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

涵养好黄河上游“蓄水池”

本报记者 银 燕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年01月21日

第 08 版)


  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角。

  资料图片


  工作人员在清理水面上的漂浮物。

  资料图片


  夏日尕海湖,周边绿意盎然。

  资料图片


  冬日的尕海湖,冰清玉洁。

  资料图片

  寒冬腊月,记者来到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的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只见湖面冰封玉砌,晶莹剔透,水天交映,浑然一体。

  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黄河上游最大支流——洮河的重要水源涵养地,常被称作黄河上游的“蓄水池”。

  甘南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国家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地位特殊,生态优势明显,生态责任重大——黄河干流在甘南境内流经433公里,补给黄河源区58.7%的径流量;发源于碌曲县和四川省若尔盖县交界的长江二级支流白龙江,年均径流量占嘉陵江总径流量的60%;在甘南4.5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100余条河流纵横交错……

  近年来,甘南州紧扣“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的功能定位,树牢上游意识、扛牢上游责任,用心保护生命之源,用力筑牢生态之基,用功保障生产之要,用情改善生活之本,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修复生态,碧波重现

  尕海湖,平均海拔在3400米以上,蓄水量5000万立方米,最大水域面积可达2700多公顷。尕海湖所在的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多种自然生态类型。整个保护区的湿地及其泥炭资源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储水、供水特别是储存碳汇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意义。

  根据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结果,尕海湿地面积为58150公顷,其中沼泽湿地51165公顷、湖泊湿地4732公顷、河流湿地1949公顷,泥炭储量约2亿立方米。

  尕海湖的湖面,一眼望不到边际。每年7月至10月,尕海周边的草原一片绿意盎然,是众多野生动物的乐园。很难想象,作为黄河上游主要水源涵养区的尕海湖,曾被干涸、地表裸露、草场沙化等所困扰。

  为了让尕海湖重现生机,甘南州对居住在湖边的牧民群众实施了整村搬迁,平整土地面积401.86亩,覆土植绿,恢复了草场和湿地的生态功能。

  “一开始,我们在保护区内实行全年禁牧。后来经过实地禁牧的效果评估,政策有了调整,从2020年开始实施半禁牧,每年的5月1日到10月1日为禁牧期。”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湿地科科长范龙说,近年来,政策的持续性也很好,2019年到2021年度相继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累计投资2900万元,完成湿地植被恢复2.9万亩,禁牧补偿面积为5.82万亩,涉及禁牧牧户149户。

  禁牧政策实施后,牧草盖度和产草量明显提高。根据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提供的数据,以水源涵养能力提高20%计算,据测算可涵养水源1762.98万立方米,涵养水的经济价值可增加5288.94万元;退化草场补播后牧草盖度及产草量增加,植被盖度提高了15%以上,产草量提高20%以上。

  经过20年来的持续保护修复,如今在尕海湖栖息的夏候鸟,每年的数量持续保持在3万只左右。

  另据数据统计,尕海湿地现有植物386种,湿地动物109种,水鸟80种,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黑颈鹤、黑鹳的重要繁殖区和栖息地,是雁鸭类候鸟繁殖和迁徙的途经地,也是大天鹅的主要越冬地。近几年,尕海湿地的黑颈鹤数量保持在80只左右,黑鹳数量保持在150只左右。

  系统治理,成效显著

  玛曲县,黄河流入甘肃的第一站,黄河在玛曲县境内蜿蜒形成了433公里长的大拐弯。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玛曲县拥有天然草地849.82万亩,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补给生态功能区,是维系黄河流域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

  站在标有“天下黄河第一弯”的玛曲县黄河特大桥上远眺,黄河流凌形成了一道奇观。“我们现在所站的这个地方,脚底下以前没有这样的草地,而是一片沙堆,风一吹,一嘴土。”玛曲县自然资源局高级工程师马建云告诉记者。

