨要说法”。原来,两名村民平日里关系不错,只因一件小事产生矛盾,双方僵持不下遂发生争吵。了解情况后,村党支部书记李博迅速理清调解思路,给双方倒上一杯茶,让双方冷静下来。先拉家常,再慢慢从习俗人情、法律法规等方面开展教育疏导,不到半小时,在喝茶聊天的轻松氛围中,双方达成一致意见,握手言和,一场纠纷得以圆满化解。
一间茶室,几杯热茶,为村民排忧解难。谁能想到,这个小院之前还是杂草丛生、破败不堪的闲置庭院。为延伸服务触角,提升服务质量,今年以来,上前村投入4万元,将村民捐赠的闲置庭院进行改造,院内院外重新装修,设立理论宣讲、议事协商、晾晒评比等功能区,建成“一壶茶”议事小院。
院子有了,光靠村“两委”这班人肯定不够,于是上前村创新实施“两联四为”工作法,让党员与群众坐在一起,打成一片,排忧解难。
据了解,上前村将全村分为两个网格,以16名党员为中心点,每人联系15-20户。同时,建立“三色走访”制度,红色为重点关注,黄色为帮扶,蓝色为一般户。针对每户不同情况,联户党员主动走访、对接、解决问题,形成以网格为基本单元、以联户为神经末梢的基层治理体系。
今年6月,上前村的张大爷和李大爷因为各自地块里的树相互遮阴产生了矛盾,为此两人一直争执不断,老党员刘金玉、齐云平把李大爷和张大爷叫到“一壶茶”议事小院,把两位大爷聚在一起,再喝一壶茶,达成一致意见,张大爷爽快地答应把那一排杨树砍掉,李大爷干脆说把樱桃树往里挪挪,双方各退一步,握手言和,关系重新和睦。
以“一壶茶”为载体,上前村通过“议事小院”,实现“双向嵌入”,干部脚步能迈下去,民情民意能传上来,基层治理也由“独角戏”向干群联动、合力共办的“交响曲”转变。
今年以来,安驾庄镇上前村、南双村、后寨子村等多个村建设“一壶茶”议事小院,其中马洼村发挥退役军人优势成立老兵茶馆,张安村依托张志纯主题公园打造喝茶小院,升庄村立足回民村实际情况建设议事亭……成效显著,真正让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变成“零距离”。
截至目前,安驾庄镇各村利用“一壶茶”议事法共收集民情信息213条,为村民解决诉求181起,化解矛盾92 件。
“一碗菜”简办
从十人一桌的“大席”,到一人一碗的烩菜。小小“一碗菜”如何成为破除殡俗陋习的“利器”。
“忙活一上午了,大家吃一碗歇歇!”9月19日中午,安驾庄镇张家埠村党支部书记张敬正在忙着招呼客人。
“以前村里办白事,所有的客人都要到场,吃饭要坐大席,有的酒席会上12-14个菜,一般都是坐三四十桌,至少也得500多元一桌,算下来一场白事至少要两三万元。”村民张庆涛表示,摆席最多的时候甚至有的人家能摆到五六十桌,花的钱就更多了。
作为村里的长者,今年77岁的张庆涛回忆说,多年前,这一带的村子,有的村民为了面子“风光”大办丧事,有的家庭咬牙硬撑,有的贫困家庭无奈东借西凑,背上经济债和人情账。
一些人家口袋空了、亲情淡了,“死”要面子“活”受罪,逝者葬礼变成生者负担,陈规陋习成为紧箍农村群众的一道“无解难题”。
“现在我们村办理白事都是‘一人一碗菜’,菜品很简单,一般是普通的肉和菜炖一炖,一碗10多元,馒头随便吃,提倡不用烟酒。”张敬说。
在安庄,像这样丧事简办的村庄还有很多。“我们村白事由村里处事公道、在群众中威望高、办事能力强的村干部、退休教师和村民代表出面,组成红白理事会,帮忙为村民操办红白喜事,既省事又省钱,效果很好。”冯家楼村党支部书记李会介绍,如今,安驾庄镇白事“一碗菜”早已成为当地人的习惯和共识。
针对丧事大操大办、攀比之风,安驾庄镇组织多个调研组,先后赴全镇70余个村庄走访群众近万人次,在此基础上,制定十条“硬核”标准,形成了《关于进一步规范移风易俗工作的意见》,详细规定丧葬用餐标准,一律吃“一碗菜”。
一场改革下来,当地不少村民家办丧事花费普遍从两三万缩减到两三千,有效减轻了群众的经济负担。安驾庄镇民政工作负责人李开锋介绍,如今,“丧事一碗菜”在安驾庄镇71个行政村已实现了全覆盖、常态化,丧事操办流程全部实现了标准化、模式化、规范化。
一个乡镇这样大的力度推行“移风易俗”,一年下来到底能省多少钱?据安驾庄镇民政部门统计,全镇年均死亡600余人,丧事就餐“一碗菜”的做法每年可减轻群众负担300万元。
在马家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理论宣讲室里,村党支部书记刘相宝正在开展移风易俗宣讲活动。他用“一碗菜”的省钱账单,向村民倡导文明新风,他表示,让群众理解和支持“一碗菜”工作,必须站在群众立场,变大道理为大白话,使群众听得明白,真心觉得好。
记者了解到,推行“一碗菜”后,村里的好儿女、好媳妇、好婆婆、好村民变得越来越多了,大家遵守村规民约,带头移风易俗。如今,以善治家、以孝传家、以德兴家已成为安庄新风尚。
“我们提倡老年人在世时厚养,去世之后薄葬。厚养能使老年人晚年更幸福,薄葬则能省下一些费用,减轻年轻一辈负担,让他们未来的日子能过得更好更踏实。”安驾庄镇分工负责同志感慨说。
“一个园”发展
