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N种回顾方式。
前言
1976年,年近古稀的粟裕将军,多年以来为国家发展殚精竭虑。
然而其负责的科学院却在浩荡岁月受到冲击,他仍强撑着身体,处理着手头上的工作。
国内形势虽表面风平浪静,但粟裕将军却觉察到微妙的变化,他推迟了前往基层部队视察的行程,留在北京随时应对变化。
同样觉察到变化的,还有开国元帅——叶剑英。
当两位并肩作战多年的老战友相遇后,叶帅语重心长地说道:“粟裕,你太老实,我得叮嘱你,最近把嘴闭得紧紧的。”
随后话锋一转,接着说道:“但要把耳朵和眼睛张得大大的,时刻注意部队动向……”
二人心照不宣,虽然接连工作好几个夜晚,可那一夜,却没有一丝困意……
1
“常胜将军”粟裕,一生征战沙场屡建奇功,但出人意料的是,粟裕将军并未在军校中接受过军事学习。
能打胜仗,靠的就是在长期作战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
粟裕将军超乎常人的大局观,在他第一次弃笔从戎时就已经凸显出来。
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策动马日事变,我党大批成员受到血腥镇压,千钧一发之际,粟裕将军果断进入叶挺部队,开启了几十年的从军生涯。
起义部队一路南下抵达潮州,可国民党在此却早有准备,潮汕起义虽轰轰烈烈,但最终却以失败告终。
“失败是人生的主旋律”,对于革命事业来讲,又何尝是一帆风顺,虽经历挫折,但粟裕却重拾信心。
跟随朱老总和陈毅同志转战粤赣边界,湘南起义正式打响。
1928年4月,粟裕来到毛主席身边,这是他从军生涯中的一大转折点,从伟人身上,粟裕学到了曾经从未接触过的东西。
国民党反动派丧心病狂,“围剿”攻势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但粟裕却逐渐理解了运动战的真谛——诱敌深入。
第一枪响起,粟裕率领部队立下大功,活捉了张辉瓒。
但在第二次反“围剿”作战中,国民党显然做好了充分准备,采用“拉网”战术欲将我军全线歼灭。
大战一触即发,但粟裕将军却想好了对策,在他的指挥下,部队被划分为百人作战的小单位,同敌人迂回作战,又一次化解危机。
这段日子固然艰苦卓绝,但却让粟裕这位年轻的领袖飞速成长,每每回忆起这段往事,他内心百感交集:
“我跟随毛主席、朱德同志得到的深刻体会,便是克敌制胜的办法,必须依据实际情况以及战场规律,这一点让我受益终身。”
2
全面抗战爆发后,粟裕把游击战术发挥到极致。
来到韦岗一带,我军先日军一步提前埋伏,准备工作做好了,但悬殊的实力差距仍旧不容忽视。
可谁能想到,天降大雨之际,正是粟裕大显神威之时。
豆粒大小的雨点从天而降,粟裕率领部队吹响了进攻的号角。
整场伏击战一气呵成,毫不拖泥带水,重创日军运输队,半个小时时间击毙几十名日军,摧毁运输车四辆。
抗战时期的表现,让所有人都对这位年轻的小伙子刮目相看。
就连毛主席都评价道:“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同志,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
粟裕没有辜负伟人的信任,在解放战争时期挺进中原担大任,立足全局扭转乾坤。
1946年国民党向解放区发起进攻,粟裕坐镇中野指挥部,即便面临人数为我军4倍的国民党军,将士们没有一丝退缩,前赴后继。
粟裕蛇打七寸,用有限的兵力,发挥了最大的作用,能抵抗住国民党的进攻,全军将士英勇就义的精神功不可没,粟裕将军的临危不乱、运筹帷幄功不可没。
交战之际,粟裕率领中野部队七战七捷,以少胜多的英勇史诗,实在是我军史上的一大奇迹!
