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的南北极,那片被冰雪覆盖的神秘区域,正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随着极地战略地位的提升和资源储备被重视,各国围绕极地开发的竞争愈发激烈,一场新的极地科考浪潮正在兴起。而在这场浪潮中,破冰船作为极地探索的关键装备,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破冰船,这一用于破碎水面冰层、开辟航道,保障舰船进出冰封港口、锚地或引导舰船在冰区航行的勤务船,拥有独特的构造和强大的能力。它的推进系统多采用双轴或双轴以上的多螺旋桨装置,以柴油机为原动力,螺旋桨和舵均有防护和加强。其船体由特种钢材制成,这种钢材不仅耐腐蚀、耐严寒,坚硬程度和韧性也远超普通钢材,能确保破冰船在极地零下 40 到 50 摄氏度的恶劣环境中正常作业。
破冰船的作业方式多样。当冰层不超过 1.5 米厚时,主要靠螺旋桨的力量和船头将冰层劈开撞碎,每小时可在冰海航行 9.2 千米;若冰层较厚,船头部位吃水浅,可冲到冰面上,利用船体重量将下方冰层压碎,然后倒退再冲刺,反复操作开辟航道;当遇到冰层过厚导致船被卡住的情况,可通过摇摆水舱进行 “摇摆式” 破冰,通过左右摇摆摆脱困境。
世界上第一艘极地破冰船是 1899 年英国为俄国建造的 “叶尔马克” 号。如今,许多高纬度国家都拥有破冰船,俄罗斯在核动力破冰船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2019 年,俄罗斯新一代北极级核动力破冰船首艇服役。核动力破冰船以其稳定可靠、功率丰沛的优势,成为破冰船中的佼佼者。美国的实验性商船 “萨瓦纳号” 1958 年首先采用核动力,1959 年苏联 16000 吨的破冰船 “列宁号” 下水,在冰封海域航行。
中国在破冰船领域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就。1993 年,中国从乌克兰进口了一艘维他斯・白令级破冰船,后按照中国需求改造,命名为 “雪龙号”。1994 年 10 月,“雪龙号” 首次执行南极科学考察与补给运输任务,截至目前已圆满完成 41 次极地科考任务,足迹遍布五大洋,为中国极地科考事业立下汗马功劳,创下多项中国航海史纪录。
2019 年 1 月 19 日,“雪龙号” 在南极考察时撞上冰山,却安然无恙,继续执行任务,这充分展现了破冰船的坚固与可靠。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雪龙号” 逐渐老旧,中国新一代极地科考破冰船 “雪龙 2 号” 应运而生。
“雪龙 2 号” 于 2011 年正式立项,2012 年 7 月 31 日签署初步设计合同,由芬兰阿克北极技术有限公司设计,江南造船集团承建,项目总投资达 12.5 亿元。它全长 122.5 米,宽 22.3 米,吃水 7.85 米,排水量 13990 吨,最大航速 15 节,续航能力约 20000 海里,可搭载 90 名船员,自持力 60 天。“雪龙 2 号” 船首、船尾均具备破冰能力,尾部破冰可突破极区 20 米冰脊,满足全球无限航区航行需求,还设有机库,可搭载 1 架科考直升机。目前,“雪龙 2 号” 已在江南长兴造船厂完成主要船体结构的分段合拢与贯通工作,按照预定计划,将于 2019 年正式下水进行舾装,并于 2020 年投入使用,届时将替换 “雪龙号”,承担起中国极地科考的重任。
此外,中国新一代核动力破冰船项目也已悄然展开。2019 年 6 月,“核动力破冰综合保障船示范工程技术咨询与服务外委项目” 正式对外公开招标。新一代核动力破冰船将采用小型核反应堆作为主要动力,除具备破冰与开辟极地航道的能力外,还将具备海上补给保障以及平台供电、救援等一系列能力。若项目进展顺利,中国将成为继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二个具备设计并建造核动力破冰船的国家。核动力破冰船不仅能提升中国对极地地区的综合科考与保障能力,还将为中国研制大型核动力水面舰艇,特别是核航母积累宝贵经验。
在全球各国对极地地区的竞争趋向白热化的背景下,“雪龙 2 号” 的交付和新一代核动力破冰船项目的实施,将极大地提高中国对极地地区的综合科考与保障能力,为中国更深入地参与南北极地区的建设与开发奠定坚实基础,助力中国在极地探索的征程中不断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