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大地的文化版图上,山东作为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孕育了众多影响深远的文化瑰宝,从古老的礼仪制度到精湛的传统技艺,无不彰显着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其中,宁津县,这座因临鬲津河而得名的小城,它不仅是著名的“中华蟋蟀第一县”,更是享有“杂技之乡”的美誉。
为了深入探寻宁津杂技的魅力,《好客山东·UP非遗巡游记》与B站二次元UP主“在下淘子”带着对非遗文化的热爱与敬畏,踏上了宁津杂技的探寻之旅。
在这里,UP主“在下淘子”见到了宁津杂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俊昌。在他的带领下,深入了解了宁津杂技的历史渊源和独特魅力。
走进宁津县艺术学校,年轻的杂技学员们正在刻苦训练,校园里,汗水湿透了他们衣衫,但眼神中却充满了坚定和执着。据介绍,这里的学员年龄最小的仅有几岁,最大的也不过十几岁,但每一位学员都怀揣着对杂技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在此情境之下,作为天津杂技团演员的UP主“在下淘子”也忆起了自己当年用功练习的情景。她熟练地回味着每一个杂技项目的名字,内心涌动着难以抑制的冲动,随即动手尝试了一番。无论是草帽飞旋,还是空竹抖动,于她而言皆游刃有余,尽显功底。
宁津杂技历史悠久,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流派。它大致可分为表演类、魔术类、马戏类、驯兽类等四个类别,其中表演类节目就有六十余个。这些节目不仅技艺精湛、惊险刺激,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在刘俊昌老师的讲述中,UP主“在下淘子”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那个杂技艺术繁荣发展的年代。他听着刘老师讲述宁津杂技的传承故事,感受着杂技艺术代代相传的坚韧与执着。
宁津杂技之所以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衰,关键在于其不断创新和传承的精神。而宁津杂技学校作为培养杂技人才的摇篮,更是肩负起传承和发展宁津杂技的重任。截至目前,宁津杂技学校已经培养输送接近2000人。
在宁津木雕博物馆,杂技小演员上演了一场精彩的杂技表演。在舞台上,草帽在演员们的手中快速飞转,与舞蹈、音乐等元素相结合,展现出极高的技巧性和观赏性;在头顶花坛的表演中,演员们需要通过巧妙的技巧和精湛的表演,将花坛或道具稳稳地顶在头上,并随着音乐的节奏进行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和变化,令人叹为观止。
在宁津县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宁津杂技如同一股不息的清流,穿越千年时光依然熠熠生辉。而像刘俊昌老师这样的非遗传承人,以及宁津县艺术学校这样的培养机构,正是守护这份文化瑰宝的中坚力量。在他们身上,我们能够得见杂技艺术的勃勃生机与广阔前景。
宁津杂技的传承之路,是无数艺人的坚守之路,也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探索之路。让我们共同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好客山东·UP非遗巡游记》呈现更多非遗色彩,共同守护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