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努力建设百姓富、生态美、活力强的示范区
多彩毕节的创新故事
本报记者 杨俊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年01月21日
第 05 版)
从空中俯瞰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乌江源百里画廊。
资料图片
在毕节市七星关区清水铺镇橙满园社区,韩云祥在果园里展示今年挂果的橙子。
本报记者 杨俊峰摄
图为毕节市纳雍县陶营村春季樱桃花盛开的景象。
资料图片
在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草海湖畔,黑颈鹤在展翅飞翔。
刘广惠摄
在毕节市高新区贵州联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在有条不紊地忙碌。
本报记者 杨俊峰摄
“乌蒙山连着山外山,月光洒下了响水滩,如果期待依然在,总是春暖到花开……”这首以彝族传奇英雄奢香夫人的故事为灵感创作的歌曲,歌颂了乌蒙山腹地一座美丽宁静的城市——贵州省毕节市。
毕节的山很美,乌蒙磅礴重峦叠嶂,群峰入云气冲霄汉。
毕节的水很美,赤水乌江横贯天际,绵延百里浩荡奔流。
繁华热闹的城市、风景如画的乡村、兴旺发展的产业,共同构成了毕节丰富多彩的面貌,诉说着毕节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奋斗故事。
毕节曾是中国西部贫困地区。经过30多年接力奋斗,毕节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普遍贫困向全面小康、生态环境从不断恶化到明显改善的重大跨越。
2022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推动毕节高质量发展规划》,赋予毕节乡村振兴新典范、绿色发展样板区、人力资源开发培育基地、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的战略定位。
目前,毕节正在扎实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着力推动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建设百姓富、生态美、活力强的示范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春节前夕,本报记者来到毕节市下辖的七星关区、毕节高新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纳雍县、黔西市,实地采访多彩毕节的创新故事。
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
以创新推动技术革新、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毕节市政府在持续行动。
固晶、焊线、点胶、包装……走进毕节高新区贵州联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尚科技)生产车间,记者看到各条芯片生产线高速运转,工人们在有条不紊地忙碌。
联尚科技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也是贵州致福光谷产业园代表性企业。自2015年落户毕节以来,该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如今已建成150条世界领先的全自动LED灯丝封装生产线,产品远销海内外,年产值上亿元。
LED柔性灯丝,是这家公司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之一。LED柔性灯丝是一种以柔性材料为基底制作的灯丝结构,具有良好的柔韧性,能够被弯曲成各种形状,因此兼具造型多样、安装灵活、发光均匀、便携耐用等多种性能。
“依托数字化智能生产车间,我们实现了LED柔性灯丝批量高效生产,降低了生产成本,使产品更具竞争力。”联尚科技负责人戴小玲表示,联尚科技目前订单不断,日产300万条LED灯丝,主要供应凯耀、海莱、韩国首尔半导体等国内外下游公司生产灯具,成品销往多个欧美国家和地区。
从一家新成立的LED生产企业到行业内头部企业,贵州联尚科技有限公司用了不到10年时间。“我们之所以能用一根灯丝串起亿元产业链,离不开毕节市政府对企业创新的政策支持。”联尚科技董事长戴朋说。
“黔地无闲草,夜郎多灵药”,地处乌蒙腹地的毕节群山中,生长着被誉为“维C之王”的“小野果”——刺梨。
毕节拥有得天独厚的刺梨种植资源,产业附加值很高。贵州欣扬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看好刺梨产业发展前景,于2011年入驻毕节高新区,以“创新、科技、乡村振兴”为导向,经过10余年的发展,已构建集种苗培育、规范种植、产品研发、深精加工、市场销售的全产业链体系。