眼下,面对短期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影响,工业经济发展普遍不景气,但记者在肥城市安驾庄镇工业园区内的三英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看到,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非但没受到影响,反而还增加了几十号工人加班加点赶货赶工,整个生产车间一派繁忙的景象。
三英新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杜宪国说:“订单比去年有所增加,今年到目前销售额已达9000万元产值左右,比去年同期翻一番。”目前,公司加工生产的短切毡、土工格栅等产品主要出口到欧美、日本及东南亚等国家,订单还在不断增加。
据了解,今年以来,安驾庄镇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依托在外人才,先后成立南京、杭州、太原等6个招商联络站,充分发挥温泉、建安、骨科、农业、文化“五张名片”优势,做强产业链条招商,党政主要领导带队多次到北京、太原等地开展招商活动,先后引进岳圣达新材料、润正电器、聚仁新材料等项目入驻园区,逐步改变了工业园区布局,夯实了全镇工业经济基础。
目前,安驾庄镇工业园区共有18家企业入驻、预计今年产值超过5亿元,辐射带动就业1500人,其中列入规上工业企业11家,正在培育规上企业3家,工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全面助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进当地农民增收。
“我们通过成立项目要素保障服务工作小组,帮助落地企业代办手续,并且我们严格落实项目前期规划编制,确定园区发展方向。依托原有的工业基础,新争取建设预留地400多亩,为以后园区的发展预留了充足的发展空间。”安驾庄镇党委副书记张骞说。
“一个法”管理
处在最基层的乡镇,如何锻造一支能打胜仗善打硬仗的干部队伍?今年以来,肥城市安驾庄镇不断夯实基层管理工作基础,创新探索“四带工作法”,聚焦责任、目标、办法、感情,全镇各项工作均取得显著实效。
带着责任抓发展。将基层治理工作列为党委重点任务,每周一召开重点工作例会,对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同时将基层治理工作纳入量化考核,重点工作包保到人,让人人身上有担子、个个肩上有责任,形成镇村干部主动参与、相互协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带着目标快落实。建立“年初定诺、阶段督诺、常态评诺”的目标考评机制,召开年度承诺会,制定对部门、对村考核细则,切实疏通群众办事过程中的难点和堵点。带着办法破难题。践行“一线工作法”,多次将党委会开在田间地头,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分类梳理,落实到每位机关干部,明确责任人员、办结时限、办结效果,做到直面问题不回避、整改问题不含糊。带着感情惠民生。安庄面积大、村居数量多,针对这一现状,优化机关干部包村办法,根据干部年龄、身份等,实施排序选岗,并根据包村距离,完善绩效赋分标准,通过“远村增分、近村减分”,力促公平公开,激发干部包村积极性和能动性。
“决心是成功的开始”“君子以自强不息 天行健”……走进安驾庄镇政府办公大楼,抬眼望去,各办公门前墙面上的一个个座右铭格外引人注目。
今年以来,“我们坚持把青年干部的培养使用作为重中之重,截至目前,已开展领导干部讲堂25期,机关干部讲堂57期。全面激励机关干部讲政治、守规矩、强业务、提能力,真正培养出一批“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讲、走出去能干”的优秀干部队伍。”安驾庄镇党委组织委员孙慧敏介绍。
民生期许殷殷,奋斗未有穷期。现在的安驾庄镇党委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突出农业抓升级、工业抓项目、文旅抓品牌、民生做康养、镇村做提升的五大工作重点。安驾庄镇全体机关干部担当作为、凝心聚力,创新实干、奋勇争先,开创了“大美古镇、幸福安驾庄”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大众新闻记者 曹儒峰 通讯员 纪宗玉 陈浩 张静)
(大众日报及大众新闻客户端欢迎各界投稿,提供线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视频,文字投稿务必配上照片、短视频。泰安新闻素材请投大众日报泰安记者站电子邮箱dzrbta@126.com,热线电话:05388011909。来稿请务必注明作者、手机,以便进一步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