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创作声明:本文非封建迷信,内容来源于网络,旨在修心明性,启迪智慧,请读者朋友注意辨别。
在唐代的大历年间,位于终南山深处的悟真寺里,住持妙寂禅师突然闭关七天未曾露面。
悟真寺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佛教传承闻名,妙寂禅师更是当时一位得道高僧,精通《经律论三藏》,禅宗心法尤为出色。
寺中的弟子们平日里见惯了师父的深沉和专注,但这次突如其来的闭关,却让他们感到莫名的困惑与担忧。
一、
妙寂禅师的修为深厚,常常会在闭关中参悟佛法,却从未有过这样长时间的闭关。
弟子们悄悄议论,甚至有人提出,是否是师父在寻求某种突破,抑或是在解答困扰已久的问题。
无论如何,禅师的长时间不见,令寺中的每个人都感到了一丝不安。即便如此,他们也不敢贸然打扰师父,唯有静心等待。
终于在第七天的傍晚,禅房的门终于缓缓打开。弟子们看到妙寂禅师面色红润,眼中仿佛闪烁着某种神秘的光彩。
弟子们纷纷上前,神情既敬畏又好奇。大弟子明心试探着开口:“师父,您这些天......”话还未说完,妙寂禅师便轻轻抬手示意他安静。
禅师环视四周,开口说道:“你们可知道,为什么人命终时,多发生在三更半夜?”
这一句话,如同一道惊雷,打破了寺中的宁静。弟子们愣住了,没人能回答这个问题。三更半夜,似乎已成为人命终结的固定时段,然而背后的原因却鲜有人知。
妙寂禅师的声音低沉且充满智慧:“我这七天一直在参悟这个问题,终于找到了其中的玄机。”弟子们屏气凝神,等待着师父的解答。
“二十多年前,”妙寂禅师开始讲述自己的往事,“我曾在五台山的清凉寺参访过一位异僧。那时我们围炉而坐,讨论着佛法与修行,谈到了人命终时的种种境界。”
禅师停顿了一下,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悠久的夜晚。“那位异僧对我说了一句话,至今让我困惑不已,他说:‘三更归寂,一念成空,此中有大智慧。’”
这句话深深地刻在了妙寂禅师的心里。明心弟子忍不住开口问道:“师父,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妙寂禅师笑而不答,转而讲起了一个故事。
“很久以前,”禅师继续道,“有一位高僧在圆寂之前,他的弟子问他,为什么选择在三更时分归寂。
那位高僧笑着指着一盏青灯说道:‘你且看这盏灯,何时光明最盛?’”弟子们目光跟随师父的指引,看着禅堂内那盏常年亮着的灯。
妙寂禅师指着那盏灯继续说道:“你们看,白天阳光明媚,灯光虽亮,却不显眼;而在深夜,外界的光线微弱,灯光的光芒反而显得格外明亮。”弟子们恍若有所悟,然而他们仍不明白,这与人命终时为何偏在三更夜有何关系。
此时,寺中的一位小沙弥忍不住问道:“师父,您说得很有道理,但这与人命终时为何发生在三更半夜有什么关系呢?”
二、
妙寂禅师微微一笑,似乎早有准备,他答道:“这正是问题的关键。三更时分不仅仅是外在的时辰,更是一个人心最为清静、最接近自然的时刻。
你们看看,为什么修行人喜欢在三更时分打坐,为什么很多悟道之人都在三更时分觉醒?”
禅师的每一句话都带着深刻的智慧,似乎在提醒众人,夜深人静时是修行和觉悟的最佳时机。
妙寂禅师接着说道:“修行的真正奥秘,在于这三更时分的寂静与宁静。只有在这种时刻,人的内心才能真正与宇宙之道相合,达到最深的觉悟。”
这些话语让弟子们沉默了,他们开始明白,三更半夜之所以成为命运交替的时刻,并非偶然。
就在这时,妙寂禅师从禅床下取出一个古旧的木匣,表情变得庄重。这个木匣看起来古老而神秘,上面雕刻着繁复的花纹。
“这个木匣是当年那位异僧留下给我的。他曾对我说,等我明白三更半夜的玄机时,就可以打开它。”
禅师的话语引起了弟子们的极大兴趣。这个木匣中,究竟藏着什么样的秘密?
妙寂禅师的话语在弟子们的心中激起了层层波澜。当他缓缓拿起那只古旧的木匣,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上面。
木匣的表面刻着复杂的花纹,似乎蕴含着某种深邃的秘密。禅师轻轻地抚摸着匣子的表面,像是在与某种无形的力量对话。
“我与那位异僧谈论生死与修行时,他提到的‘三更归寂,一念成空’这句话,深深困扰了我。”
禅师的声音再次响起,他的目光扫过弟子们,带着一种不容忽视的深意,“他说‘一念成空’,意味着生死之间,其实并无真正的界限。每个人的命运,都如同这三更的夜晚,悄然来临,又悄然离去。”
此时,妙寂禅师将木匣轻轻打开。匣中没有金银珠宝,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