走进饮料灌装包装车间内,记者看到机器轰隆作响,流水线上的产品一个接一个被打包装箱,工人忙得不亦乐乎。
“公司在2018年建成首套榨汁生产线,同年实现果汁产品上市销售,销售额逐年增长。”该公司负责人陈义对记者说,“我们的刺梨果采集都是通过公司签约的有机刺梨基地,每年大概要榨200—400吨的刺梨汁。”陈义说,企业现已投放市场的刺梨产品种类繁多,包括刺梨软糖、无糖刺梨、原味刺梨等,迎合了当下年轻人追求天然、健康食品的趋势,产品在上海、浙江、广东、福建等地均有销售,并远销英国、韩国、日本等国家。
陈义告诉记者,为进一步提高刺梨产品品质,增加科技含量,提升市场竞争力,欣扬农业与中山大学、贵州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上海交大等多所高校和研究所进行深度合作,借助科技的力量把毕节深山里的“山果子”打扮后推向世界。
建设生态宜居新家园
在毕节,有三大生态文化名片。分别是“高原明珠”草海、“贵州母亲河”乌江以及“美酒河”赤水河。近年来,随着毕节加速建设生态宜居新家园,这三大生态名片也以更美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1月15日,记者来到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草海湖畔。草海“水比天高,海在天上”,被誉为贵州旅游皇冠上的“蓝宝石”,保护区面积120平方公里,水域面积25平方公里,被称为“鸟的天堂”“水下森林”“物种基因库”和“露天博物馆”。
草海是候鸟黑颈鹤的主要越冬地之一。在草海胡叶林片区候鸟栖息地,记者看到许多的黑颈鹤在荞麦地里悠闲踱步、觅食。
“近年来,威宁不断加大对草海的保护力度,实施了一系列外源污染治理、湿地恢复和栖息地保护项目。”威宁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党工委副书记臧宁波告诉记者,“通过实施退耕还湿、鸟类觅食地建设、及时清割栖息地高杆植物等措施,有效改善草海的生态环境,为候鸟提供更加广阔的栖息空间和丰富的食物来源。同时,组织草海周边的社区居民通过参与巡护、监测等活动,逐步培养周边居民自觉爱鸟护鸟的环保意识。”
作为黑颈鹤的“老朋友”,威宁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管护大队巡护员刘广惠已经守护黑颈鹤35年了。他对本报记者说:“草海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为黑颈鹤提供了更加适宜的栖息和觅食条件。2025年1月,到草海越冬的黑颈鹤数量达到2829只,比上年度增加了232只。”
清风徐来,微波荡漾,站在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观景台极目远眺,记者看到乌蒙山的大峡谷刀劈斧削、苗寨前的乌江水静影沉璧,蓝天、白云、碧水、群山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
“化屋村的好生态,离不开党的好政策。”新仁乡党委委员、宣传委员、副乡长李兴鸿对记者说,20世纪80年代,因群山阻隔、交通不便,化屋村经济落后,百姓生活困苦。为了生计,村民遍地开荒向山要粮,让本就破碎的土地开始向石漠化发展。更糟糕的是,村民滥捕乱伐,化屋村一度拉响水生态环境“警报”。
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党的十八大以来,化屋村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断通过山地增绿等措施加快生态修复。大力开展网箱养殖清理工作,2018年,全村32个网箱全部拆除完毕,12户渔民转产上岸,转产率100%。
同时,借力国家扶贫政策,化屋村陆续补齐了基础设施短板。山门打开了,眼界开阔了,发展理念得到转变,生态意识快速提升。村民们齐心协力参与生态环境修复,随着大鹏展翅、天竹奇峰、天鹅戏水、狮身人面、水西坐佛、水西姑娘等众多各具特色的标志性崖壁景观,相继在乌江两岸展现风姿,奇山秀石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森林覆盖率超过60%的化屋村越发秀美。
靠着优美的生态环境,村民开办农家乐、农家旅馆、农家小卖部等,吃上了“旅游饭”,旅游收入爆发式增长。
描绘乡村全面振兴新图景
近年来,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毕节一直在行动。
寒冬时节,在七星关区清水铺镇,赤水河静静流淌,橙满园社区暖意融融、果香四溢。连绵的山峦间,黄澄澄的橙子和柑橘你挤我碰,压弯了枝头,与葱郁的绿叶相互映衬,勾勒出一幅醉人的丰收画卷。
果农胡孝志提着篮子,带着记者穿梭在自家果园,布满老茧的双手熟练地摘下果子,望着眼前挂满枝头的橙子,脸上的笑意藏也藏不住。
“现在我家种植了十多亩的果树,主要以脐橙和柑橘为主,一年有3万元左右的收入。”胡孝志说。
在橙满园社区,家家户户都以种植柑橘为生。如今,该社区已种植柑橘、夏橙、椪柑、桃子等各类果树7800余亩。