1947年5月,粟裕将军迎来生涯巅峰时刻——孟良崮战役。
此时国民党军仗着自身优势,在莱芜、新泰、蒙阴一线集结了24个师团。
粟裕一眼看出端倪,国民党集中17个师进攻鲁中山区,就是打算从中线战场找出突破口,直指华野总部。
面对来势凶猛的国民党军,如何破局?
粟裕并未被国民党军浩浩荡荡的阵势所迷惑,敌方顶在中央前方的74师与其大部队有些脱节,随时观察其动向,方能在局部战场实现围攻,也就是著名的“猛虎掏心”战术。
一场战斗下来,国民党军第一主力——74师被华野5个纵队像汹涌的怒涛一样重重围困张灵甫和他的第74师已然逃脱不了覆灭的下场。
三天激战,我军全歼国民党74师和83师一个团,共计3万2000余人,创造了华东野战军第一个歼灭敌军一整个整编师的纪录!
3
1955年9月27日,粟裕被授予大将军衔,可三年之后,粟裕将军陷入人生低谷,受到错误批判,离开军事指挥一线,前往军事科学院出任副院长。
即便身陷逆境,但粟裕将军依旧无怨无悔,至少自己还能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到了特殊时期,军事科学院受到冲击,面对铺天盖地的指责,粟裕将军挺身而出,为内部的同志们辩解。
“他们都主持日常工作,尽管可能有差错,但绝不是所谓的‘三反分子’!”在粟裕将军的坚持下,两位院领导终于洗脱冤屈。
此后十年,纵然自己处于窘境之中,可粟裕看到其他同志遭到不公正待遇时,还是会尽己所能伸出援助之手。
比如钟期光将军子女参军入伍的想法都没能得到批准,走投无路之下,只能将希望寄托在粟裕身上。
但走到粟裕将军家门口哥俩有些犯难,粟裕将军的处境同样不容乐观,到底该不该在这个时候添麻烦?
正当他们准备离开的时候,粟裕妻子——楚青将两个孩子领进家门。
“我了解你爸爸,我们是并肩作战的战友,风风雨雨几十年,要相信党,总有一天会水落石出。”
在粟裕将军的作证下,哥俩如愿以偿进入部队。
1975年1月,粟裕将军出席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邀请叶剑英、邓小平同志接见全团代表。
整场会议下来,粟裕将军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性,事实证明,他这一手准备是完全正确的。
面对粟裕将军的谨慎态度,“小团体”那帮人感到不满,但此时粟裕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能再默不作声,只能保持冷漠的态度。
回到家中,粟裕将军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并且就当时的形势,向叶剑英、邓小平同志做出了详细的汇报。
临别之际,叶帅心中有些不舍,粟裕说道:“叶帅,你就不要再送了。”
叶剑英元帅心中五味杂陈,“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将军了,怎么能不送呢!”
或许从此时开始,二人就已经心照不宣地达成一致,即便倒下,也要倒在革命的道路上!
到了最终的“决战”时刻,曾经在战场上的一幕幕又重新浮现在粟裕将军的脑海中。
毛主席逝世后不久,国家在老帅们的力王狂澜之下走上正轨。
结语
1979年,从特殊时期走过来的粟裕将军,心中百感交集,回顾自己的一生,写下豪迈诗篇:
“半世生涯戎马间,一生系得几危安。沙场百战谈笑过,际遇数番历辛艰。松苍敢向云争立,草劲何惧疾风寒。生死沉浮寻常事,乐将宏愿付青山。”
古人云:“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粟裕将军的伟大功绩值得我们铭记,粟裕将军的高尚品德,值得我们敬仰!
点击,就可以看到榜单,阅读更多深度好文章。
参考资料:
1、粟裕将军与“孟良崮战役”决策——《兰台内外》 2006年第3期57-59,63,共4页
2、“常胜将军”粟裕——《湘潮》 2024年第7期50-52,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