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田间劳作与在格子间敲键盘有什么区别吗?
也许唯一的区别是工作环境,田间地头的劳作需要忍受风吹雨打日晒,但在写字楼上班却有完不成的KPI和加不完的班;
而两者的收入都只是刚刚满足人的正常生存需求,所以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
这两年经济形势不景气,很多大学生就业很困难,尤其是农村出身的大学生,没有背景和人脉,几乎毕业即失业;
很多大学生加入了考公队伍,考公压力前所未有。
为了能上岸,很多人不得不退而求其次,由国考降为省考、甚至连偏远地区县镇公务员都被挤破头;
这种情况下,考公后的大学生也不过是回到了原点。
我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农村大学生,靠着做题能力读了名校,本想着去大城市施展抱负;
不曾想找工作接连碰壁,尤其是前两年高分入门土木和建筑行业的人,找工作格外难;
这种情况下,他们就开始考公,但一次次落榜,一次次降低要求,最终赶在35岁前上岸老家小县城的体制内。
有人在检察院、有人在法院、有人进了政府单位,但我们老家18线小县城,公务员工资低到没眼看;
月薪三千出头,公积金只有几百块,福利也很少。
上岸公务员后是不担心失业问题了,但也穷得很稳定;
我们县城的房价四五千一平,他们掏空父辈的钱包凑了首付,但每个月到手两千多块,还了房贷后几乎剩不下什么钱;
小县城是消费低,但人情世故也多,隔三差五就有红白喜事,同学朋友经常吃饭喝酒;
失业在家这几个月,他们跟我抱怨最多的就是经济压力大,尤其是结婚买房有娃的人,工资发下来就没了;
在县城生活,处处都要钱,爸妈在农村种地种菜,偶尔还会往城里提溜粮食、蔬菜,但即便这样,他们的日子依旧紧巴巴的。
那一刻我才明白:农村大学生毕业后一般只有三条路可走
1、考进体制内,稳定地穷下去;
2、在大城市飘着,居无定所;
3、抓住了一些机遇,在外地扎根下来,但也会背一生的房贷。
以前,第三条路努努力是可以实现的,但这几年包括未来几年,这条路将越来越难走了。
最近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农村人对于进城、改变阶层有那么大执念呢?
原来我一直认为是不甘心,最近的一则新闻让我豁然开朗:
华中科技大学武术专业大一男生王同学暑假在中信建投证券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
开着京牌保时捷去中信打卡上班,接一杯饮料,直接上手三个IPO项目;
下午五点下班,打个高尔夫,约个羽毛球,然后开车回家。
我们之所以削尖脑袋往上爬,也不过是为了让下一代有更多一点的选择权。
你必须要承认,公平只存在于书本和想象里,现实生活中拼的是关系、背景和资源;
学历和能力是那么不堪一击,也许人才是这个时代最大的伪命题。
这样看来,普通人想要安稳度过一生,最好的路就是考公了,但进了体制内也不过是原地打转罢了。
也许,只有放下阶层流动的想法,我们才能沉默地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