“橙满园社区原名南关村,地处赤水河河谷地带,海拔低、光照足,为柑橘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天然温床。”韩云祥是土生土长的橙满园人,积极参与社区乡村全面振兴工作的他告诉记者,1988年,毕节试验区建立,南关村在上级领导单位的支持下,不仅修通了平坦宽阔的水泥路,打通了运输血脉,还兴修水利,解决用水难题,为南关村发展柑橘产业奠定了基础。自此开始,南关村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发展机遇。2004年,南关村进入毕节市50个经济强村行列,并更名为橙满园社区。
2024年,橙满园社区全力推进沃柑产业配套基础设施以工代赈项目,为农业的长远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23年,社区居民孟性武承包了社区赤水河边的500亩荒山种起了橙子。“政府的以工代赈项目帮我把山上的道路和喷灌设施修好了,现在我每年投入40万元经营,营收能到300万元。”孟性武说。
“我们社区的柑橘皮薄肉厚、清甜爽口,根本不愁销路。每年一到采摘期,经销商会来果园收购,还有游客慕名来旅游采摘,现在还可以在网上售卖,时代真是变喽,果子都能轻轻松松卖进大城市。”谈及销售情况,胡孝志难掩喜悦之情。如今,橙满园社区的柑橘声名远扬,让种植了大半辈子柑橘的胡孝志倍感自豪。
与胡孝志一样开心的,还有纳雍县陶营村的“功夫果农”杨才貌。因为今年春天,村集体将要拿出约30万元利润,给全村居民分红。
作为村里最早开始种樱桃的人,杨才貌见证了陶营村的蜕变。
在过去,陶营村曾因烧制砖瓦、陶罐而户户冒烟,不仅没能摆脱贫困,还带来了环境污染。
2013年,在外创业的肖军回到家乡,先后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党总支书记,重点推广种植“玛瑙红”樱桃。
“起初有些群众怕赔钱,不敢种,村里就召开院坝会,做思想工作。”陶营村党总支副书记蔡瑶说,“村里免费发放树苗、肥料,请专家提供技术指导。”
“党员不仅带头种植,还帮助村民销售。”看到村干部带头示范,杨才貌下定决心,把自家5亩地改种樱桃。3年后,果子成熟,纯收入2万多元。
支部带好头,群众有奔头。如今,陶营村的樱桃种植面积达到4800多亩,陶营村的“玛瑙红”樱桃也成功打开了全国市场,成为驰名华东华南的优质水果品牌。樱桃产业闯过扩种、提质等关口,年产值近2800万元,带动村民人均增收8700元。
杨才貌也成了种植大户,他不仅注册了名为“功夫果农”的抖音号,做起了农业电商,还参加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技术指导专业的培训,成为一名农艺师,并开起了樱桃白酒加工厂。
“一唱正月樱花香,二唱三月玛瑙红,三唱夹岩修水库,人气财气都带旺……”杨才貌对记者说,“这就是我们的陶营村,乌蒙山里的樱桃之乡。”
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政府通过发展新能源产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威宁是座阳光城,光伏发电很有名。春夏秋冬艳阳照,带动农业富人民。”冬天的阳光暖暖地照着威宁双龙镇仙水窝农业光伏电站,在高标准农田的映衬下蔚为壮观,在光伏板下劳作的村民用山歌表达自己的心情。
2022年3月,贵州民营企业、制造业双百强企业——贵州长通集团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政策号召,与毕节市平台公司草投公司成立合资公司——贵州长通威宁新能源有限公司,落户威宁经开区,以长通威宁新能源产业园为载体,推进新能源产业落地。贵州一道长通新能源有限公司作为其中的关键力量,发展势头强劲。
长通威宁新能源产业园目前已完成一道长通2条光伏组件生产线、科华储能逆变器、储能生产线、江苏国强光伏支架生产线的落地与投产。2024年,一道长通光伏组件年产值达10亿元。
走进一道长通新能源有限公司光伏组件生产车间,记者看到,身着工装的蒋路在认真地观察串焊机运行状态,以前,她是在家带娃的农妇,现在,她成为新能源产业线上的一名工人:“在这里工作,月工资6000余元,包吃住,离家近,我很满意。”
“威宁是贵州省面积最大、海拔最高、人口最多的县,我们之所以把公司落户在这里,就是为了通过发展产业带动附近村民就业,探索一条用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路。”长通品宣负责人黄蕾瑾说,“2024年,公司在威宁本地农村招聘1000余人,输送到公司浙江、福建、内蒙古等基地,培养绿色产业工人,助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目前,贵州长通新能源有限公司正在威宁附近农村积极探索在农户屋顶铺设光伏面板的合作模式,该公司副总经理张云舒告诉记者:“让老百姓的屋顶‘晒’出钱来,是我们的下一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