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台湾进入“大都更(城市改造)时代”,新建筑集群又大又高,却带来许多后遗症。从台北市龙山寺背后长出高楼,到“国父纪念馆”周边解除限高禁令,都让平民美景与城市天际线消失。

“全台北市找不到第二个看观音山夕照这么漂亮的点了,美景却全被未来的大楼用户独享。”荒野保护协会成员黄雍熙感叹道。每逢周末,双溪湿地公园的观景步道,总是挤满抢拍观音山夕照美景的民众,这里原本能观赏夕照、阳明山峦和基隆河汇入淡水河的美景,现在全被兴建中的工地大楼阻挡。黄雍熙称,当初台北市规划时,他就提醒当地景观可能被影响,但得到的回应却是“这些地都交给建商(开发商)了”,还有官员说“观音山哪里都可以看”。他质问道,这么美的景观应是全民共享的公共财产,为何变成豪宅的营销卖点?当初若将开发商高楼区往后挪,学校等低矮的公共设施放在第一排,或许状况不会这么糟。

台湾《联合报》1月19日报道称,岛内不少临河边、公园等开阔景观的开发案,都狂打“景观第一排”广告。有开发商透露,靠湖或河滨房屋单价都至少高5%—10%。成功大学规划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林子平表示,这些楼间距过密,不但霸占公共景观,还霸占风,造成后方住户吹不到风。林子平说,台湾已把保障房屋采光的“日照权”纳入建筑法规,但对“通风权”没什么感觉,应该倡议将通风权实践在都市规划上。

台媒同时注意到,古迹龙山寺正后方陆续也有新的开发案(如图),先前要盖一栋12层楼建筑,被质疑破坏景观,经协调把外墙改成白色,稍微减少视觉干扰,这两年又有开发商要在右后方盖31层大楼,让不少信众觉得不妥。台北市都发局与龙山寺协调下,开发商同意降为25层楼,已获审通过。然而,其他像古迹与历史建筑林立的大稻埕特定专用区,近来也冒出15层楼的规划案,将在周围成排的二三层建筑行列中高高凸起,也已获得通过。


图源:台湾《联合新闻网》

针对“大都更时代”令台湾原本的古迹、环境生态景观逐渐消失,成功大学都市计划学系研究教授林峰田坦言,好的生活环境与商业利益经常冲突,但景观权却摸不着也不具体。他认为,随着民众对于景观逐渐重视,当局也应该将其拿出来好好讨论,立法需要公民参与的过程。台北市政府官员坦言,当局未制定“景观法”,导致屡有居民与开发商发生争议,市政府想介入但无法可循,法院也无“法”参考判决。

台北市副市长李四川说,都市更新与景观之间的确存在竞合关系,若要让地面空间保留更多,楼层就会往上叠,有利有弊。有匿名的官员提到,其实台北市过去也提过制定“景观自治条例”,却在议会被腰斩,先前“立法院”制定“景观法”也不了了之,是因为各专业领域对立,景观界、建筑师界等有冲撞。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景观学系教授、台景观学会名誉理事长郭琼莹认为,城市的景观计划不能只从开发商单个案子看,应该要从大区域看,如果所有的房子都可以看到天际线,整体价值也会提高。以台北市为例,应建构自己的“都市绿色棋盘”。郭琼莹称,若当局制定“环境景观法”,各县市政府就可以就环境景观制定一个总体纲要计划,但“环境景观法”的制定还是需要民众对环境、景观的重视,并且形成共识。(张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