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1月20日电 题:远航归来的军医们!“把艰辛埋进心底”
新华社记者黎云、李秉宣、郭中正
215天风雨兼程,总航程3万多海里。
伴随汽笛长鸣,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缓缓驶入浙江舟山母港,结束了自入列服役以来时长最久、到访国家最多的一次远航。
这一天,已是农历腊月十七。船刚一靠岸,欢迎人群便挥舞着鲜艳的五星红旗,登上“大白船”,迎接亲人凯旋。
护士刘希娥的丈夫从上海赶来了舟山。小两口汇合后,给远在山东老家、年仅3岁的女儿拨通了视频电话。时隔215天,一家三口实现了“团聚”。
执行“和谐使命-2024”任务的海上医院以海军军医大学为主体组建,同时抽组联勤保障部队及多个战区海军所属卫勤力量,共100余人。自2024年6月16日起航,“和平方舟”先后访问亚非13个国家并提供人道主义医疗服务。
眼科医生高玉将14封用不同语言写来的感谢信带下了船——这是在“和谐使命-2024”任务中,重获光明的患者们写来的。任务期间,高玉团队一共开展了204例白内障复明术,是历次“和谐使命”任务之最。这些患者中,年龄最大的84岁,最小的只有9岁。
对护士长陈丹而言,几枚五颜六色的花朵形手牌,是此次任务留给她最好的纪念。非洲许多患者使用的是当地土语,为解决语言不通带来的困难,陈丹设计了不同颜色的手牌,在分诊时发放给患者。“他们只需按照颜色就能迅速找到对应科室。”陈丹说。
色彩不分国界,仁心大爱无疆。任务期间,“和平方舟”为各国民众、中方机构人员、华人华侨开展诊治82980人次,实施各类手术1392例。
在坦桑尼亚,21岁的迈克尔被脊椎侧弯折磨超过10年,最大侧弯角度达70度。骨科医生杨军连续实施手术7个多小时,不仅帮迈克尔重塑了脊柱,更帮助一个年轻人找回了对未来的希望。
徐晶钰所在的中医科是民众登船就诊的热门科室,任务期间日平均接诊量达120人次。同为中医科的军医,徐晶钰的妻子曾参加“和谐使命-2023”任务,远赴南太平洋五国。两年来,夫妻二人聚少离多。
215天的远航,对随船远航的军医们而言,难免也有缺席自己人生重要时刻的遗憾。皮肤科医生张克明陪妻子做了临产前最后一次产检,随后踏上征程。“和平方舟”起航第三天,他的儿子布布出生了。
把艰辛埋进心底,把阳光写在脸上。当医疗队员们带着沉甸甸的行囊乘车抵达上海,天色已晚。海军军医大学为他们举办了简短而热烈的凯旋仪式。
仪式后,高玉与前来接他的妻儿热烈拥抱后,开始和科室的同事商量起下周的手术计划。患者们也在等着他的归来。
访问毛里塔尼亚时,口腔科医生许广杰收集了一瓶撒哈拉沙漠的沙子,做成沙漏送给女儿,希望她珍惜时间,好好学习,认真生活。
张克明已经买好了去云南的机票,准备交接完工作后休假,回到妻儿身边,一家三口过上一个温暖的春节。
就在春节即将到来之际,经过长达一年半的精心治疗和积极康复,“和平方舟”2023年在南太平洋上救助的重伤渔民尚某,来到上海长征医院复查。
经专家们讨论后一致认为,尚某骨折端进一步骨痂形成,骨折间隙消失,可以拆除外固定架。“您可以安心回家过年了!”主刀医生林文波对他说。(完)