  马建云接着解释道:“以前,玛曲县的这片沙地主要分布在黄河沿岸,对黄河的影响比较大。冬春季黄河水量减少,河床裸露,风把河床的沙子吹到草原上,如果不治理,沙化土地会越来越多。”

  马建云将手里的图册递给记者,可以看到,枯黄的沙地经过治理后,漫山遍野绿意盎然。

  2021年至2023年,玛曲“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由中央财政投资8.714亿元,包括沙化草地治理、退化草地修复、无主矿山生态修复、湿地保护与修复、小流域治理、黄河沿岸阻沙林建设6大类45个项目,总治理面积63.45万亩。

  这一工程对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潜在沙化草地采取禁牧轮牧模式,分区域、分阶段梯次推进修复治理,串点成线、连线成面,实现沙洲变绿洲。退化草地生态修复以“草”为中心,与护山、保水、治湖、扩林、固沙相结合,实施系统化治理,通过鼠害防控、补播牧草撒播肥料、后期管护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沙化草地主要集中在黄河沿岸,我们因地制宜,在黄河沿岸用阻沙林带固定地表,不让沙子吹到黄河里面,水质变得比较清澈,给下游送去一泓清水。在小流域治理方面,我们加固黄河的一级支流护坡,把黄河的河道固定住,形成了黄河干支流系统治理、协同发力的局面。”马建云说。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的实施也给当地群众带来了收入。“2023年,欧拉乡蒋朵肥料加工有限公司收购了我家不少有机肥原料,2024年年初,我在防沙治沙项目中干活,赚了5000多元钱,主要是种草和施肥。”玛曲县欧拉镇达尔庆行政村村民求江加布高兴地说。

  经过综合治理,黄河玛曲段出境流量达168.6亿立方米,较10年前提高近两成;年均水资源补给量达88.75亿立方米,较10年前提高逾四成,有力提升了甘南州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甘南州采取山水林田湖草沙多要素关联、多过程耦合、多空间协同的系统性治理措施,天然草原产草量和草群高度均达到十年来的峰值。甘南州黄河径流量较10年前增加18.7%,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分别达到17.81%、97.14%。甘南州财政生态环保相关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总支出的8.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甘南州严格执行以草定畜、精准到户,先后核减超载牲畜200.78万羊单位,积极帮助群众转产转业,实现了草畜动态平衡、群众收入不减。

  绿色发展,蹚出新路

  自党中央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来,甘南州制定出台《中共甘南州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生态环保政策性文件26个,颁布《甘南州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地方性环保法规9部,编制完成、推动落实《甘南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及6县市子规划、30个专项规划。

  甘南州争取生态保护修复项目226项,落实国家投资34.6亿元,大力实施湿地、草原、森林等一批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治理面积达410万亩。

  “我们把生态保护和水源涵养放在首位,坚持生态优先。”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张拴平说,“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中,会有专门比例的资金用于生态修复。同时,我们考虑群众的生产增收,近4年累计落实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草原生态保护奖补资金、生态管护员报酬补助17.16亿元,续聘选聘生态管护员1.19万名,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一边是保护,一边是发展,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如何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

  甘南州坚持一个思路: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靠绿色发展解决出路。近年来,甘南州优先发展文旅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产业、中藏医药产业、劳动密集型轻工产业,有序发展新能源产业和绿色矿业。

  “在发展过程中,我们注重寻找更加适合自身定位和发展阶段的路子,找准发力点,着力提质增效。”张拴平说,以旅游业为例,2024年1月至11月,甘南州接待游客249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24%。目前,甘南州建成文化旅游标杆村17个、全域旅游专业村103个、覆盖全州88%自然村的生态文明小康村2341个。

  同时,依托天然、绿色、无污染的生态资源优势,甘南州培育壮大“牛羊猪鸡果菜菌药+青稞”农牧特色产业,累计认证“三品一标”产品249个,将38个品牌纳入“甘味”农产品品牌目录,“中国牦牛乳都”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甘南州入选第三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名单。

  未来,甘南州仍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用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并一体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挖掘蕴藏在绿水青山中的金山银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